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性”是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基本内容之一。本文首先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例,从设计理念、建筑选址、设计规划、材料装饰等方面深度探究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其次结合徽派建筑风格传递出的信息,来探讨现代度假酒店的“民族化”、“地域性”设计创作。
【关键词】 度假酒店 徽派建筑 设计 创作
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活、工作带给人们的压力也是日益增大。如何得到最好的休憩,得到最佳的放松状态,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此,打造适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精神需求的度假酒店就成为休闲度假市场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发展努力的方向。徽派建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通过时间、空间的合理选择,日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这种模式为人们提供了安宁、舒适、轻松、和谐的“存在”状态,能够最大限度的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这与现代度假酒店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因此,本文以徽派建筑风格探析为切入点,尝试着将其蕴含的设计理念融合进度假酒店的创作设计中。
一、徽派建筑风格探析
1、“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及其体现
“天人合一”源起于汉代的阴阳学派,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地、人的相互感应,注重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协调。正如《庄子·达生》中所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因此,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我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天、地、人构成了宇宙的全部,“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我们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是任何事物、力量所不能阻断的。“天人合一”思想历经千年传承与发扬,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徽派建筑的设计理念。
徽派建筑是我国极具传统思想、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在徽派建筑中充分融入了阴阳、五行、八卦、气、道等学说思想,使得其建筑没有局限于“以蔽风雨,以蔽寒暑”的功效中,而是将其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尤其是在建筑设计思想、理念、形式中更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从建筑设计的思想来看,徽派建筑融合了“天、地、人”和谐之感,秉 承 了 中 国 传 统 文化 的 中 庸 之 道,在建筑设计的构图、尺度、性格、节奏、形性等因素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人文精神。 从建筑设计的形式来看,徽派建筑以形式规整划一,组合灵活多变著称。徽派建筑多以砖木结构见长,并配以青砖、黑瓦、白灰、木雕、石雕,给人以肃穆、宁静之感,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卷。
2、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风格及其体现
徽派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平画面”。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依生之美”,正是徽派建筑所独有的,同时也是现代建筑所缺乏的。首先从选址来看,徽派建筑体现了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正如《管子·乘马》中所言“凡立围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这种选址特征不仅是文化、思想的诱使,而且是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其次从建造上来看,徽派建筑师们在建造前会实地踏勘当地的人文、气候、地理环境以及植被、山石、水系分布等情况,然后再结合当地特殊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在现代建筑师眼中的规划设计阶段,在徽派建筑师的手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是一种施工技术、施工可行性的“风水学”思想表达。再次是从对水的利用上来看,徽派建筑中始终会有“水元素”的出现,可以说水是徽派建筑的灵魂。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一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之美。在实践中,设计师一般会根据地势来设计水系分布,尽可能的做到既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用水,又让水与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一幅幅“田园春居图”。
综上来看,徽派建筑不仅着眼于建筑外表形式上的“和谐美”,更看重的是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厚重的“人文精神美”。相对于徽派建筑所包涵的文化意蕴,某些现代建筑就显得“笨拙”、“呆板”了。因此同,我们必须从徽派建筑风格中汲取我们所需的营养,尽可能的做到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
二、现代度假酒店与徽派建筑风格的有效融合
现代度假酒店与徽派建筑建筑风格融合问题,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对于中国古建筑风格传承与现代表达。一般而言,我们在现代表达中采用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以模仿的形式来达到形态上的相似;二是将古建筑中的经典元素通过现代建筑进行重新演绎;三是将古建筑中的空间、元素与现代建筑中的空间、元素进行抽象化的结合。从实践应用中来看,后两种方式是现代民族本土化设计中最为常见的。
1、在设计理念上的融合
现代度假酒店的根本目标是提供静谧、舒适的环境以及各种娱乐活动,以此给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机会。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精神寄托。徽派建筑风格告诉我们,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即能让人感受到回归自然、回归本我的境界。因此,我们首先要从酒店的选址上来入手。度假酒店不宜与城市“过度亲密”,那些建在城市中的度假酒店只能说是娱乐场所,称不上度假休闲。一般来说,度假酒店的选址应符合“绿水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负阴抱阳”的传统“风水理念”,选择那些背山面水,前有溪流环绕,后有丘陵倚靠的山谷背风地段来建。例如图1所示的设计效果图。
其次是注重建筑形式上的“民族特色”、“人文气息”。徽派建筑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人文精神,这里我们可以从其整齐划一的规划设计、素雅的建筑材料上一探究竟。因此,我们可以摘取这些独特的元素来建造度假酒店,给消费者提供视觉上的宁静之感。
2、在建筑设计元素上的融合
古建筑最好的现代表达方式就是将古建筑中的独特元素与现代建筑中的元素完美的融合到一块,既能做到不“生搬硬套”,也能做到不“喧宾夺主”。徽派建筑中的“天人合一”、“依山傍水”、粉墙黛瓦、马头墙、天井、地孔等都是其独有的建筑元素,这些建筑元素不仅体现了传统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地域特色,更具有节能、环保的科学性能。因此,我们要在度假酒店的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并结合酒店的功能、消费者心理等因素,来设计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度假酒店。例如在笔者设计的图2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望仙桥B地块综合开发项目效果图中,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图2中的度假酒店完全采用了徽派建筑中的诸多元素。酒店前有河流,后有群山,“负阴抱阳”、“天人合一”。酒店整体轮廓线条丰富明快,粉墙黛瓦给人以安宁、肃静之感,独特的马头墙格外的醒目抢眼,周围再配以矮树、青草,更有回归自然、回归本真之感。与此同时,再配以现代建筑设计上的材料利用、光线组合、虚化扩建等手段,以达到在不影响徽派建筑原本魅力的基础上又具当代特性。
三、结束语
当前,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完美的融合,如何在现代建筑中体现民族性、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所考虑的事情。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体现古建筑元素风格的生活、办公、休闲建筑,但这些建筑仅仅是从外表形式上进行了模仿,并没有真正的领悟到古建筑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很多建筑显得“呆板僵硬”,甚至于“不伦不类”。因此,我们在汲取古建筑中的营养时,应该先学会冷静的分析,体会出古建筑中折射出的人文光芒,然后再根据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当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需要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来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韩 君,由徽州古民居建筑装饰引发的思考[J],装饰,2005(3)
[2]张 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M],中华书局,2006
[3]杨昌鸣,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度假酒店 徽派建筑 设计 创作
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活、工作带给人们的压力也是日益增大。如何得到最好的休憩,得到最佳的放松状态,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此,打造适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精神需求的度假酒店就成为休闲度假市场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发展努力的方向。徽派建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通过时间、空间的合理选择,日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这种模式为人们提供了安宁、舒适、轻松、和谐的“存在”状态,能够最大限度的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这与现代度假酒店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因此,本文以徽派建筑风格探析为切入点,尝试着将其蕴含的设计理念融合进度假酒店的创作设计中。
一、徽派建筑风格探析
1、“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及其体现
“天人合一”源起于汉代的阴阳学派,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地、人的相互感应,注重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协调。正如《庄子·达生》中所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因此,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我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天、地、人构成了宇宙的全部,“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我们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是任何事物、力量所不能阻断的。“天人合一”思想历经千年传承与发扬,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徽派建筑的设计理念。
徽派建筑是我国极具传统思想、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在徽派建筑中充分融入了阴阳、五行、八卦、气、道等学说思想,使得其建筑没有局限于“以蔽风雨,以蔽寒暑”的功效中,而是将其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尤其是在建筑设计思想、理念、形式中更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从建筑设计的思想来看,徽派建筑融合了“天、地、人”和谐之感,秉 承 了 中 国 传 统 文化 的 中 庸 之 道,在建筑设计的构图、尺度、性格、节奏、形性等因素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人文精神。 从建筑设计的形式来看,徽派建筑以形式规整划一,组合灵活多变著称。徽派建筑多以砖木结构见长,并配以青砖、黑瓦、白灰、木雕、石雕,给人以肃穆、宁静之感,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卷。
2、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风格及其体现
徽派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平画面”。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依生之美”,正是徽派建筑所独有的,同时也是现代建筑所缺乏的。首先从选址来看,徽派建筑体现了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正如《管子·乘马》中所言“凡立围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这种选址特征不仅是文化、思想的诱使,而且是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其次从建造上来看,徽派建筑师们在建造前会实地踏勘当地的人文、气候、地理环境以及植被、山石、水系分布等情况,然后再结合当地特殊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在现代建筑师眼中的规划设计阶段,在徽派建筑师的手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是一种施工技术、施工可行性的“风水学”思想表达。再次是从对水的利用上来看,徽派建筑中始终会有“水元素”的出现,可以说水是徽派建筑的灵魂。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一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之美。在实践中,设计师一般会根据地势来设计水系分布,尽可能的做到既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用水,又让水与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一幅幅“田园春居图”。
综上来看,徽派建筑不仅着眼于建筑外表形式上的“和谐美”,更看重的是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厚重的“人文精神美”。相对于徽派建筑所包涵的文化意蕴,某些现代建筑就显得“笨拙”、“呆板”了。因此同,我们必须从徽派建筑风格中汲取我们所需的营养,尽可能的做到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
二、现代度假酒店与徽派建筑风格的有效融合
现代度假酒店与徽派建筑建筑风格融合问题,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对于中国古建筑风格传承与现代表达。一般而言,我们在现代表达中采用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以模仿的形式来达到形态上的相似;二是将古建筑中的经典元素通过现代建筑进行重新演绎;三是将古建筑中的空间、元素与现代建筑中的空间、元素进行抽象化的结合。从实践应用中来看,后两种方式是现代民族本土化设计中最为常见的。
1、在设计理念上的融合
现代度假酒店的根本目标是提供静谧、舒适的环境以及各种娱乐活动,以此给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机会。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精神寄托。徽派建筑风格告诉我们,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即能让人感受到回归自然、回归本我的境界。因此,我们首先要从酒店的选址上来入手。度假酒店不宜与城市“过度亲密”,那些建在城市中的度假酒店只能说是娱乐场所,称不上度假休闲。一般来说,度假酒店的选址应符合“绿水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负阴抱阳”的传统“风水理念”,选择那些背山面水,前有溪流环绕,后有丘陵倚靠的山谷背风地段来建。例如图1所示的设计效果图。
其次是注重建筑形式上的“民族特色”、“人文气息”。徽派建筑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人文精神,这里我们可以从其整齐划一的规划设计、素雅的建筑材料上一探究竟。因此,我们可以摘取这些独特的元素来建造度假酒店,给消费者提供视觉上的宁静之感。
2、在建筑设计元素上的融合
古建筑最好的现代表达方式就是将古建筑中的独特元素与现代建筑中的元素完美的融合到一块,既能做到不“生搬硬套”,也能做到不“喧宾夺主”。徽派建筑中的“天人合一”、“依山傍水”、粉墙黛瓦、马头墙、天井、地孔等都是其独有的建筑元素,这些建筑元素不仅体现了传统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地域特色,更具有节能、环保的科学性能。因此,我们要在度假酒店的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并结合酒店的功能、消费者心理等因素,来设计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度假酒店。例如在笔者设计的图2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望仙桥B地块综合开发项目效果图中,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图2中的度假酒店完全采用了徽派建筑中的诸多元素。酒店前有河流,后有群山,“负阴抱阳”、“天人合一”。酒店整体轮廓线条丰富明快,粉墙黛瓦给人以安宁、肃静之感,独特的马头墙格外的醒目抢眼,周围再配以矮树、青草,更有回归自然、回归本真之感。与此同时,再配以现代建筑设计上的材料利用、光线组合、虚化扩建等手段,以达到在不影响徽派建筑原本魅力的基础上又具当代特性。
三、结束语
当前,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完美的融合,如何在现代建筑中体现民族性、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所考虑的事情。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体现古建筑元素风格的生活、办公、休闲建筑,但这些建筑仅仅是从外表形式上进行了模仿,并没有真正的领悟到古建筑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很多建筑显得“呆板僵硬”,甚至于“不伦不类”。因此,我们在汲取古建筑中的营养时,应该先学会冷静的分析,体会出古建筑中折射出的人文光芒,然后再根据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当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需要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来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韩 君,由徽州古民居建筑装饰引发的思考[J],装饰,2005(3)
[2]张 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M],中华书局,2006
[3]杨昌鸣,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