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记者行列,新记者在进行采访和写作的时候,往往由于缺少经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呢?
采访新闻,首先要找到好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什么?新闻线索就是“新闻苗头”,或者叫“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深山里,有人发现一块铁矿石,循此挖下去,挖出了一座铁矿。这块铁矿石就是这座铁矿的“苗头”、“初步显露”,就是“线索”。采访新闻也是如此。要想采访到好的新闻,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怎样才能发现新闻线索呢?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 要保持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要做到几点:
第一要注意重大事情的预告。例如,亚运会将要于今年10月份于广州举办,那么这就是重要的新闻线索,亚运会场馆设置、参加亚运会的黑龙江新老队员、他们有什么动人事迹、继奥运会后我国在体育盛会举办上有哪些不同、哪些成熟经验传承……深入采访,就可以写出很好的人物典型报道来。
第二要注意周围人们的议论。能引起公众议论的事,一定是大家感兴趣的事,也是尚未被大家了解的事。一位记者早起赶早市,发现供货商、菜农都议论今年的菜价、油价都要上涨,于是是随即仔细询问,他采写了一篇很好民生方面物价变化方面的报道。
第三要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事出有因,变化标明着发展。变化的背后往往藏着新闻。记者在所在城市发现今年的秋季小朋友入幼儿园报名期间,好多家长都很早开始排队报名,这种现象在往年并不明显,随即采访了队列中的排队家长和相关教育部门,得知目前“入园难”和“入园贵”现象很明显。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幼儿园入园情况不均衡随之而显。根据这一现象写出了一篇很好的报道。
有了新闻线索之后,要去进行采访,但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要掌握背景材料,就是要把与此线索有关的情况尽可能多的了解到,有文字材料的要用心阅读,将阅读中的兴趣点和疑问点相应标出。这样采访时能够多方面地提出问题。
其次,要列一个采访提纲,就是要把采访哪些人、对每个人提什么问题、观察哪些现场、索取哪些实物和照片等都力求心中有数。
再次,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准备好采访本、录音机、话筒、照相机。如果需要当事人签名或寄语,要准备笔和纸。做到设备装备齐全。
有了准备后,最后是选准采访对象。如果采访一个人物,采访对象就是新闻事件当事人。如果采访个具体事件,采访对象可能是几个人。这些人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不管是哪一种采访,最好都采用先“外围”后“中心”的办法进行。可以先找那些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再找当事人。这样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比如,采访一位获得亚运会较好成绩的获奖队员,先不采访本人,而是先采访他的教练、队友、家长,评委等。这些人不是当事人,谈起别人来比较随便,容易把话题展开。记者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事情的概貌,了解到当事人更多的情况,更好地丰富自己对当事人的提问。这些在现今的访谈节目中常见,例如电视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当然,采访外围只是手段,采访当事人才是目的,应当把主要的功夫用在采访当事人上。 高质量的提问,是采访的主要方式。新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提问得到的。提问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第一,要抓住要害。采访开始,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内容直截了当地告诉采访对象,让对方非常清楚你的采访意图,以便配合。交谈起来,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应当让他广泛地谈。采访过程中,记者仔细听,发现了重要内容,要在脑子里(或采访本上)记住它,谈到一个段落,再对这些重要内容做进一步采访。如果对方离题很远,扯起许多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记者可以巧妙地把话题拉回来。
第二,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方才好回答,才能讲出细节。比如采访一位亚运会冠军,如果你张口就叫:“请问,你得冠军的原因是什么?”他可能一时很难回答。如果改问:“你还记得你是什么时候对此项运动发生兴趣的吗?”他可能回答:“我小时候某位老师或长辈经常表扬我这方面的天赋……”于是讲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便于采访的进一步深入。在提问的过程中,忌讳问那些“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感想?”之类的话。
第三,要代受众提问。新闻报道最终是要给观众或听众欣赏的,所以记者要体会读者想知道什么,站在读者的位置提问。此时,把记者、采访对象、受众三方面交融在一起,仿佛促膝谈心。这是一种“近距离交流”,其境况十分美妙。提问的形式语句都像是众多观众、听众们的提问和好奇点。指在注重事实的前提下,记者在认识事实、把握事实、报道事实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好的提问是体现着记者思维判断、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
第四,深挖细节。细节,是人物思想和品格的生动表现。没有细节,就没有报道。
细节有时表现在动作上,有时表现在语言上。有时甚至表现在表情上。采访时,要抓住细节多一些提问,甚至请采访对象把当时的情景重新表演一番。当然细节不是枝节。不要抓住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细枝末叶,当成细节而不厌其烦地提问。
采访是门很深的学问,记者要好好地学习研究它。作为新闻新兵,如何在踏入新闻行业前期,尽快入手、精通业务,充分拓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作出成熟成功的稿件,这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记者走向成功的关键。
作者简介:
张慧文(1981.5-),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现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女性频率编务秘书
(作者单位: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女性频率)
采访新闻,首先要找到好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什么?新闻线索就是“新闻苗头”,或者叫“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深山里,有人发现一块铁矿石,循此挖下去,挖出了一座铁矿。这块铁矿石就是这座铁矿的“苗头”、“初步显露”,就是“线索”。采访新闻也是如此。要想采访到好的新闻,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怎样才能发现新闻线索呢?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 要保持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要做到几点:
第一要注意重大事情的预告。例如,亚运会将要于今年10月份于广州举办,那么这就是重要的新闻线索,亚运会场馆设置、参加亚运会的黑龙江新老队员、他们有什么动人事迹、继奥运会后我国在体育盛会举办上有哪些不同、哪些成熟经验传承……深入采访,就可以写出很好的人物典型报道来。
第二要注意周围人们的议论。能引起公众议论的事,一定是大家感兴趣的事,也是尚未被大家了解的事。一位记者早起赶早市,发现供货商、菜农都议论今年的菜价、油价都要上涨,于是是随即仔细询问,他采写了一篇很好民生方面物价变化方面的报道。
第三要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事出有因,变化标明着发展。变化的背后往往藏着新闻。记者在所在城市发现今年的秋季小朋友入幼儿园报名期间,好多家长都很早开始排队报名,这种现象在往年并不明显,随即采访了队列中的排队家长和相关教育部门,得知目前“入园难”和“入园贵”现象很明显。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幼儿园入园情况不均衡随之而显。根据这一现象写出了一篇很好的报道。
有了新闻线索之后,要去进行采访,但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要掌握背景材料,就是要把与此线索有关的情况尽可能多的了解到,有文字材料的要用心阅读,将阅读中的兴趣点和疑问点相应标出。这样采访时能够多方面地提出问题。
其次,要列一个采访提纲,就是要把采访哪些人、对每个人提什么问题、观察哪些现场、索取哪些实物和照片等都力求心中有数。
再次,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准备好采访本、录音机、话筒、照相机。如果需要当事人签名或寄语,要准备笔和纸。做到设备装备齐全。
有了准备后,最后是选准采访对象。如果采访一个人物,采访对象就是新闻事件当事人。如果采访个具体事件,采访对象可能是几个人。这些人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不管是哪一种采访,最好都采用先“外围”后“中心”的办法进行。可以先找那些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再找当事人。这样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比如,采访一位获得亚运会较好成绩的获奖队员,先不采访本人,而是先采访他的教练、队友、家长,评委等。这些人不是当事人,谈起别人来比较随便,容易把话题展开。记者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事情的概貌,了解到当事人更多的情况,更好地丰富自己对当事人的提问。这些在现今的访谈节目中常见,例如电视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当然,采访外围只是手段,采访当事人才是目的,应当把主要的功夫用在采访当事人上。 高质量的提问,是采访的主要方式。新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提问得到的。提问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第一,要抓住要害。采访开始,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内容直截了当地告诉采访对象,让对方非常清楚你的采访意图,以便配合。交谈起来,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应当让他广泛地谈。采访过程中,记者仔细听,发现了重要内容,要在脑子里(或采访本上)记住它,谈到一个段落,再对这些重要内容做进一步采访。如果对方离题很远,扯起许多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记者可以巧妙地把话题拉回来。
第二,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方才好回答,才能讲出细节。比如采访一位亚运会冠军,如果你张口就叫:“请问,你得冠军的原因是什么?”他可能一时很难回答。如果改问:“你还记得你是什么时候对此项运动发生兴趣的吗?”他可能回答:“我小时候某位老师或长辈经常表扬我这方面的天赋……”于是讲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便于采访的进一步深入。在提问的过程中,忌讳问那些“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感想?”之类的话。
第三,要代受众提问。新闻报道最终是要给观众或听众欣赏的,所以记者要体会读者想知道什么,站在读者的位置提问。此时,把记者、采访对象、受众三方面交融在一起,仿佛促膝谈心。这是一种“近距离交流”,其境况十分美妙。提问的形式语句都像是众多观众、听众们的提问和好奇点。指在注重事实的前提下,记者在认识事实、把握事实、报道事实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好的提问是体现着记者思维判断、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
第四,深挖细节。细节,是人物思想和品格的生动表现。没有细节,就没有报道。
细节有时表现在动作上,有时表现在语言上。有时甚至表现在表情上。采访时,要抓住细节多一些提问,甚至请采访对象把当时的情景重新表演一番。当然细节不是枝节。不要抓住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细枝末叶,当成细节而不厌其烦地提问。
采访是门很深的学问,记者要好好地学习研究它。作为新闻新兵,如何在踏入新闻行业前期,尽快入手、精通业务,充分拓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作出成熟成功的稿件,这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记者走向成功的关键。
作者简介:
张慧文(1981.5-),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现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女性频率编务秘书
(作者单位: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女性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