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跨国农民”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ingf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跨国农民”为研究对象,立足“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背景分析当前我国农民的跨国行动,概述“跨国农民”的发展意蕴、现状与问题。同时,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对“跨国农民”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与对策,希望为丰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经验,完善“跨国农民”自身发展,助力“一带一路”拉动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跨国农民”;职前培训;专业发展;维权保障;发展平台;“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焦健,女,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与农村职教;沈亚强,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与农村职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0-0064-04
  “一带一路”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发展理念正式晋升为国家战略。[1]在此大背景下,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不仅刺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建立了我国与沿线地区农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大量农村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国外转移,一方面,利用国外耕地面积广阔、土地肥沃的优越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实现自身利益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农业领域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带去人力、科技、机械设备和丰富的发展经验,因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农民跨国务农变得十分普遍。
  一、跨国农民内涵梳理
  “跨国农民”看似一个近期出现的新颖名词,但中国农民的跨国行动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1994年,《改革时报》曾对我国浙江省和山东省农民的跨国行动进行报道,其中我国浙江省农民漂洋过海到西欧组建建筑队,而山东菏泽、寿光等不少农民纷纷到俄罗斯租赁土地种植粮食和蔬菜。[2]但直到2002年,我国政府才第一次正式组织新疆农民到中亚国家务农,承包土地,种植蔬菜,我国“跨国农民”的跨国行动也逐渐获得更多的保护和支持。[3]
  究其内涵,农民可简单概述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而传统意义上“跨国农民”则一般是指本国土地少且不宜耕种而到其他国家承包土地来耕种的农民,其中一部分人长期定居于国外耕作劳动,甚至娶妻生子;而另一部分则大多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家乡和他国之间,适时耕作,适合休养,其中我国新疆就有不少这样的“候鸟式”跨国农民。“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为我国农业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此时,跨国当农民的目的已不再是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而是实现致富的目标。當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国农民”所代表的意义更加丰富,不少“跨国农民”开始转型为“跨国农民工”,甚至在养殖、建筑、旅游等行业也开始出现他们的身影,但文章所指“跨国农民”依然是从传统意义的角度进行研究。
  二、 “跨国农民”发展的主要问题
  农业是为我国第一大产业,亦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带动我国农业“走出去”,这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球农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跨国农民”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同样值得我们的了解与重视。
  (一)语言生活问题
  “跨国农民”虽为跨国者,却大多没有出国经历,初出国门语言问题、生活环境与习惯问题成为他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方面,语言学习并非朝夕可成,“跨国农民”虽聘请当地人指导语言学习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但涉及专业的农业生产用语及机械操作指令则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风俗习惯或宗教信仰等层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跨国农民”心理层面的不适应性,克服文化传统或思想观念的矛盾与障碍成为“跨国农民”融入当地生活,顺利开展农业工作的必修课。然而时间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关键,本质上农民作为一个名词更是一种职业的代表,当前的问题反映出职业教育在“跨国农民”培训仅注重技术技能导致的疏漏与缺失,如何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解决是一个当前重要问题。
  (二)种植标准问题
  “跨国农民”大都具备娴熟的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及丰富的农业种植发展经验,但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各国不同的农业发展要求,“跨国农民”还存在许多需要接纳的新内容。例如,俄罗斯地广人稀,许多土地都由中国租赁者进行承包,因此,也存在“俄罗斯的土地,中国的农民”一说法,但作为跨国土地租赁者,我国大部分“跨国农民”多将本国的农业发展经验运用于此。其中,我国农民普遍习惯对农作物喷洒大量农药,对土地施以多种化肥以及长时间不间断利用土地资源等,虽获得丰富产出,但此类种植经验与俄罗斯人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存在较大冲突,甚至引致对我国外出务工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表示质疑。“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力促与周边各国亲密合作协同发展,但因各国农业发展理念与标准的差异,我国“跨国农民”的跨国务农行动并不十分顺利。
  (三)生产销售问题
  国外大片闲散土地及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吸引我国农民开展“跨国行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随着生产力发展,“跨国农民”在机械化与各项辅助技术支持下易获得生产大丰收,但整体的销售状况却并不十分理想。一方面,“跨国农民”对异国的销售渠道并不熟悉,加之各国内部种族各异、地域复杂,销售渠道并不完善统一;另一方面,各国都对自产物资一贯采取保护政策,因此,就地销售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除此之外,大量粮食果蔬运送回国不仅成本增加,时间对于果蔬保质的损耗也相当大,大量丰收的农作物产生滞销停留的现象并不少见,“跨国农民”最初愿景与目标的实现也并不一致。新时期背景下,如何更好解决“跨国农民”的销售发展问题十分关键。   (四)权益保障问题
  农民在我国是一个基数庞大的群体,作为低学历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往往缺少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甚至维权意识淡薄,“跨国农民”亦是如此。“跨国农民”正当权益缺少相关政令法规的明确支持与保障,同时,一定程度上的不规范竞争与薄弱的对外农业合作经验使得“跨国农民”发展受到多方影响。其中,出国前期非法中介冒充对外合作组织或夸大对外务工的利益报酬,“跨国农民”在正式出国之前可能遭受一定程度上权益损失;出国后由于境外保障机制缺失,“跨国农民”的合作利益一旦受到侵害无处寻求保护;归国后“跨国农民”在享受医疗等社会服务保障的提供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效应。因而,如何保障“跨国农民”的自身权益,解除“跨国农民”进一步发展的后顾之忧是一项重要内容。
  三、“跨国农民”进一步发展的应对策略
  2014年6月,教育部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需要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4] 因而,立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视角,“跨国农民”作为一种服务国家战略且不断丰富发展的职业类型,从整体上规划其未来发展十分必要。
  (一)完善基础知识内容,加强职前教育培训
  基础知识教育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跨国农民”掌握基础知识文化内容对适应国外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及展现个人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跨国农民”作为一种较新颖的人才培养对象,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层面必须更加重视其针对性、灵活性,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培训活动。
  1.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基础知识是一个既庞大又相对杂乱的教学层面,考虑到“跨国农民”的学习接受程度和有限的职前培训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很重要。(1)应从整体上向“跨国农民”介绍输入国的基本发展现状,无论政治、经济、教育或是文化习俗,增强个人的心理适应性;(2)有针对性的加强语言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学习一些简单且使用率较高的词汇语句尽可能帮助“跨国农民”适应异国生活;(3)提高“跨国农民”的个人素养,从日常生活习惯到处理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尽可能展现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2.教学方式多样灵活。相对职业教育以青少年为培养对象,“跨国农民”多为中青年,无论学习基础、学习状态或是学习能力等都已出现明显差距,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更好帮助“跨国农民”掌握所需知识能力。(1)分层教学。“跨国农民”虽整体基础较差,但个人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采取分层教育,将学习能力较接近的划分一组,有利于更加快速高效的达到学习目的;(2)互动教学。为提高学习动力,调动学习气氛,同时,也为了增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实用性,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加强互动交流与练习很有必要,尤其在语言学习层面效果非常显著。教学方式有很多种,但保持因地制宜的教学观念才是对“跨国农民”提高學习效率最重要的保障。
  (二)接洽国际发展标准,丰富专业发展理念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以加强沿线地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发展重点,“跨国农民”虽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但缺少对沿线各国农业自然条件、农业发展理念以及农业生产种植标准的国际化认知,因而,为保障“一带一路”战略下农业顺利“走出去”,减少国际合作存在的隔膜与不信任,丰富“跨国农民”专业发展理念,接洽农业发展的国际标准势在必行。
  1.制定“跨国农民”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跨国农民”日渐发展起来,无论从数量还是范围都初见规模,但针对“跨国农民”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制度和培养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跨国农民”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为促进“跨国农民”的国际化发展,协同国际农业发展理念,培养国际型、专家型的“跨国农民”,实现“跨国农民”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多方面的国际协同发展。
  2.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丰富“跨国农民”国际化发展经验。职业教育师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素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虽拥有专业素质过硬的理论型老师,却往往缺少具有国际农业发展视野和实践经验的实践型教师。因此,增强“跨国农民”的国际发展理念,吸纳具有国际农业发展视野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实现国际信息资源的高效传递与对接是促进“跨国农民”接洽国际农业发展理念与标准的最便捷途径。
  (三)宣传相关法令政策,提高维权保障意识
  职业教育不仅应加强“跨国农民”在基础知识与专业发展层面的重视,了解输入国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相关法令政策,提高自身权益保护意识,维护自身在异国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1.普及法律基础知识,了解自身正当权益。“跨国农民”作为输入国的外来人员很大程度上并不熟悉异国的法律法规,职业教育在对其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有必要普及输入国法律基础知识,增强“跨国农民”对自身正当权益的认知。一方面,开设法律讲座课程,以课程教学的方式进行讲授;另一方面,可以在平时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渗透,但无论哪种方式,其目的都在于减少“跨国农民”国外发展的意外,维护自身利益。
  2.提高维权保障意识,防止不当竞争与合作。“跨国农民”作为朴实的农村群体,缺少对外合作发展经验,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手段并不十分清楚,因而,一方面,在职业培训过程中,“跨国农民”不仅应了解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传统观念,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丰富自身职业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警醒自身遵纪守法,维护自身工作与生活的健康规范发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专业精神。
  (四)协同村政校企合作, 搭建产销发展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为“跨国农民”提供了一个国际性的发展平台,但仅仅依靠职业教育无法满足“跨国农民”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由政府宏观组织协调下的多方合作成为助力“跨国农民”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   1.政府加强国际协调与宏观指导。“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与农业“走出去”都离不开政府各项政策文件的保障与支持,同样“跨国农民”缺乏国际市场发展经验,更缺少自身发展的保障机制。因此,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宏观指引“跨国农民”的境外发展,同时,完善相应基础保障制度,加强出国前后的协调与监督管理,以系统性、针对性、多维度的措施促进国际战略合作是当前“跨国农民”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依靠。
  2.企业助力市场开发与合作交流。企业对市场发展通常拥有最敏锐的视线与触感,亦是帮助“跨国农民”发展的另一重要力量。一方面,国内相关的农业企业可以为“跨国农民”的之前培训提供实践基地,使得“跨国农民”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当前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科技发展局势;另一方面,联系相关跨国企业为我国“跨国农民”的发展搭建产销合作平台,已合作互利的形式实现双赢的发展局面。
  3.学校抓好知识教育与人才培养。职业院校作为“跨国农民”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场所,唯有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最大程度满足“跨国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为之后的跨国行动打下发展基础,同时,学校也是与企业、政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的纽带,在多方协作发展中承担着沟通与桥梁的重要使命。
  4.村镇协调人员配合与组织管理。村镇单位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群体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与引导作用,“跨国农民”作为一个农民群体,发展状态相对松散且缺乏一定组织领导性的,因此,为保障“跨国农民”顺利进行职业培训与企业实践活动,村镇单位起到最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协调“跨国农民”内部分歧,组织各项外部發展机遇与平台,例如,各项农业专业知识讲座、农业技术评比赛事,等等。虽然距离国际发展平台还有一段距离,但村镇单位的努力与付出都为“跨国农民”今后的实际发展带去铺垫与助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Z].2015.
  [2] 改革时报.中国农民开始跨国行动[J].华夏星火,1994(2):44.
  [3] 关俏俏.新疆出现一批“候鸟型”跨国农民[N].西部时报,2012-05-22(004).
  [4] 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Z].教发[2014]6号,2014.
  [责任编辑 张栋梁]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芪蛭胶囊对缺血性中风大鼠PKC-MARCK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干预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缺血2h后行再
文章分析了“脾应长夏”理论的内涵及从“脾应长夏”理论探讨长夏腹泻发病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目前对长夏腹泻认识的现状与不足及“脾—水通道蛋白—腹泻”神经内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