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中考试刚过,围绕考试的话题自然多了起来:“这些学生笨死了!我反复强调了,听懂的学生还是寥寥几个!” “这道题平时练了三遍,这次考试原题呈现,得分率却只有50%。”“这个问题是课本上现成的,笔记也做过,不少学生还是没做对!”这些话题早已不新鲜,但却一直不绝于耳。真的是学生笨吗?稍有点进化论知识、有点理性头脑的人都知道这是个伪命题。如何破解上述困惑,最近经历的两件事使我似有所悟,顿开茅塞。
在期中质量分析会上,有位数学教师在介绍经验时谈到,这次考试中有道数学综合题比较难,周末作业上曾经出现过类似题型。其他班级学生失分很严重,唯有她班只有一人错。原来考前在评讲该题时她先是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学生上台评讲的。无独有偶,记得这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有道历史选择题平时练过,评讲试卷时进行了统计,我教的三个班中,前两个班每班有十几位同学错了,第三个班级全班无一人错,经回忆才明白当时在评讲试题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前两个班级我根据学生错误情况直接评讲,最后一个班级让学生先自行订正,然后小组讨论,最后,一位男生主动提出不理解,于是全班对该题进行了集中讨论。
事实告诉我们,上述困惑的症结还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说到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上。新课程强调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学会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突破当下教师教学瓶颈的根本出路所在,更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责任使然。
新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围绕新课程的各类培训如火如荼、风生水起。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名词、新理念、新模式也是不胜枚举,令人目不暇接。而反观我们的课堂“教游离于学”、“学游离于用”的现象仍然严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试卷满天飞,题海战术,仍是当前一些学校的教学常态。由此产生的残酷的事实是:教学高耗低效,学生中有厌学情绪、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当然这里有大环境的因素,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育人在为这些学生感到痛心、怜惜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行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格拉底曾有“无人可做教师”的断言,他这样说,不是为了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真正的学习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课堂角色,还学生课堂主人的身份。
把课堂还给学生,切实构建“学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具体要做到“三多”。
一、教学中让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授予的,而是在教师教和学生原有认知基础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建构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指出:“如果学生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为此,在教学行为实施之前可以以导学案为抓手,通过自主预学,深入了解学情,找到学生知识理解的疑点、难点、易混点。授课时这部分内容要浓墨重彩、“添油加醋”,让学生一看就懂,自学能会的则少讲、略讲甚至不讲。有不少教师常常因认识不到位或低估了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充分,有的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没经学生自主思考直接进入小组讨论环节,自主学习环节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浅尝辄止,合作讨论没有深度,问题暴露不充分,直接影响了课堂效率。需要提醒的是导学案的自主预学部分不能仅仅是单一的知识预习,要有立体性、系统性、思考性,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上要多一些有效的合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学生们能从中相互学习,在问题的讨论中产生认知冲突,不充足的推论会得以暴露,最终导致高质量的理解。有效的合作也能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兵教兵”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合作首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建组,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其次要进行培训,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技能、方法及注意事项。还要防止出现为合作而合作,片面追求表面繁荣的现象,准确把握合作的时机和时间,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敢说、会说、能说,积极主动地在组内发表观点阐述看法。
三、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展示的机会
课堂展示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与生俱来的表现欲的尊重。多给学生积极展示的机会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豪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笔者听了许多公开课,经常听到有教师感叹:这节课在这个学校(班级)上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发言声音洪亮,阳光自信,表现积极,课堂灵动,换了学校(班级)为什么效果完全不一样了呢?其实课堂展示是一门技术,是需要指导和培训的,课堂展示的良好习惯是可以通过积极的课堂展示评价、示范引领、制度推动等多种途径长期培养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信任,是尊重,是大气,是理念,是一名优秀教师有思想、高素养的体现。“我的能量超出你想象”,这是学生心中的呐喊。教师们,请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你们定会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成就幸福、无悔的教育人生!
在期中质量分析会上,有位数学教师在介绍经验时谈到,这次考试中有道数学综合题比较难,周末作业上曾经出现过类似题型。其他班级学生失分很严重,唯有她班只有一人错。原来考前在评讲该题时她先是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学生上台评讲的。无独有偶,记得这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有道历史选择题平时练过,评讲试卷时进行了统计,我教的三个班中,前两个班每班有十几位同学错了,第三个班级全班无一人错,经回忆才明白当时在评讲试题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前两个班级我根据学生错误情况直接评讲,最后一个班级让学生先自行订正,然后小组讨论,最后,一位男生主动提出不理解,于是全班对该题进行了集中讨论。
事实告诉我们,上述困惑的症结还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说到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上。新课程强调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学会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突破当下教师教学瓶颈的根本出路所在,更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责任使然。
新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围绕新课程的各类培训如火如荼、风生水起。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名词、新理念、新模式也是不胜枚举,令人目不暇接。而反观我们的课堂“教游离于学”、“学游离于用”的现象仍然严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试卷满天飞,题海战术,仍是当前一些学校的教学常态。由此产生的残酷的事实是:教学高耗低效,学生中有厌学情绪、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当然这里有大环境的因素,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育人在为这些学生感到痛心、怜惜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行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格拉底曾有“无人可做教师”的断言,他这样说,不是为了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真正的学习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课堂角色,还学生课堂主人的身份。
把课堂还给学生,切实构建“学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具体要做到“三多”。
一、教学中让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授予的,而是在教师教和学生原有认知基础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建构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指出:“如果学生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为此,在教学行为实施之前可以以导学案为抓手,通过自主预学,深入了解学情,找到学生知识理解的疑点、难点、易混点。授课时这部分内容要浓墨重彩、“添油加醋”,让学生一看就懂,自学能会的则少讲、略讲甚至不讲。有不少教师常常因认识不到位或低估了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充分,有的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没经学生自主思考直接进入小组讨论环节,自主学习环节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浅尝辄止,合作讨论没有深度,问题暴露不充分,直接影响了课堂效率。需要提醒的是导学案的自主预学部分不能仅仅是单一的知识预习,要有立体性、系统性、思考性,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上要多一些有效的合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学生们能从中相互学习,在问题的讨论中产生认知冲突,不充足的推论会得以暴露,最终导致高质量的理解。有效的合作也能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兵教兵”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合作首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建组,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其次要进行培训,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技能、方法及注意事项。还要防止出现为合作而合作,片面追求表面繁荣的现象,准确把握合作的时机和时间,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敢说、会说、能说,积极主动地在组内发表观点阐述看法。
三、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展示的机会
课堂展示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与生俱来的表现欲的尊重。多给学生积极展示的机会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豪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笔者听了许多公开课,经常听到有教师感叹:这节课在这个学校(班级)上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发言声音洪亮,阳光自信,表现积极,课堂灵动,换了学校(班级)为什么效果完全不一样了呢?其实课堂展示是一门技术,是需要指导和培训的,课堂展示的良好习惯是可以通过积极的课堂展示评价、示范引领、制度推动等多种途径长期培养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信任,是尊重,是大气,是理念,是一名优秀教师有思想、高素养的体现。“我的能量超出你想象”,这是学生心中的呐喊。教师们,请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你们定会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成就幸福、无悔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