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详细介绍了东至县尧渡镇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的一些经验与做法,包括科学选择示范平台与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强化育秧工厂硬件建设标准与严格考核育秧能力、强化技术服务与严守技术操作规程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经验与做法;安徽东至;尧渡镇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092-02
随着土地流转度的加快,水稻传统栽培方式用工多、效率低、成本高,直播稻播种时受天气影响大易耽误农时、草害重、病害重、倒伏潜在风险高、产量难以突破等问题日现突出,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能综合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越来越被水稻种植大户青睐。尧渡镇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开展了这项工作,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共建立育秧工厂3座,每年建1座,累计机插大田100 hm2以上,增产稻谷7.5 t,节本增效150万元以上,为尧渡镇种粮大户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典型示范引路作用。现将尧渡镇3年来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的一些经验与做法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借鉴。
1 科学选择示范平台,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牵涉到农艺、农机2个方面技术,投入大、环节多、技术含量高,稍有不慎,容易出现技术失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和示范目的。为此,科学选择实施平台,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标准:示范平台必须是种粮大户,经营承包面积13.33 hm2以上,农田基礎设施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更为重要的是本人主观愿望强烈,愿意接受新技术,能与农业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家庭经济基础较好,出发点正确,在财政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能够配套自有资金按照项目设计要求投入育秧工厂建设,而不是为了套取项目资金。
2 强化育秧工厂硬件建设标准,严格考核育秧能力
针对尧渡镇种粮大户承包面积规模、基础条件、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制订了尧渡镇切实可行的育秧工厂建设标准。2015年要求每个育秧工厂建设主体必须新建育秧厂房150 m2以上、标准绿化大棚净面积1 300 m2以上、晒场100 m2以上,购置全自动播种流水线1条、粉碎机1台、育秧硬盘4 000个以上,总投资15万元以上,育秧能力一次可机插大田13.33 hm2以上。达到以上建设标准和实际育秧量,财政项目资金支持10万元,其余资金自筹,资金补贴方式先建后补,验收合格后,凭育秧工厂硬件购置发票报销。
3 强化技术服务,严守技术操作规程
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主要包括2个技术层面,一是育秧;二是机插。
3.1 工厂化育秧技术
机插秧苗质量要求:苗高15~18 cm、叶龄3.5~4.5叶、盘内秧苗基部宽扁,密度分布均匀、高度一致、清秀无病虫。最为关键的是根系盘结好,起秧、卷秧、运输不易松散。
3.1.1 科学选址。从管理、运输、安全、操作方便的角度,育秧工厂与绿化大棚的选址应选择就近水源、交通便利、取电容易、背风向阳、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冲击淹没的位置,同时,工厂与大棚尽可能靠近[1]。
3.1.2 播前准备。工厂化育秧是集铺土、洒水消毒、播种、盖土4道工序一次性完成,因此播前要做好物资、人手准备,否则不仅影响播种速度,还会影响播种质量,浪费材料。一是营养土准备。通过2年的试验实践证明,利用育秧基质代替营养土(底土),方便简单,育秧保湿能力强,盘根好,秧块轻,好卷好运输。但盖籽土一定要用泥土(素土),不宜用基质,否则秧块过轻,秧体不能靠自重下滑,插秧时容易空插、漏插。不论是育秧基质还是盖籽土,播前1 d都要过筛,防止基质潮湿结块,盖籽土粒径过大(粒径最好在1~2 mm,也不能呈粉状,否则容易板结,秧苗不易生长),盖籽不严不匀,不利于保湿、秧苗扎根。育秧基质用量按每20个硬盘30 kg准备,盖籽土按每20个硬盘25 kg准备。二是种子准备。除按照常规做好晒种、选种、浸种、催芽至破胸露白、摊晾去湿等工序外,工厂化育秧要着重强化以下2个环节:①药剂浸种。机播秧苗密度大,且在湿润旱管的状态下容易诱发水稻恶苗病,为此,一定要用25%咪鲜胺药剂2 000~3 000倍液浸种杀灭菌源,浸种时间不宜过短,最好在12 h以上。②药剂拌种。能否培育出适宜机插秧苗,关键是看根系盘结是否良好。通过近几年试验示范,用先正达锐胜(35%或70%噻虫嗪水分散剂或悬浮剂)拌种,不仅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还能预防秧田期蓟马为害。因为锐胜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作用,种子萌发后,有效成分能快速吸收传导到生长点及新叶,所以经过锐胜处理后的种子,出根速度快、粗壮、吸水吸肥能力强,有利于根系盘结,使秧苗成块成型不易松散[2]。种子量准备,早稻常规种按45.0~52.5 kg/hm2,早杂按37.5 kg/hm2,中单晚杂交稻种按18.75 kg/hm2。三是秧盘准备。早稻按300~330盘/hm2,中单晚按270~300盘/hm2。四是人力准备。播种流水线启动后,需垫土、补种、补水、摆盘、接盘、运盘等人手,7人最佳,过少人手不足,过多人力浪费。
3.1.3 机械播种。正式播种前,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调试。一是育秧基质厚度调试。调节排土阀门大小,调整到基质排出量刚好填至秧盘2/3,即1.6~1.8 cm厚度。二是洒水量厚度调试。铺完基质后进入洒水段,调整水量不能过小过急,水量过小,基质吸水不足,影响出苗;水量过急,容易冲动盘内基质,盘面不平,调整开阀的最佳状态以使基质吸水处于饱和为宜。三是播种量调试。首先确定单位面积大田的用种量和用盘数量,根据用种量计算每盘所需播种克数。需多次调整排种阀门,直至所需每盘播种克数为止。一般早稻常规稻每盘播芽谷150 g左右,中单晚杂交稻每盘播芽谷90 g左右。四是盖籽土厚度调试。盖籽土厚度以把种子盖实,不让种子露在外面为宜,一般厚度掌握在以3~5 mm为宜[2]。 种子播好后,种盘与种盘之间要合严叠放,叠放高度不宜超过20盘,叠与叠之间要靠拢,以防盘面变形盘体倾倒。播种结束后,要用农膜将种盘四周及顶部盖实,以增温保湿,促进暗化出苗。早春宜暗化2 d,5月后只需暗化1 d。芽长10 mm左右即可进入绿化大棚[3]。
3.2 苗床整做与苗期管理技术
3.2.1 苗床整做。苗床整做要求干耕水整。绿化大棚搭建好后,要用小旋耕机对苗床进行旋耕灭茬做平,并开好畦沟及围沟。一般标准6 m宽大棚,一分为三,畦沟25 cm,靠近棚膜围沟30 cm,畦面宽度在140 cm左右。秧盘进棚前1 d放水泡田,秧盘进棚当天人工将畦面用泥浆荡平,使畦面上糊下实,秧盘放上后,轻轻一按能与畦面充分接触,不易落空开成吊气苗。
3.2.2 苗床管理。坚持旱管旱育,及时防治病虫。二叶一心期前以湿润为主,二叶一心期后至移栽前以旱管为主,不旱不喷水,浇水提倡采用喷灌,切忌大水漫灌。根据苗情及时施用送嫁肥,密切关注水稻立枯病。早稻育秧前期要以保温为主,现青前不宜轻易揭膜通风,即使到了2叶1心,如果气温不高,都不宜卷群膜通风。中单晚育秧,一般气温较高,大棚主要作用是避雨,苗床管理的重点是保湿防高温烧苗,特别是2叶1心前。一般情况下,白天通风门打开,群膜揭开。秧盘进棚后,前3 d晚上可以关闭通风门和群膜,以后除非遇到低温,否则通风门及群膜始终保持开放状态[4]。
3.3 机插及大田肥水管理技术
3.3.1 大田整做。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是用插秧机将相对标准的水稻秧苗栽到大田,其特点是:规格化的中小苗、带土移栽、宽行窄株、定苗定穴。如何减少漏秧率、漂秧率,大田整做质量是关键。特别是麦茬田,一定要将前茬秸秆粉碎抛撒均匀,然后用大马力旋耕机深耕灭茬,大田整做最终标准要达到“平、光、实”,淀浆1~2 d后待插。
3.3.2 机插要点。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选择适宜的栽插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度和邻接行距。常规早稻要求插27万~30万穴/hm2(行距30 cm、株距11~12 cm),每穴4~5苗;中单晚插21万~24万穴/hm2(行距30 cm、株距14~15 cm),每穴2苗。根据大田泥脚的深度,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根据土壤软硬度,调节深度一致性,达到不漂不倒,深浅适宜。对漏插较重的地方要进行人工补插。
3.3.3 水肥管理技术要点。机插秧苗苗体小、栽植浅,在水肥管理上与传统手工栽插大田有所区别。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3~5 d后露田1次,促扎根活棵立苗;后间歇灌溉,活棵后,及早排水露田通气增氧,排除有害气体,促根促蘖。分蘖期浅水勤灌,促早发快发分蘖;提前搁田(杂交中籼稻夠苗75%~80%,常规稻80%~90%),以“轻晒、分次晒”为主;拔节孕穗期坚持浅水湿润灌溉;抽穗楊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防止断水过早。以目标产量和地力水平确定施肥总量,基肥、分蘖肥、穗肥合理运筹。分蘖肥是增加穗数的主要时期,在施好基肥的基础上分次施用分蘖肥,有利于攻大穗、争足穗。一般栽后7 d施尿素75 kg/hm2,栽后12 d再施尿素225 kg/hm2,如果大田肥力高,则适当减少施肥量,以免造成高峰苗数过多,而成穗率低、穗型变小。穗肥以促花肥和保花肥相结合,以促花肥为主,肥料品种以45%复合肥为主,施用量一般为225~300 kg/hm2,施用时间为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一般为栽后30~40 d。
4 参考文献
[1] 陈惠宗.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5(5):35-36.
[2] 陈彩勤.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5(2):53-54.
[3] 唐进之.水稻机插秧工厂化育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41.
[4] 骆广全.水稻标准化工厂化育秧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6):51.
关键词 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经验与做法;安徽东至;尧渡镇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092-02
随着土地流转度的加快,水稻传统栽培方式用工多、效率低、成本高,直播稻播种时受天气影响大易耽误农时、草害重、病害重、倒伏潜在风险高、产量难以突破等问题日现突出,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能综合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越来越被水稻种植大户青睐。尧渡镇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开展了这项工作,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共建立育秧工厂3座,每年建1座,累计机插大田100 hm2以上,增产稻谷7.5 t,节本增效150万元以上,为尧渡镇种粮大户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典型示范引路作用。现将尧渡镇3年来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的一些经验与做法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借鉴。
1 科学选择示范平台,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牵涉到农艺、农机2个方面技术,投入大、环节多、技术含量高,稍有不慎,容易出现技术失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和示范目的。为此,科学选择实施平台,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标准:示范平台必须是种粮大户,经营承包面积13.33 hm2以上,农田基礎设施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更为重要的是本人主观愿望强烈,愿意接受新技术,能与农业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家庭经济基础较好,出发点正确,在财政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能够配套自有资金按照项目设计要求投入育秧工厂建设,而不是为了套取项目资金。
2 强化育秧工厂硬件建设标准,严格考核育秧能力
针对尧渡镇种粮大户承包面积规模、基础条件、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制订了尧渡镇切实可行的育秧工厂建设标准。2015年要求每个育秧工厂建设主体必须新建育秧厂房150 m2以上、标准绿化大棚净面积1 300 m2以上、晒场100 m2以上,购置全自动播种流水线1条、粉碎机1台、育秧硬盘4 000个以上,总投资15万元以上,育秧能力一次可机插大田13.33 hm2以上。达到以上建设标准和实际育秧量,财政项目资金支持10万元,其余资金自筹,资金补贴方式先建后补,验收合格后,凭育秧工厂硬件购置发票报销。
3 强化技术服务,严守技术操作规程
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主要包括2个技术层面,一是育秧;二是机插。
3.1 工厂化育秧技术
机插秧苗质量要求:苗高15~18 cm、叶龄3.5~4.5叶、盘内秧苗基部宽扁,密度分布均匀、高度一致、清秀无病虫。最为关键的是根系盘结好,起秧、卷秧、运输不易松散。
3.1.1 科学选址。从管理、运输、安全、操作方便的角度,育秧工厂与绿化大棚的选址应选择就近水源、交通便利、取电容易、背风向阳、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冲击淹没的位置,同时,工厂与大棚尽可能靠近[1]。
3.1.2 播前准备。工厂化育秧是集铺土、洒水消毒、播种、盖土4道工序一次性完成,因此播前要做好物资、人手准备,否则不仅影响播种速度,还会影响播种质量,浪费材料。一是营养土准备。通过2年的试验实践证明,利用育秧基质代替营养土(底土),方便简单,育秧保湿能力强,盘根好,秧块轻,好卷好运输。但盖籽土一定要用泥土(素土),不宜用基质,否则秧块过轻,秧体不能靠自重下滑,插秧时容易空插、漏插。不论是育秧基质还是盖籽土,播前1 d都要过筛,防止基质潮湿结块,盖籽土粒径过大(粒径最好在1~2 mm,也不能呈粉状,否则容易板结,秧苗不易生长),盖籽不严不匀,不利于保湿、秧苗扎根。育秧基质用量按每20个硬盘30 kg准备,盖籽土按每20个硬盘25 kg准备。二是种子准备。除按照常规做好晒种、选种、浸种、催芽至破胸露白、摊晾去湿等工序外,工厂化育秧要着重强化以下2个环节:①药剂浸种。机播秧苗密度大,且在湿润旱管的状态下容易诱发水稻恶苗病,为此,一定要用25%咪鲜胺药剂2 000~3 000倍液浸种杀灭菌源,浸种时间不宜过短,最好在12 h以上。②药剂拌种。能否培育出适宜机插秧苗,关键是看根系盘结是否良好。通过近几年试验示范,用先正达锐胜(35%或70%噻虫嗪水分散剂或悬浮剂)拌种,不仅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还能预防秧田期蓟马为害。因为锐胜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作用,种子萌发后,有效成分能快速吸收传导到生长点及新叶,所以经过锐胜处理后的种子,出根速度快、粗壮、吸水吸肥能力强,有利于根系盘结,使秧苗成块成型不易松散[2]。种子量准备,早稻常规种按45.0~52.5 kg/hm2,早杂按37.5 kg/hm2,中单晚杂交稻种按18.75 kg/hm2。三是秧盘准备。早稻按300~330盘/hm2,中单晚按270~300盘/hm2。四是人力准备。播种流水线启动后,需垫土、补种、补水、摆盘、接盘、运盘等人手,7人最佳,过少人手不足,过多人力浪费。
3.1.3 机械播种。正式播种前,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调试。一是育秧基质厚度调试。调节排土阀门大小,调整到基质排出量刚好填至秧盘2/3,即1.6~1.8 cm厚度。二是洒水量厚度调试。铺完基质后进入洒水段,调整水量不能过小过急,水量过小,基质吸水不足,影响出苗;水量过急,容易冲动盘内基质,盘面不平,调整开阀的最佳状态以使基质吸水处于饱和为宜。三是播种量调试。首先确定单位面积大田的用种量和用盘数量,根据用种量计算每盘所需播种克数。需多次调整排种阀门,直至所需每盘播种克数为止。一般早稻常规稻每盘播芽谷150 g左右,中单晚杂交稻每盘播芽谷90 g左右。四是盖籽土厚度调试。盖籽土厚度以把种子盖实,不让种子露在外面为宜,一般厚度掌握在以3~5 mm为宜[2]。 种子播好后,种盘与种盘之间要合严叠放,叠放高度不宜超过20盘,叠与叠之间要靠拢,以防盘面变形盘体倾倒。播种结束后,要用农膜将种盘四周及顶部盖实,以增温保湿,促进暗化出苗。早春宜暗化2 d,5月后只需暗化1 d。芽长10 mm左右即可进入绿化大棚[3]。
3.2 苗床整做与苗期管理技术
3.2.1 苗床整做。苗床整做要求干耕水整。绿化大棚搭建好后,要用小旋耕机对苗床进行旋耕灭茬做平,并开好畦沟及围沟。一般标准6 m宽大棚,一分为三,畦沟25 cm,靠近棚膜围沟30 cm,畦面宽度在140 cm左右。秧盘进棚前1 d放水泡田,秧盘进棚当天人工将畦面用泥浆荡平,使畦面上糊下实,秧盘放上后,轻轻一按能与畦面充分接触,不易落空开成吊气苗。
3.2.2 苗床管理。坚持旱管旱育,及时防治病虫。二叶一心期前以湿润为主,二叶一心期后至移栽前以旱管为主,不旱不喷水,浇水提倡采用喷灌,切忌大水漫灌。根据苗情及时施用送嫁肥,密切关注水稻立枯病。早稻育秧前期要以保温为主,现青前不宜轻易揭膜通风,即使到了2叶1心,如果气温不高,都不宜卷群膜通风。中单晚育秧,一般气温较高,大棚主要作用是避雨,苗床管理的重点是保湿防高温烧苗,特别是2叶1心前。一般情况下,白天通风门打开,群膜揭开。秧盘进棚后,前3 d晚上可以关闭通风门和群膜,以后除非遇到低温,否则通风门及群膜始终保持开放状态[4]。
3.3 机插及大田肥水管理技术
3.3.1 大田整做。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是用插秧机将相对标准的水稻秧苗栽到大田,其特点是:规格化的中小苗、带土移栽、宽行窄株、定苗定穴。如何减少漏秧率、漂秧率,大田整做质量是关键。特别是麦茬田,一定要将前茬秸秆粉碎抛撒均匀,然后用大马力旋耕机深耕灭茬,大田整做最终标准要达到“平、光、实”,淀浆1~2 d后待插。
3.3.2 机插要点。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选择适宜的栽插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度和邻接行距。常规早稻要求插27万~30万穴/hm2(行距30 cm、株距11~12 cm),每穴4~5苗;中单晚插21万~24万穴/hm2(行距30 cm、株距14~15 cm),每穴2苗。根据大田泥脚的深度,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根据土壤软硬度,调节深度一致性,达到不漂不倒,深浅适宜。对漏插较重的地方要进行人工补插。
3.3.3 水肥管理技术要点。机插秧苗苗体小、栽植浅,在水肥管理上与传统手工栽插大田有所区别。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3~5 d后露田1次,促扎根活棵立苗;后间歇灌溉,活棵后,及早排水露田通气增氧,排除有害气体,促根促蘖。分蘖期浅水勤灌,促早发快发分蘖;提前搁田(杂交中籼稻夠苗75%~80%,常规稻80%~90%),以“轻晒、分次晒”为主;拔节孕穗期坚持浅水湿润灌溉;抽穗楊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防止断水过早。以目标产量和地力水平确定施肥总量,基肥、分蘖肥、穗肥合理运筹。分蘖肥是增加穗数的主要时期,在施好基肥的基础上分次施用分蘖肥,有利于攻大穗、争足穗。一般栽后7 d施尿素75 kg/hm2,栽后12 d再施尿素225 kg/hm2,如果大田肥力高,则适当减少施肥量,以免造成高峰苗数过多,而成穗率低、穗型变小。穗肥以促花肥和保花肥相结合,以促花肥为主,肥料品种以45%复合肥为主,施用量一般为225~300 kg/hm2,施用时间为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一般为栽后30~40 d。
4 参考文献
[1] 陈惠宗.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5(5):35-36.
[2] 陈彩勤.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5(2):53-54.
[3] 唐进之.水稻机插秧工厂化育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41.
[4] 骆广全.水稻标准化工厂化育秧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