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乐器这个话题,商务人士最普遍的说法是:“等我退了休,就去学钢琴”,或者“我小时候也练过古筝的,可惜后来没坚持下来”。
总结下来就是:乐器这东西,是让人看着眼馋,但掌握起来十分费劲的事情。而对于令人羡慕又难以拥有的东西,人们的反应有两种,一是像“等我有了钱,等我退休有了时间”这样提出前提条件,二是把这类大人不好完成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完成,所以现在孩子们都在学乐器。
最近,我们一个同事开始学习小提琴,起因据说是看了王力宏在台上连拉带唱出神入化的表演,内心的音乐激情迸发,于是买了琴,请了老师,一板一眼开始学拉琴了。还有一个50多岁的同事开始学弹钢琴,起步虽然枯燥费劲,但热情丝毫不减。
我们为这种毅力大声叫好。实际上,成人学习乐器,是一种比较纯粹的自我折磨,偶像的激励其实并无实际作用。一个成年人能够把学习乐器坚持下来,他就毫无疑问具备了挑战生理极限、平衡浮躁心态、遇事处惊不乱的基本素质。我也强烈建议中组部在考察干部时把这一项指标作为重要参考。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商务人士学习乐器这件事搞得尽量复杂还是尽量简单?
我们平时看到的大师成才史,无一不充满艰辛。比如郎朗小时候学琴,一度不在状态,被父亲狠狠地骂,小小年纪一度真的产生跳楼的念头;比如钢琴大师傅聪,都70多岁了还每天练琴10个小时。看到这些大师,无比崇拜的另一方面,是你的信心都给吓跑了。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简单化。就像我们平时招聘,广告上和面试中都说这工作怎么怎么吸引人,公司文化怎么怎么好,老板怎么怎么善解人意。尽管你入了职发现蛮不是那么回事,但是公司招人的目的达到了。而且,经历了这番认识上的波动,你在职业发展上肯定更成熟了。
学乐器也是这样,开始要让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等你上了钩,买了琴,请了老师,随随便便就半途而废也不好意思。上星期我去商场,看到一个商铺打着大幅广告“疯狂钢琴”,“一小时学会弹钢琴”。那是一家公司买了国外的专利教材,开始不写乐谱只标左右手的指法,一个完全不会钢琴的人确实可以在一小时后弹出贝多芬“欢乐颂”的基本旋律。
看来还是有人研究这种商业模式的。尽管对于学习乐器的人来说,往往难以逃过“情愿上钩、财务投入、精神付出、高调起步、艰难推进、骑虎难下、黯然放弃”这一轮回。
在我本人的学琴过程中,确实不记得经历了什么痛苦,尽管这是我至今玩了手风琴、电子琴、钢琴、吉他等乐器而无一精通的原因,但是我能够总结出的学习乐器的乐趣,应该比别人要多。
学钢琴的女儿有时跟我抬杠,说学钢琴到底有什么用。在艺术、创造、锻炼毅力、出人头地等等枯燥的说教之后,我说,弹琴可以让你跟人不一样。比如,你们表演大合唱,是不是所有人都站着?是。但是有一个人是坐着的,谁,你们音乐老师,她给你们钢琴伴奏。你爸从上学的时候就给合唱伴奏,别人都站着,就他坐着,所以你爸跟人不一样。
再往下的道理留着孩子大了讲,就是差异化是成功的基础。
乐器演奏还可以让人体会到许多商务精神。原来我们新华社乐队有好几个手风琴手,有一年中央直属机关合唱比赛,我们对唱得过人家没把握,就决定要拉过人家,找来四个手风琴一起伴奏,气势可谓大矣。
出于谦虚、不够自信、怕承担责任、紧张等不知什么原因,四个人进入了疯狂的相互谦让和推卸,已经到了台上,我旁边的手风琴手又把立式麦克风向我移动了近一米,说,“就看你的了,我们跟你走。”
后来台下观众说,你们四个手风琴,气势还不如人家中组部合唱队的一架手风琴。
这件事让我总结出好几条商业精神:比如领导力的重要,关键时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自信来自平日的积累;做事人不在多,在于每个团队成员投入的程度,等等。
如果放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最重要的是,我要买通音响控制人员,把中组部那个伴奏手风琴的麦克风关小或者彻底关掉。
总结下来就是:乐器这东西,是让人看着眼馋,但掌握起来十分费劲的事情。而对于令人羡慕又难以拥有的东西,人们的反应有两种,一是像“等我有了钱,等我退休有了时间”这样提出前提条件,二是把这类大人不好完成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完成,所以现在孩子们都在学乐器。
最近,我们一个同事开始学习小提琴,起因据说是看了王力宏在台上连拉带唱出神入化的表演,内心的音乐激情迸发,于是买了琴,请了老师,一板一眼开始学拉琴了。还有一个50多岁的同事开始学弹钢琴,起步虽然枯燥费劲,但热情丝毫不减。
我们为这种毅力大声叫好。实际上,成人学习乐器,是一种比较纯粹的自我折磨,偶像的激励其实并无实际作用。一个成年人能够把学习乐器坚持下来,他就毫无疑问具备了挑战生理极限、平衡浮躁心态、遇事处惊不乱的基本素质。我也强烈建议中组部在考察干部时把这一项指标作为重要参考。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商务人士学习乐器这件事搞得尽量复杂还是尽量简单?
我们平时看到的大师成才史,无一不充满艰辛。比如郎朗小时候学琴,一度不在状态,被父亲狠狠地骂,小小年纪一度真的产生跳楼的念头;比如钢琴大师傅聪,都70多岁了还每天练琴10个小时。看到这些大师,无比崇拜的另一方面,是你的信心都给吓跑了。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简单化。就像我们平时招聘,广告上和面试中都说这工作怎么怎么吸引人,公司文化怎么怎么好,老板怎么怎么善解人意。尽管你入了职发现蛮不是那么回事,但是公司招人的目的达到了。而且,经历了这番认识上的波动,你在职业发展上肯定更成熟了。
学乐器也是这样,开始要让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等你上了钩,买了琴,请了老师,随随便便就半途而废也不好意思。上星期我去商场,看到一个商铺打着大幅广告“疯狂钢琴”,“一小时学会弹钢琴”。那是一家公司买了国外的专利教材,开始不写乐谱只标左右手的指法,一个完全不会钢琴的人确实可以在一小时后弹出贝多芬“欢乐颂”的基本旋律。
看来还是有人研究这种商业模式的。尽管对于学习乐器的人来说,往往难以逃过“情愿上钩、财务投入、精神付出、高调起步、艰难推进、骑虎难下、黯然放弃”这一轮回。
在我本人的学琴过程中,确实不记得经历了什么痛苦,尽管这是我至今玩了手风琴、电子琴、钢琴、吉他等乐器而无一精通的原因,但是我能够总结出的学习乐器的乐趣,应该比别人要多。
学钢琴的女儿有时跟我抬杠,说学钢琴到底有什么用。在艺术、创造、锻炼毅力、出人头地等等枯燥的说教之后,我说,弹琴可以让你跟人不一样。比如,你们表演大合唱,是不是所有人都站着?是。但是有一个人是坐着的,谁,你们音乐老师,她给你们钢琴伴奏。你爸从上学的时候就给合唱伴奏,别人都站着,就他坐着,所以你爸跟人不一样。
再往下的道理留着孩子大了讲,就是差异化是成功的基础。
乐器演奏还可以让人体会到许多商务精神。原来我们新华社乐队有好几个手风琴手,有一年中央直属机关合唱比赛,我们对唱得过人家没把握,就决定要拉过人家,找来四个手风琴一起伴奏,气势可谓大矣。
出于谦虚、不够自信、怕承担责任、紧张等不知什么原因,四个人进入了疯狂的相互谦让和推卸,已经到了台上,我旁边的手风琴手又把立式麦克风向我移动了近一米,说,“就看你的了,我们跟你走。”
后来台下观众说,你们四个手风琴,气势还不如人家中组部合唱队的一架手风琴。
这件事让我总结出好几条商业精神:比如领导力的重要,关键时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自信来自平日的积累;做事人不在多,在于每个团队成员投入的程度,等等。
如果放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最重要的是,我要买通音响控制人员,把中组部那个伴奏手风琴的麦克风关小或者彻底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