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初冬,我到济南军区第一疗养院休养。有一天,我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在疗养楼前有一棵我从未见过的小树。说它是树,实在有点勉强。在疗养院几千棵树中,它无疑是最矮小的一种。不要说在它身旁的乔木,就连那些已经败落的花丛也比它高。可它确实是一种木本植物。初冬的青岛,颇有些寒意,但它仍然有鲜红的果、碧绿的叶。叶厚而有尖,恰似《西游记》中二郎神的王尖两刃刀。经询问园林职工,才得知它的大名一枸骨。
奇怪的名字,奇怪的树。好奇心使我萌发了一种要深人了解它的冲动。结果出人意料,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树,却在《本草纲目》、《辞海》、《词源》,甚至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都有颇多记载。
《本草纲目》说:“此木肌白,如狗之骨”,故称枸骨。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称:枸骨枝、叶、木、皮皆人药,有“滋阴补肝肾,补中安五脏,祛风养精神”之功效,因此又被称为“功劳叶”。《辞海》中有关枸骨的词条称:此木亦称“鸟不宿”。这可能是因为枸骨叶具有硬刺,使鸟儿不敢驻足吧?《辞海》又说到枸骨的另一个用途:牛鼻栓。此木洁白、坚密、粗细适中,有药效,可防牛瘟。做牛鼻栓真可谓物尽其用。
枸骨不简单。它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却有四时不凋的青翠;它没有幽兰的清淡高雅,却有绯红喜人的鲜果;它没有松柏的苍劲挺拔,却有傲骨坚刺的峥嵘。更不用说它一身皆入药的救人济世之功效了。
奇哉!枸骨。
国人认识此木,由来已久。在《诗经》中就有“南山有枸”之句。在三国时代陆机的《毛诗疏》中也有记载。在众多的史籍中,我发现了有关枸骨的另一种有趣的功能,如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说:“人采其木皮煎膏,以粘鸟雀。谓之粘藕(音chi)。这个“粘藕”可是名气不小!且不说《水浒传》中高俅者流,游手好闲手持“粘竿”,猎取珍奇鸟类,去奉献端王。就连唐朝那位以“推敲”典故而名垂诗史的苦吟诗人贾岛,在他的《玩月》诗中自嘲:“立久病足折,兀然藕胶粘”,似乎比现代的万能胶都强多了!但人腿不是桌腿,能拿胶粘吗?这不过是一种黑色幽默罢了。
在明朝《五杂俎》一书中,说到粘藕却是另一番景况了。书中记载:山人“以藕布地,及横施道侧者,虎头触之,觉其粘也,爪之不得下,则坐地上,俄而遍地皆污,怒号跳横至死”。好家伙!相形之下,武松打虎实有些蛮笨了。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儿时从母亲那里听到的一个故事。母亲讲:在我们家乡的山里(河北易县),不知什么时候出了一只“人熊”,此物人立而行,力大无比,人莫敢近。经常去村中骚扰山民,每次还携两只小“人熊”,放诸碾盘之上,令其老老实实地在那里等着。然后自行其是。山民无力抗衡,遂有一“喜来乐”式的聪明人想出一个怪招:用藕胶布满碾盘。当大“人熊”离开村庄之前,去抱小“人熊”时,却被粘牢,再也抱不起来了。大“人熊”急怒发力,拔死了两个小“人熊”。大“人熊”悲愤欲绝,仰天厉吼,一把抓破了自己的脸,远遁山中,自此不复出焉。那时的人尚无珍稀动物保护意识。现在想来,母亲所说“人熊”,酷似当前引起世界关注的“神农架野人”。到底真否,不敢遽论。但当时听母亲亲口所述,恐不致全为空穴来风吧?
枸骨貌不出众,但门第声名显赫。它属冬青科,家族之大,有400余种。其中一种名为“圣诞冬青”者,最高达15米,因其叶酷似枸骨,又称“枸骨叶冬青”。基督教国家在过圣诞节时,人们十分喜欢将此树装扮为圣诞树。我国与彼国习俗相远,往往只知圣诞树为枞树,而不知枸骨叶冬青之名。还有一种生于南美的冬青,也系枸骨近亲。因其富含咖啡因,称“巴拉圭茶”,成为南美的传统饮料。
枸骨在其家族中当属最小者,但它并没有因自己小而无所事事,也不去和高大的弟兄们攀比。它始终顽强地生存着,热烈地生活着,默默地奉献着。它的价值,只有在你用到它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这就是枸骨的晶位,枸骨的风格。当代文豪季羡林先生曾说道:他自己“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心如此”。我不敢和季先生相比,只能说我是一个更渺小的人,没有最小只有更小么!但每当我面对这矮小的枸骨时,心中总是油然生出一种充实感。人是万物之灵,但这“万物之灵”在小小的枸骨面前,难道不应该领悟到一点什么吗?
奇怪的名字,奇怪的树。好奇心使我萌发了一种要深人了解它的冲动。结果出人意料,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树,却在《本草纲目》、《辞海》、《词源》,甚至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都有颇多记载。
《本草纲目》说:“此木肌白,如狗之骨”,故称枸骨。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称:枸骨枝、叶、木、皮皆人药,有“滋阴补肝肾,补中安五脏,祛风养精神”之功效,因此又被称为“功劳叶”。《辞海》中有关枸骨的词条称:此木亦称“鸟不宿”。这可能是因为枸骨叶具有硬刺,使鸟儿不敢驻足吧?《辞海》又说到枸骨的另一个用途:牛鼻栓。此木洁白、坚密、粗细适中,有药效,可防牛瘟。做牛鼻栓真可谓物尽其用。
枸骨不简单。它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却有四时不凋的青翠;它没有幽兰的清淡高雅,却有绯红喜人的鲜果;它没有松柏的苍劲挺拔,却有傲骨坚刺的峥嵘。更不用说它一身皆入药的救人济世之功效了。
奇哉!枸骨。
国人认识此木,由来已久。在《诗经》中就有“南山有枸”之句。在三国时代陆机的《毛诗疏》中也有记载。在众多的史籍中,我发现了有关枸骨的另一种有趣的功能,如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说:“人采其木皮煎膏,以粘鸟雀。谓之粘藕(音chi)。这个“粘藕”可是名气不小!且不说《水浒传》中高俅者流,游手好闲手持“粘竿”,猎取珍奇鸟类,去奉献端王。就连唐朝那位以“推敲”典故而名垂诗史的苦吟诗人贾岛,在他的《玩月》诗中自嘲:“立久病足折,兀然藕胶粘”,似乎比现代的万能胶都强多了!但人腿不是桌腿,能拿胶粘吗?这不过是一种黑色幽默罢了。
在明朝《五杂俎》一书中,说到粘藕却是另一番景况了。书中记载:山人“以藕布地,及横施道侧者,虎头触之,觉其粘也,爪之不得下,则坐地上,俄而遍地皆污,怒号跳横至死”。好家伙!相形之下,武松打虎实有些蛮笨了。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儿时从母亲那里听到的一个故事。母亲讲:在我们家乡的山里(河北易县),不知什么时候出了一只“人熊”,此物人立而行,力大无比,人莫敢近。经常去村中骚扰山民,每次还携两只小“人熊”,放诸碾盘之上,令其老老实实地在那里等着。然后自行其是。山民无力抗衡,遂有一“喜来乐”式的聪明人想出一个怪招:用藕胶布满碾盘。当大“人熊”离开村庄之前,去抱小“人熊”时,却被粘牢,再也抱不起来了。大“人熊”急怒发力,拔死了两个小“人熊”。大“人熊”悲愤欲绝,仰天厉吼,一把抓破了自己的脸,远遁山中,自此不复出焉。那时的人尚无珍稀动物保护意识。现在想来,母亲所说“人熊”,酷似当前引起世界关注的“神农架野人”。到底真否,不敢遽论。但当时听母亲亲口所述,恐不致全为空穴来风吧?
枸骨貌不出众,但门第声名显赫。它属冬青科,家族之大,有400余种。其中一种名为“圣诞冬青”者,最高达15米,因其叶酷似枸骨,又称“枸骨叶冬青”。基督教国家在过圣诞节时,人们十分喜欢将此树装扮为圣诞树。我国与彼国习俗相远,往往只知圣诞树为枞树,而不知枸骨叶冬青之名。还有一种生于南美的冬青,也系枸骨近亲。因其富含咖啡因,称“巴拉圭茶”,成为南美的传统饮料。
枸骨在其家族中当属最小者,但它并没有因自己小而无所事事,也不去和高大的弟兄们攀比。它始终顽强地生存着,热烈地生活着,默默地奉献着。它的价值,只有在你用到它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这就是枸骨的晶位,枸骨的风格。当代文豪季羡林先生曾说道:他自己“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心如此”。我不敢和季先生相比,只能说我是一个更渺小的人,没有最小只有更小么!但每当我面对这矮小的枸骨时,心中总是油然生出一种充实感。人是万物之灵,但这“万物之灵”在小小的枸骨面前,难道不应该领悟到一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