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听公关界前辈提起,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公关从业人员(公关员)的文化程度要求仅为初中学历,当时很是吃惊,而且感觉很没面子,于是上网搜了一下相关资料。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公关员的要求,在基本文化程度栏上,明确地写着“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看来那位前辈说的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但这并不能让人释怀,凭什么一个学院毕业,学新闻的当上了“记者”,学广告的当上了“广告设计师”,学公关的就成了 “公关员”!这明显比“记者”和“广告设计师”听上去要低人一等,颇让人有些愤愤不平。
今年,原来媒体监测组的负责人转到了其他部门,我从研究组“转会”到了监测组并担任组长一职,随后就遇到人员流失问题。原因多为“监测”这个工作简单、接触面太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我上网搜寻其他公司对监测人员的招聘要求,发现对学历、专业和工作经验的要求都不高,甚至没有要求。怪不得前任语重心长地告诫我,监测组招人要招踏实的,学历太高、太厉害、太有想法的都留不住。是这样吗?
我曾跟人力资源总监讨论起学历和学校对于公关是否重要的问题。她说,其实学历的差别即使有,也并不表现在工作能力上。一般而言,在大学里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在学校里都养成了良好的自学和阅读习惯,他们会把这种习惯自然而然地带到工作中,不需要你去督促就会自己去学习和培训自己。我恍然大悟,原来学历的差别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学习的习惯。
接下来的问题是,监测工作既然不难,也没有什么挑战,学习习惯还那么重要吗?个人能力太强了,岂不是会选择离开吗?
我把我的困惑抛给上司。他笑了一下,说道:“其实,现在的监测人员很像医院里给别人拍片子的人,拍的人觉得工作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拿着片子却没有意识到要有从中找出问题的必要。他们往往不知道是由于自身经验和能力不足造成了职业上的瓶颈,因而责怪职业给他们的空间太小。”
在公关公司里,真正的监测人员,不仅是会拍片子的人,还应该是能读片子的人,不仅是做“监测”的人,更应该是懂“舆情”的人。个人要想在“监测”上有更高的发展,不应该拘泥于它的概念,而应时时更新它的内容。
2011年初,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布了一项调查,媒体监测的最主要功能包括了解行业趋势、收集竞争对手情报、评估公关整体表现,除此之外,还要追踪特定公关活动影响、监测负面信息、了解特定事件的媒体态度等。有一次我们与国内一家著名的保险公司接触,客户甚至希望我们利用监测,从社会环境中找到营销机会,并进行事件营销和话题引导。这对监测的要求就更高了,只有“拍片子”的能耐根本胜任不了。
我相信,所有的公关公司愿意叫自己为“公关顾问公司”,而不愿叫“公关服务公司”。那么,监测人员不得不面临转型。事实上,从招聘网站上挂出的相关招聘职位上看,监测人员的角色也在从媒体监测员逐步向媒体分析师、舆情分析师靠拢,未来变为舆情咨询顾问也并非没有可能。在我看来,阅读提供了这种可能。
为了鼓励大家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增加阅读,一场学习运动在小组内展开。我指派一个人专门负责小组内的培训和分享工作,每两周组内成员会对自己感兴趣并与工作有关的话题进行阅读和学习,并分享自己的体会。通过学习,大家发现,原来监测中的图表可以做成像商业杂志里的一样华丽;通过观察人的身体语言可以读出明星们是否在说谎;未来的文本挖掘技术可以识别出文章的体裁和作者的性格。
眼界放宽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头顶那一方看不见的天花板并不是公司所设定的,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使命,并愿意通过学习和思考来丰富这个岗位的内涵时,这个天花板就变成了一戳即破的泡泡。即使看似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今年,原来媒体监测组的负责人转到了其他部门,我从研究组“转会”到了监测组并担任组长一职,随后就遇到人员流失问题。原因多为“监测”这个工作简单、接触面太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我上网搜寻其他公司对监测人员的招聘要求,发现对学历、专业和工作经验的要求都不高,甚至没有要求。怪不得前任语重心长地告诫我,监测组招人要招踏实的,学历太高、太厉害、太有想法的都留不住。是这样吗?
我曾跟人力资源总监讨论起学历和学校对于公关是否重要的问题。她说,其实学历的差别即使有,也并不表现在工作能力上。一般而言,在大学里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在学校里都养成了良好的自学和阅读习惯,他们会把这种习惯自然而然地带到工作中,不需要你去督促就会自己去学习和培训自己。我恍然大悟,原来学历的差别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学习的习惯。
接下来的问题是,监测工作既然不难,也没有什么挑战,学习习惯还那么重要吗?个人能力太强了,岂不是会选择离开吗?
我把我的困惑抛给上司。他笑了一下,说道:“其实,现在的监测人员很像医院里给别人拍片子的人,拍的人觉得工作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拿着片子却没有意识到要有从中找出问题的必要。他们往往不知道是由于自身经验和能力不足造成了职业上的瓶颈,因而责怪职业给他们的空间太小。”
在公关公司里,真正的监测人员,不仅是会拍片子的人,还应该是能读片子的人,不仅是做“监测”的人,更应该是懂“舆情”的人。个人要想在“监测”上有更高的发展,不应该拘泥于它的概念,而应时时更新它的内容。
2011年初,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布了一项调查,媒体监测的最主要功能包括了解行业趋势、收集竞争对手情报、评估公关整体表现,除此之外,还要追踪特定公关活动影响、监测负面信息、了解特定事件的媒体态度等。有一次我们与国内一家著名的保险公司接触,客户甚至希望我们利用监测,从社会环境中找到营销机会,并进行事件营销和话题引导。这对监测的要求就更高了,只有“拍片子”的能耐根本胜任不了。
我相信,所有的公关公司愿意叫自己为“公关顾问公司”,而不愿叫“公关服务公司”。那么,监测人员不得不面临转型。事实上,从招聘网站上挂出的相关招聘职位上看,监测人员的角色也在从媒体监测员逐步向媒体分析师、舆情分析师靠拢,未来变为舆情咨询顾问也并非没有可能。在我看来,阅读提供了这种可能。
为了鼓励大家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增加阅读,一场学习运动在小组内展开。我指派一个人专门负责小组内的培训和分享工作,每两周组内成员会对自己感兴趣并与工作有关的话题进行阅读和学习,并分享自己的体会。通过学习,大家发现,原来监测中的图表可以做成像商业杂志里的一样华丽;通过观察人的身体语言可以读出明星们是否在说谎;未来的文本挖掘技术可以识别出文章的体裁和作者的性格。
眼界放宽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头顶那一方看不见的天花板并不是公司所设定的,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使命,并愿意通过学习和思考来丰富这个岗位的内涵时,这个天花板就变成了一戳即破的泡泡。即使看似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