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希望倡导“弹性复课”机制以调和两种不同群体的需求,为我国教育系统应急情况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所谓“弹性复课”,是指赋予每个家庭自主权,以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愿望选择让孩子返校复课还是继续在家线上学习。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下发了延期开学的通知,并号召各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停课不停学”。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国各地正在有序开展复课准备工作。但与此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外防输入”的形势依然严峻,多地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复课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最近,黑龙江、云南、四川等省份的一些城市不得不按下开学复课的“暂停键”。
为了进一步了解师生对全面复课的意愿,笔者于2020年4月28日面向中小学家长发放网络调查问卷,截至2020年4月29日回收有效问卷1595份。调查结果显示,73.04%的参与者表示愿意如期返校,但仍有16.18%的参与者表示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如期返校,另有10.78%的家长持中立态度。进一步访谈和分析了解到,对于是否全面复课,社会上存在两种对立的声音:一种是迫切希望学生尽快返校复课,这类学生群体大多在家不能得到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家庭网络条件受限、学生学习不自觉、视力健康面临挑战、家长缺乏指导能力、家长面临复工压力等;另一种是对尚未完全控制疫情的情况下复课充满担忧,希望孩子继续居家学习,而不愿意冒风险送孩子去学校,整日佩戴口罩和其他防护装备亦影响身心健康。这两种声音都十分强烈,反映着复课需求的分化。
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希望倡导“弹性复课”机制以调和两种不同群体的需求,为我国教育系统应急情况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所谓“弹性复课”,是指赋予每个家庭自主权,以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愿望,选择让孩子返校复课还是继续在家线上学习。
探索“弹性复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弹性复课”可以减轻学校疫情防控管理的压力。由于一部分具备在家自主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可能暂不返校,返校人数减少,有利于减少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学习生活管理、防控物质准备等各方面的工作量和难度,尤其对于目前新增病例仍未清零的地区以及校园人口过于密集的学校,暂时采用“弹性复课”机制不失为一种“缓兵之计”,使教育系统能够从应急状态的在线教育平稳过渡到常规教学。
其次,尝试“弹性复课”有助于延续“停课不停学”阶段在线教育作为大规模常规教育方式所探索出的经验成果,为疫情期间经由在线教育所产生的教育革新保留输出窗口。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爬滚打”,各级各类学校的在线教育内容和基础设施均得到明显改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远程学习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随着返校复课临近,在线教育面临“大举撤兵”,这不利于巩固前期所取得的在线教育重要成果。“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应只是应急情况下无奈聘请的“临时工”。我们在此时提倡“弹性复课”,实际上亦是希望进一步总结、延续和整合“停课不停学”期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促进在线教育形成常态化发展机制,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意见。
最后,“弹性复课”可作为“先行兵”为我国教育系统灾后应急快速响应摸索出一套有用的预案体系。人类历史上,重大疫情此起彼伏。弹性机制所解决的不仅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包括今后其他重大公共事件,如潜在的地质、天气等灾害所导致的系统性教育应急需求,还有一些针对个体和群体的突发性事件,如重伤、残疾、长期住院等所造成的小范围失学问题。保障每个适龄学生在各类情况下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尽的职责。“弹性复课”作为一种有益的先行尝试,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并有可能迁移至如帐篷学校、病房学校等重要教育应急场景中。
“弹性复课”可采用多种形式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施“混合式同步课堂”。通过在教室中搭建直播平台及相关设施,让远程学生通过富媒体的同步通信技术参与到本地面授课堂的学习中。这一模式可以采用现有成熟的标准直播平台实现,也可自建录播设备,如通过一部直播教学过程的手机与网络配置简易实现,或者可以采用“5G+全息投影”等高技术方式实现。这一模式鼓励教师在具有录播设备的教室中为处于不同物理空间的学生授课,尽可能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上,在同一时间完成面授和在线教学。
而对于不具备开展“混合式同步课堂”直播设施的学校,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如下两类方案——
第一类是发挥在线教育跨时空的优势,重新组合居家学习的学生群体,形成新的在线学习班级,提供专门的在线课程和辅导教师,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之为“网络走班制”。为了确保学习进度与校内教育基本同步,建议以学校为单位,为每个年级组建临时的在线学习班级,由相同年级的教师担任学习指导任务,这种方式可以集中教师力量开展有效的在线教学,减少各个班级原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压力。
第二类方案则依然延续原有的班级建制,无需成立新的临时在线班级。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又有三种不同的方案:一是在区域内部整体保留疫情期间为学生统一提供的与课本同步的电视课堂或网络课程,即“区域同步课堂”,这些课程资源在全面复课后可以形成区域性课程资源库,将来可逐步打造成统一的优质开放课程平台;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开展后疫情时期的“校际协同课程”,由地区具备录播条件的名校或中心学校分工协作,各自承担一部分课程直播或录播任务,可以由一所学校负责一个年级的主要课程,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居家学习学生的课程进度与返校学生基本一致;三是各校自主安排各科教师轮流负责在自己的课堂上同步录制教学视频,即“校本同步录播课”,课后再及时推送给学生,居家学生可以据此开展异步学习,对于返校的面授学生而言也是有益的复习资料。
由于全面复课后学生都要回到原来的班级,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案,确保同一个班级或年级范围内的校内校外学生学习的基本同步和保质保量是关键。尤其对于那些采用第二类方案的学校,每位任课老师需尽量了解居家学生的学习进度,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和作业要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关心和作业辅导支持,如有不足,还可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补救性学习资源。
根据目前国内的疫情防控形势,建议“弹性复课”可在一线城市(尤其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尚未“双清零”地区)先行尝试。一方面,一线城市的重点学校有不少学生来自外区县甚至外省市,跨区域流动返校容易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目前新增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人口密集、出入境人流量巨大的一线城市,因此,“弹性复课”对于一线城市的疫情防控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一线城市的学校更有可能具备“弹性复课”所需条件,无论从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是学生家庭的在线学习条件以及家长的指导能力等方面考量,一线城市学校都较具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弹性复课”必须坚持自愿选择、不强制的原则,不做一刀切,充分尊重家长和学生的意愿;且主要针对非毕业班学生,他们无毕业和升学压力,有较大的“弹性复课”空间。另外,“弹性复课”可能会增加部分骨干教師的工作量,建议提供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补偿。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香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下发了延期开学的通知,并号召各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停课不停学”。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国各地正在有序开展复课准备工作。但与此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外防输入”的形势依然严峻,多地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复课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最近,黑龙江、云南、四川等省份的一些城市不得不按下开学复课的“暂停键”。
为了进一步了解师生对全面复课的意愿,笔者于2020年4月28日面向中小学家长发放网络调查问卷,截至2020年4月29日回收有效问卷1595份。调查结果显示,73.04%的参与者表示愿意如期返校,但仍有16.18%的参与者表示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如期返校,另有10.78%的家长持中立态度。进一步访谈和分析了解到,对于是否全面复课,社会上存在两种对立的声音:一种是迫切希望学生尽快返校复课,这类学生群体大多在家不能得到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家庭网络条件受限、学生学习不自觉、视力健康面临挑战、家长缺乏指导能力、家长面临复工压力等;另一种是对尚未完全控制疫情的情况下复课充满担忧,希望孩子继续居家学习,而不愿意冒风险送孩子去学校,整日佩戴口罩和其他防护装备亦影响身心健康。这两种声音都十分强烈,反映着复课需求的分化。
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希望倡导“弹性复课”机制以调和两种不同群体的需求,为我国教育系统应急情况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所谓“弹性复课”,是指赋予每个家庭自主权,以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愿望,选择让孩子返校复课还是继续在家线上学习。
探索“弹性复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弹性复课”可以减轻学校疫情防控管理的压力。由于一部分具备在家自主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可能暂不返校,返校人数减少,有利于减少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学习生活管理、防控物质准备等各方面的工作量和难度,尤其对于目前新增病例仍未清零的地区以及校园人口过于密集的学校,暂时采用“弹性复课”机制不失为一种“缓兵之计”,使教育系统能够从应急状态的在线教育平稳过渡到常规教学。
其次,尝试“弹性复课”有助于延续“停课不停学”阶段在线教育作为大规模常规教育方式所探索出的经验成果,为疫情期间经由在线教育所产生的教育革新保留输出窗口。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爬滚打”,各级各类学校的在线教育内容和基础设施均得到明显改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远程学习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随着返校复课临近,在线教育面临“大举撤兵”,这不利于巩固前期所取得的在线教育重要成果。“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应只是应急情况下无奈聘请的“临时工”。我们在此时提倡“弹性复课”,实际上亦是希望进一步总结、延续和整合“停课不停学”期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促进在线教育形成常态化发展机制,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意见。
最后,“弹性复课”可作为“先行兵”为我国教育系统灾后应急快速响应摸索出一套有用的预案体系。人类历史上,重大疫情此起彼伏。弹性机制所解决的不仅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包括今后其他重大公共事件,如潜在的地质、天气等灾害所导致的系统性教育应急需求,还有一些针对个体和群体的突发性事件,如重伤、残疾、长期住院等所造成的小范围失学问题。保障每个适龄学生在各类情况下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尽的职责。“弹性复课”作为一种有益的先行尝试,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并有可能迁移至如帐篷学校、病房学校等重要教育应急场景中。
“弹性复课”可采用多种形式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施“混合式同步课堂”。通过在教室中搭建直播平台及相关设施,让远程学生通过富媒体的同步通信技术参与到本地面授课堂的学习中。这一模式可以采用现有成熟的标准直播平台实现,也可自建录播设备,如通过一部直播教学过程的手机与网络配置简易实现,或者可以采用“5G+全息投影”等高技术方式实现。这一模式鼓励教师在具有录播设备的教室中为处于不同物理空间的学生授课,尽可能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上,在同一时间完成面授和在线教学。
而对于不具备开展“混合式同步课堂”直播设施的学校,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如下两类方案——
第一类是发挥在线教育跨时空的优势,重新组合居家学习的学生群体,形成新的在线学习班级,提供专门的在线课程和辅导教师,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之为“网络走班制”。为了确保学习进度与校内教育基本同步,建议以学校为单位,为每个年级组建临时的在线学习班级,由相同年级的教师担任学习指导任务,这种方式可以集中教师力量开展有效的在线教学,减少各个班级原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压力。
第二类方案则依然延续原有的班级建制,无需成立新的临时在线班级。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又有三种不同的方案:一是在区域内部整体保留疫情期间为学生统一提供的与课本同步的电视课堂或网络课程,即“区域同步课堂”,这些课程资源在全面复课后可以形成区域性课程资源库,将来可逐步打造成统一的优质开放课程平台;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开展后疫情时期的“校际协同课程”,由地区具备录播条件的名校或中心学校分工协作,各自承担一部分课程直播或录播任务,可以由一所学校负责一个年级的主要课程,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居家学习学生的课程进度与返校学生基本一致;三是各校自主安排各科教师轮流负责在自己的课堂上同步录制教学视频,即“校本同步录播课”,课后再及时推送给学生,居家学生可以据此开展异步学习,对于返校的面授学生而言也是有益的复习资料。
由于全面复课后学生都要回到原来的班级,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案,确保同一个班级或年级范围内的校内校外学生学习的基本同步和保质保量是关键。尤其对于那些采用第二类方案的学校,每位任课老师需尽量了解居家学生的学习进度,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和作业要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关心和作业辅导支持,如有不足,还可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补救性学习资源。
根据目前国内的疫情防控形势,建议“弹性复课”可在一线城市(尤其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尚未“双清零”地区)先行尝试。一方面,一线城市的重点学校有不少学生来自外区县甚至外省市,跨区域流动返校容易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目前新增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人口密集、出入境人流量巨大的一线城市,因此,“弹性复课”对于一线城市的疫情防控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一线城市的学校更有可能具备“弹性复课”所需条件,无论从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是学生家庭的在线学习条件以及家长的指导能力等方面考量,一线城市学校都较具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弹性复课”必须坚持自愿选择、不强制的原则,不做一刀切,充分尊重家长和学生的意愿;且主要针对非毕业班学生,他们无毕业和升学压力,有较大的“弹性复课”空间。另外,“弹性复课”可能会增加部分骨干教師的工作量,建议提供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补偿。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