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高等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在新形式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人才培养的具体改革措施,以提高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改革
人才培养应根据不同学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模式,其特点和运行方式是有区别的。但是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来说,普通高校应具有共同性,目的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区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1]。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型专业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园林专业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强的技能型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知识体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为主体,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却不一定需要非常精深的理论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2]。
一、普通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几年园林行业发展迅猛,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提高,基本要求毕业生能迅速在实际工作中独当一面,这就要求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目前,普通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培养方向单一,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要求。目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设计人才和施工现场技术人才,这点符合当前市场需求。但随着园林行业发展的逐步规范化,对园林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现在市场急需能胜任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工作的管理人才。因此,在高校设置园林工程管理专业很有必要,可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要求。
(2)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国内普通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多以课堂设计的形式进行,缺乏功能性的专业实验室,使实践环节教学形式单一。很多院校没有真正的专业实验室,课程实验主要以设计图纸绘制为主,学生缺少模型制作与现场施工动手操作的训练。实际上园林模型制作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园林模型设计制作能在立体空间中领会园林布局的空间关系,合理安排各种园林要素,以实际的制作来形象表达设计意图,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加上目前各校扩招规模过大,难以为学生的工程实践安排施工现场管理训练,学生基本没有接触实际工程管理的机会,至多也就是能安排几次现场参观而已,这离真正的实践要求差距甚远
(3)在实验项目设置和实验手段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教学实践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以上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普通高校园林专业实践内容欠恰当、实践环节不完善,缺少工程实践机会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所培养的人才离高素质的、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这一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强调专业素质,还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反映出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具备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与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园林规划设计、施工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和园林植物应用与养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考虑学生就业问题,基于不同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人才。园林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有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园林花木生产企业等。不管职业性质如何,首先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技术,懂管理。以前园林行业分工不细,对人才的要求以通才为主,各项技术都懂一些,从事的工作也比较杂。但是,隨着园林行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生产企业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即使同一企业,内部分工也趋于细化,如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管理、园林养护、观赏植物栽培、苗木生产、园林植物营销等工作均需要专门人才。还有与园林有关的房地产、物业管理、工程监理、造价咨询等行业也需要相应的园林人才。这些都对园林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个人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逐渐形成。高等教育要满足大学生既希望学好专业知识,学到一技之长,又希望自己在大学里得到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个人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已跨入了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以社会和人的双重需求为依据,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3],这需要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时,改变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精英型人才的历史价值观,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三、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诸要素。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的改革需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理清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为根本,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专业设置、发展定位、发展思路等方面更加严谨、科学,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明确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在我校的人才模式改革中,首先建设由不同的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组成的、“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模式,课程实行模块化、主辅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了四级教学平台,依据应用学科的发展来设置课程,在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应用性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专业教学。然后,根据课程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融入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为综合素质目标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以实验教学平台、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普通高校应注重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培养计划,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教学实践经历、科技创新实践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等。创新性的做法是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个层级的学科竞赛、技能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项目等,以及校外一些企业组织的各项创作竞赛、艺术比赛活动等,对取得成果的学生,记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分。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更新实践内容
园林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践环节内容包括:课程实验体系、课程实习体系、生产实践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完善现有实验内容,通过补充实际操作训练环节,增加实验类型,形成系统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对园林设计与施工实践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
对实践内容的改革重点是适当减少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内容单一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帮助,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过程,能发挥其能动性,并培养创造能力。同时想办法加强与园林单位的合作,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要建立自己的设计和施工实体,让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园林工程实践所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途径
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积极作用[4]。虽然产学研相结合是国家、学校一直倡导的,但对于大部分高校的园林专业来说,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仍然滞后。各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给予政策支持,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铺平道路。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合办公司、产学研联盟,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或者建立校办企业、教学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践探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黄卿,陈菲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硅谷,2008,(11):136-137.
[2]高林.主编.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9.
[3]彭秋发,孙占学.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2):159-162.
[4]肖朋.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看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14):54.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广东广州)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改革
人才培养应根据不同学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模式,其特点和运行方式是有区别的。但是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来说,普通高校应具有共同性,目的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区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1]。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型专业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园林专业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强的技能型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知识体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为主体,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却不一定需要非常精深的理论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2]。
一、普通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几年园林行业发展迅猛,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提高,基本要求毕业生能迅速在实际工作中独当一面,这就要求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目前,普通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培养方向单一,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要求。目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设计人才和施工现场技术人才,这点符合当前市场需求。但随着园林行业发展的逐步规范化,对园林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现在市场急需能胜任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工作的管理人才。因此,在高校设置园林工程管理专业很有必要,可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要求。
(2)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国内普通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多以课堂设计的形式进行,缺乏功能性的专业实验室,使实践环节教学形式单一。很多院校没有真正的专业实验室,课程实验主要以设计图纸绘制为主,学生缺少模型制作与现场施工动手操作的训练。实际上园林模型制作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园林模型设计制作能在立体空间中领会园林布局的空间关系,合理安排各种园林要素,以实际的制作来形象表达设计意图,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加上目前各校扩招规模过大,难以为学生的工程实践安排施工现场管理训练,学生基本没有接触实际工程管理的机会,至多也就是能安排几次现场参观而已,这离真正的实践要求差距甚远
(3)在实验项目设置和实验手段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教学实践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以上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普通高校园林专业实践内容欠恰当、实践环节不完善,缺少工程实践机会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所培养的人才离高素质的、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这一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强调专业素质,还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反映出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具备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与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园林规划设计、施工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和园林植物应用与养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考虑学生就业问题,基于不同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人才。园林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有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园林花木生产企业等。不管职业性质如何,首先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技术,懂管理。以前园林行业分工不细,对人才的要求以通才为主,各项技术都懂一些,从事的工作也比较杂。但是,隨着园林行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生产企业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即使同一企业,内部分工也趋于细化,如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管理、园林养护、观赏植物栽培、苗木生产、园林植物营销等工作均需要专门人才。还有与园林有关的房地产、物业管理、工程监理、造价咨询等行业也需要相应的园林人才。这些都对园林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个人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逐渐形成。高等教育要满足大学生既希望学好专业知识,学到一技之长,又希望自己在大学里得到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个人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已跨入了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以社会和人的双重需求为依据,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3],这需要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时,改变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精英型人才的历史价值观,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三、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诸要素。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的改革需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理清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为根本,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专业设置、发展定位、发展思路等方面更加严谨、科学,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明确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在我校的人才模式改革中,首先建设由不同的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组成的、“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模式,课程实行模块化、主辅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了四级教学平台,依据应用学科的发展来设置课程,在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应用性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专业教学。然后,根据课程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融入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为综合素质目标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以实验教学平台、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普通高校应注重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培养计划,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教学实践经历、科技创新实践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等。创新性的做法是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个层级的学科竞赛、技能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项目等,以及校外一些企业组织的各项创作竞赛、艺术比赛活动等,对取得成果的学生,记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分。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更新实践内容
园林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践环节内容包括:课程实验体系、课程实习体系、生产实践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完善现有实验内容,通过补充实际操作训练环节,增加实验类型,形成系统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对园林设计与施工实践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
对实践内容的改革重点是适当减少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内容单一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帮助,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过程,能发挥其能动性,并培养创造能力。同时想办法加强与园林单位的合作,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要建立自己的设计和施工实体,让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园林工程实践所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途径
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积极作用[4]。虽然产学研相结合是国家、学校一直倡导的,但对于大部分高校的园林专业来说,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仍然滞后。各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给予政策支持,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铺平道路。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合办公司、产学研联盟,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或者建立校办企业、教学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践探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黄卿,陈菲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硅谷,2008,(11):136-137.
[2]高林.主编.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9.
[3]彭秋发,孙占学.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2):159-162.
[4]肖朋.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看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14):54.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