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教材】《老王》是高中语文苏版教材必修三第二板块的第二课,文章所在专题叫“底层的光芒”,也就是反映下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和美好品质的一组文章。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一共22个自然段,其中1~8段着重写老王这个人,9~16段写作者对他的感激之情,17~22段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意。
主人公老王是一个三轮车夫,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文革”期间载客三轮车被取缔,导致他的生计更加窘迫,直到病逝。课文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以及作者一家与他的交往,由此表现了老王一生艰难凄苦,老实厚道、善良真诚的品格。
【说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散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文章思想脉络,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语言特色。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和引导,概括主要事件;品味鉴赏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底层人民的品质;关爱弱势群体,领会作者情感。
时間:一课时
【说教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经验。”高中语文新课程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这堂课我主要运用自读法、点拨法、品读法、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说学情】高一的同学之前学过的散文以写景抒情居多,写人记事性散文较少。因而设定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概括老王的主要事件,分析其性格特征;难点是通过品味典型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过程】下面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学生通读全文、进行了一定预习后,针对学习目标,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老王是个 的人?采用填空的形式比较直观,便于学生梳理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通读课文后不难概括出“命苦、善良、老实、真诚、不幸”(随机板书)等几个关键词来。
接着追问: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文章前四段所着重介绍的老王的身世苦,身体苦,生活苦,精神苦,一层比一层深。学生把握了这几苦,也就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师:好人不得好报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老王如此善良却又如此不幸,原因何在?
问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学生可以抓住第二、第六自然段加以理解。比如第六自然段就点出了“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大背景,不仅作者一家受到牵连,也是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不幸。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对这个内涵丰富的句子我设问:“有人”是指谁?我们说一个年轻男子“不老实”通常会指什么事?这样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平淡而有味”是杨绛散文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抓住这样的地方加以引导,学生才能走进文章深处。
再比如,第13段作者说“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通过引导学生重读“好”“大”这样的形容词,很容易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激之情。所以接下来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9~16段,男生读老王的话,女生读作者的话,我来读叙述语言,师生共同体验,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老王的感激。
既然对于不幸而善良的老王“我”满怀感激和同情,我们一家对他也尽心尽力给予了帮助,为什么在老王病故后,作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呢?文章最后所说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中的“愧怍”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课的一大难点,也是文章的深层意蕴所在。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分組合作,在反复朗读最后一段的基础上讨论3~5分钟,通过合作探究,然后选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只要学生能依据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我都给以积极鼓励。
最后小结全文,以我对“愧怍”一词的理解作结,升华课堂的情感底蕴。三轮车夫老王善良而不幸,这和他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因为一生孤苦伶仃,心理上老王已把作者一家当成自己的亲人,但是作者他们并没有同样地把老王当成自家亲人,而是很客气。每次老王“送”东西来,她总是给钱,这虽然没错,但分明含有保持距离、划清界限的意味。其实老王并不是想要钱,而是想得到一份属于亲人的关爱和温暖,但作者一家对他始终很客气。在老王死后作者才意识到这一层,但是为时已晚。事隔多年,作者仍然念念难忘,于是写下本文,一表怀念之情,二表愧疚之意。
【说作业】针对这节课,我布置的作业是:熟读《老王》,另选一小人物,仿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说:“人的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基于这些认识,我对《老王》一课做了以上设计,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指教。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一共22个自然段,其中1~8段着重写老王这个人,9~16段写作者对他的感激之情,17~22段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意。
主人公老王是一个三轮车夫,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文革”期间载客三轮车被取缔,导致他的生计更加窘迫,直到病逝。课文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以及作者一家与他的交往,由此表现了老王一生艰难凄苦,老实厚道、善良真诚的品格。
【说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散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文章思想脉络,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语言特色。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和引导,概括主要事件;品味鉴赏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底层人民的品质;关爱弱势群体,领会作者情感。
时間:一课时
【说教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经验。”高中语文新课程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这堂课我主要运用自读法、点拨法、品读法、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说学情】高一的同学之前学过的散文以写景抒情居多,写人记事性散文较少。因而设定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概括老王的主要事件,分析其性格特征;难点是通过品味典型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过程】下面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学生通读全文、进行了一定预习后,针对学习目标,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老王是个 的人?采用填空的形式比较直观,便于学生梳理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通读课文后不难概括出“命苦、善良、老实、真诚、不幸”(随机板书)等几个关键词来。
接着追问: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文章前四段所着重介绍的老王的身世苦,身体苦,生活苦,精神苦,一层比一层深。学生把握了这几苦,也就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师:好人不得好报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老王如此善良却又如此不幸,原因何在?
问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学生可以抓住第二、第六自然段加以理解。比如第六自然段就点出了“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大背景,不仅作者一家受到牵连,也是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不幸。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对这个内涵丰富的句子我设问:“有人”是指谁?我们说一个年轻男子“不老实”通常会指什么事?这样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平淡而有味”是杨绛散文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抓住这样的地方加以引导,学生才能走进文章深处。
再比如,第13段作者说“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通过引导学生重读“好”“大”这样的形容词,很容易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激之情。所以接下来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9~16段,男生读老王的话,女生读作者的话,我来读叙述语言,师生共同体验,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老王的感激。
既然对于不幸而善良的老王“我”满怀感激和同情,我们一家对他也尽心尽力给予了帮助,为什么在老王病故后,作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呢?文章最后所说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中的“愧怍”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课的一大难点,也是文章的深层意蕴所在。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分組合作,在反复朗读最后一段的基础上讨论3~5分钟,通过合作探究,然后选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只要学生能依据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我都给以积极鼓励。
最后小结全文,以我对“愧怍”一词的理解作结,升华课堂的情感底蕴。三轮车夫老王善良而不幸,这和他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因为一生孤苦伶仃,心理上老王已把作者一家当成自己的亲人,但是作者他们并没有同样地把老王当成自家亲人,而是很客气。每次老王“送”东西来,她总是给钱,这虽然没错,但分明含有保持距离、划清界限的意味。其实老王并不是想要钱,而是想得到一份属于亲人的关爱和温暖,但作者一家对他始终很客气。在老王死后作者才意识到这一层,但是为时已晚。事隔多年,作者仍然念念难忘,于是写下本文,一表怀念之情,二表愧疚之意。
【说作业】针对这节课,我布置的作业是:熟读《老王》,另选一小人物,仿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说:“人的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基于这些认识,我对《老王》一课做了以上设计,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指教。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