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笔算不分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in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背景]
  
  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知识的难点并不突出。教学时我将重心放在了“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估算笔算的互补”上,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研究和探索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三年级每个班的人数吗?
  2 汇报人数:301班40人,302班4队,303班140人,304班40人,305班36人。
  教师:我们三年级一共有196人。
  3 生活情境:我们三年级学生一共有196人,分乘4辆客车去市政广场参观,平均每辆客车大约乘几人?
  4 汇报估算的方法:196÷4≈50(人)。
  5 这时有学生示意还发现了每辆车乘49人的方法:把305班的36人平均分到前面4个班级中,所以每辆车的准确人数是49人。
  6 教师:真不错,他还发现了每辆车所乘的人数是49人,你们发现了吗?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7 汇报其他想法:
  (1)联系估算:刚才我们多估计了4人,所以只需要50-1=49(人)就行了。
  (2)笔算教学:还可以利用笔算计算每辆车的准确人数。
  8 学生尝试笔算,并汇报自己的想法:百位不够商一怎么办?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情境延续
  1 吃草莓情境:上个星期我们课间餐吃了草莓还记得吗?草莓是老师联系草莓基地买来的。三年级同学每人吃6颗,1164颗草莓够吗?
  2 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1)巩固算法,并汇报笔算过程。
  (2)学生也可尝试用乘法解决问题:196x6>1164。
  3 计算草莓的重量:草莓基地的李叔叔告诉我,5个小朋友吃的草莓大约是1斤,我们三年级19拉同学大约要买多少斤草莓呢?合多少千克草莓?
  4 体会估算的必要性,汇报估算的方法。
  5 进一步拓展:我们学校有996人,大约需要买多少斤草莓呢?(学生通过估算知道大约需要200斤草莓:996÷5≈200)教师质疑:那为什么食堂师傅告诉老师每人分了6个草莓后却还多了30斤呢?这是怎么回事?
  6 生活解释:草莓有大有小,按每个人6个分还多30斤,可以肯定草莓的个头太小了。
  7 教师小结:是啊,所以下次老师再去买草莓时,就要提要求了……
  
  三、激发思维
  1 用手指表示商的位数:
  156÷3 434÷8 605÷5 863÷7
  2 引导学生估算:156÷3≈50,434÷8≈55。
  3.估算的拓展:605÷5该如何估算呢?
  (1)生1:500÷5≈100,100÷5=20,所以大约是100+20=120左右。
  (2)生2:300÷5=60,所以大约是60×2=120。
  4.笔算的巩固:练习四道题,并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评价。
  
  [教学反思]
  
  计算课的教学往往给人以枯燥呆板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时宜注入生活元素,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在设计时我有意将“笔算”和“估算?进行融合,为此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估算要为笔算埋下伏笔。在研究“平均每辆客车大约乘几人”时,学生自然地把196看成了200,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依据。之后在精确计算每辆客车的乘车人数时,学生充分利用估算的过程和结果,把多估计的4人减去,为后继环节的笔算埋下伏笔。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估算”和“笔算”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而不是绝对地将他们对立起来,这样的处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二、笔算要为估算凸显必要性。首先在“草莓问题”的研究上,“三年级同学每人吃6颗,1164颗草莓够吗?”这一问题是“被除数最高位不够商1”教学后一个拓展和尝试的习题练习,学生不但可以用除法,而且也可以用乘法进行判断。之后的“三年级196人要买多少斤草莓”问题情境,凸显了“估算”的必要性,让学生体悟到“估算”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学生在此之前会很自然地用“笔算”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如196不能被5除尽,所以在买草莓时需要进行估算,当然如果能除尽,购买时也应适当地放宽一定的限度。最后在研究“我们学校大约1000人需要200斤草莓”时,为什么实际分发时会多出30斤草莓呢?反思估算,购买的数量是在允许估算的范围内展开的,这样学生自然联想到生活中“草莓的个头有大有小,按每人6个的分法,自然会多出很多”,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增强了情感体验。
  三、笔算和估算的和谐统一。在习题的巩固上,我尝试打破机械操作笔算的做法,创设了“用手指表示商的位数”和“估一估”两个估算环节,为笔算是否正确提供依据;同时估算“605÷5”的拓展,使学生收获着思维带来的喜悦,实现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此基础上,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进行笔算巩固,笔算的同时自觉地联系估算,反思评价自己的笔算,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
  估算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而笔算则是一种过程性的思维。教学时我们应“多一些实效,少一些形式”,应尽力把“估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着“估算”、“笔算”不分家的理念,竭力摒弃形式化的估算教学。我们应明确,估算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培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讲完“工程问题”的例题后,有学生举手发言:“为什么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能不能假设工作总量是别的什么数呢?”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纷纷交头接耳,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师:这个问题还是由你们自己去解决,大家不妨都来试一试!  学生有的两三人一组在讨论,也有独自一个劲儿在那里尝试。  生1:我假设工作总量是“2”,计算结果是12天。  生2:我假设工作总量是“10”,
期刊
[案例]“归一应用题”的教学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同学们,你们最希望老师买什么东西呢?  出示“‘六一’儿童节礼品调查表”,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调查表:    师:你们能帮老师预算一下买这些礼品需要花多少钱吗?  生1:先算一算每样物品要花多少钱,再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算出总共要花多少钱了。  生2:我们不知道每样物品的单价,没办法
期刊
[片断一]    师出示题目:星期天小明的爸爸拿3张壹佰元和56元零钱共356元去商场给小明买衣服,衣服98元,聪明的小明应该怎样付出这98元呢?  师:如果你是聪明的小明应该怎样付钱呢?  (生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  生1:可以先把56元给售货员,再从100元里给出42元,找回58元,正好付出98元。  生2:可以拿出一张100元给售货员,找回2元,这样也付出98元。  师:大家同意哪一种方法
期刊
考试是小学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改变以往只强调考试选拔功能的状况,突出考试的诊断、发展的功能,使考试成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在这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一、内容贴近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情况同样反映在考试中。在
期刊
“讲授法”的自述  孙 勇    长期以来,控制整个教学课堂的是我——“讲授法”,教师的教学向来都离不开我。可自从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后,“探究法”、“尝试法”风光地登上了教学舞台,而我却备受教师的冷落,有的书刊还公开批判我,教师们随手将我丢进了“垃圾桶”,再也无人问津。难道我真的一无是处?难道我就如此遭人摒弃?……不,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探究法”、“尝试法”他们也有他们的缺陷,如果在教学课
期刊
小学各年级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参与学习实践,掌握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又如,听课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认真听课是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认真听课外,还要教给学生怎样听课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期刊
去年,我有幸在安徽的淮北和六安聆听了徐斌老师的公开课及报告,获益匪浅。特别是听到徐斌老师对课改中出现的教师没有板书,没有让学生看书,课后没有布置作业的“三无”现象提出了批评,感受颇深。虽然徐老师没有展开论述,但还是引起了我长时间的思考。下面我结合自己听课、上课时遇到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板书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无限发展的空
期刊
[片断一]  师:请小朋友们先想象一下,100粒米有多少?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学生略作思考,然后开始畅所欲言。  生1(边做动作边说):我觉得100粒米,能用手这样抓一把。  生2:我想,应该是用两只手捧一把。  生3:太多了,是用两只手各抓一把那么多。  生4:100粒米大约能装满半个铅笔盒。  生5:我估计100粒米应该能装满一纸杯。  生6:能装半杯就不错了!  生7:那也比100粒
期刊
北京老师要补心理健康课    据悉,北京市将组织全市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也将接受更专业的训练。  一项全国范围的教师心理调查显示,30%至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开始悄悄地逼近中国教师。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96~P9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