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圍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想写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位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在作文命题上,也要灵活处理,避免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我们对学生的束缚太多,学生就会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活泼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出自己体验作文的快乐。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写什么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境,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例如学生在“六.一”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亲身经历、参与了节日的快乐和学校及班级活动场面的热烈氛围后,我安排了一篇题目为《我的“六.一”节》的作文,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及心理感受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我们平日里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心理描写,在学生的一篇篇小文章中,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是由感而发,他们是笔从心出。学生写的真情表露出来了,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也会出现不积极的思想倾向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并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他方面存在的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指导评价。
三、指导学生怎样写
写作的题目,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写作内容上完善与提高呢?这就是怎样写的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抓住细节,抓住特征,产生表达的灵感,激发表达的欲望。第二要在教学中指导作文。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去读、去想、去议。第三要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
四、指导学生评价作文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我在学生的作文评价上运用了教师典型批、学生小组批、全班交流批的“三批”法。教师典型批,即每一篇作文都批三分之一学生的作文,将教师批的作文分散到小组中,作为批改的范本;学生小组批,即学生围绕教师批的内容及方法,在小组内进行组内批阅;全班交流批,即各组推荐几本批改比较成功的学生作文,相互交流再进一步批。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自己的作文,他们既能产生共鸣,又能学习提高,还能提高自己的鉴赏与分析能力。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时,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原则,即表扬原则。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一、指导学生想写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位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在作文命题上,也要灵活处理,避免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我们对学生的束缚太多,学生就会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活泼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出自己体验作文的快乐。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写什么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境,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例如学生在“六.一”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亲身经历、参与了节日的快乐和学校及班级活动场面的热烈氛围后,我安排了一篇题目为《我的“六.一”节》的作文,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及心理感受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我们平日里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心理描写,在学生的一篇篇小文章中,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是由感而发,他们是笔从心出。学生写的真情表露出来了,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也会出现不积极的思想倾向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并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他方面存在的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指导评价。
三、指导学生怎样写
写作的题目,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写作内容上完善与提高呢?这就是怎样写的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抓住细节,抓住特征,产生表达的灵感,激发表达的欲望。第二要在教学中指导作文。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去读、去想、去议。第三要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
四、指导学生评价作文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我在学生的作文评价上运用了教师典型批、学生小组批、全班交流批的“三批”法。教师典型批,即每一篇作文都批三分之一学生的作文,将教师批的作文分散到小组中,作为批改的范本;学生小组批,即学生围绕教师批的内容及方法,在小组内进行组内批阅;全班交流批,即各组推荐几本批改比较成功的学生作文,相互交流再进一步批。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自己的作文,他们既能产生共鸣,又能学习提高,还能提高自己的鉴赏与分析能力。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时,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原则,即表扬原则。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