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丝一般的金线从指尖飞梭,“羊角”、“雪莲花”、“天山”跃然在藏青色的金丝绒上……
一般人的印象中,粗犷奔放的哈萨克族汉子,不是在草原上跃马扬鞭,就是在毡房里大碗喝酒,但在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县,就有这样一名壮实的哈萨克族男子——胡尔曼汗,胡尔曼汗放过牧,种过地,却偏偏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摆弄起精巧的绣花针,这一绣,还绣出了名,人称哈萨克第一“绣男”。
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戴过他绣制的花帽。在巴里坤县哈萨克民族展览馆内,由他设计并制作的精美绣品被挂在玻璃展柜内供人欣赏。
时至2008年,哈萨克牧民渐渐改变了传统的封闭观念,不甘落伍的胡尔曼汗也开始学着用电脑设计绣花图案,但在刺绣工艺的真功夫上,胡尔曼汗依然坚守着他一针一线的老手艺,他说,不管时代发展有多快,哈萨克民族手工绣品总得有人把它传承下去。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齐举民族团结大旗,共圆奥运百年伟梦”。对于汉语不太流利的胡尔曼汗·托列吾汗来说,用汉语创作这两句话实在太难了。6月17日,得知奥运火炬开始在新疆传递,胡尔曼汗很兴奋,在反复推敲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这两句话终于顺利过关,它们将被绣在由他本人设计的“福娃迎奥运”的挂毯上。
“我想把这个作品献给北京的奥组委,这不仅代表我们哈密人,还代表我们哈萨克人的祝福。”胡尔曼汗说。
胡尔曼汗是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的名人,哈萨克族,今年44岁,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微笑时,两撇浓密的八字胡像翅膀一样忽闪着。
哈萨克民间有一句俗语,“不会刺绣的姑娘,是很难找到婆家的”,在哈萨克的传统里,农牧民都是男的放羊种地,女的在家架火做饭,搞刺绣。
但大男人胡尔曼汗却放下羊鞭琢磨起了刺绣,凭借出色的刺绣手艺,他被当地称之为“哈萨克第一绣男”,光是获得的奖状都有厚厚一沓,县里的领导们还经常拿他的绣品当礼品送给贵宾。
6月中旬,记者在巴里坤县找到了胡尔曼汗的手工刺绣专卖店,店面约四平方米,桌上铺的、椅子上放的,到处都是充满了浓郁的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手工刺绣品,如传统服装、挎包、壁挂、壶垫、坐垫、坎肩、鞍具等,都是胡尔曼汗亲手做的,这些物件上的图案均由金、银及各种颜色的丝线绣成,图形则以东天山哈萨克族传统的“美芋子”(羊角变型)为主,配以各种花木,设计精美,讲究对称,色彩浓艳,让人赏心悦目。
胡尔曼汗从39岁开始学汉语,很多汉语词汇还是听不懂,遇到汉族客人时,他总会把隔壁卖休闲服的阿合古丽叫过来,给他当翻译。阿合古丽是个80后的哈萨克族女孩,穿着时尚休闲服,不会刺绣,她对胡尔曼汗的手艺既佩服又不解,“大男人搞刺绣,还是觉得有点怪。”
这样的话,胡尔曼汗听过无数次,25年的刺绣经历早已磨细了他原本粗犷的性格,他朝阿合古丽温和一笑,用哈语回答:“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书记戴的花帽是我做的
胡尔曼汗的绣品专卖店里有一幅“镇店之宝”。那是一张挂在墙上的一张约十寸的彩色照片,照片是翻拍的,有点模糊,但一眼就能识别出照片中的“重量级”人物,照片拍摄于1994年,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笑眯眯与时任巴里坤县的县长吐尔逊亲切握手,两人都戴着一顶哈萨克族传统花帽。“他们戴的帽子都是我做的。”胡尔曼汗骄傲地说。“五年前,我一句汉语都听不懂,也不会说。”谈起自己的绣花事业,胡尔曼汗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回忆道。
胡尔曼汗出生在巴里坤县奎苏镇的一户牧民家庭,在他6岁时,父亲去世,全家6口人的生计仅靠几十只羊维持,7岁时,只上了几天小学的胡尔曼汗辍学回家开始放牧,在他19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个哈萨克小伙放下羊鞭拿起针线。
“有一天,我在家里洗花帽,洗完后,烤在炉子边上,把帽檐子烧掉了,帽子上的花也烤坏了,想到刚买的帽子太可惜了,我就在家里找了一块布料,和那个一模一样,我把那个帽檐子做出来了,然后又找到针线把花绣上去了。”
令胡尔曼汗喜出望外的是,他修补的花帽跟新买的一样。接下来,他又摸索着成功地制作了一顶花帽,于是,胡尔曼汗会做帽子、会绣花的消息很快在牧民中传开,开始有人慕名找到他来订做花帽,全家的日子也渐渐宽裕起来。
但就在他开始钻研民族刺绣手艺时,一些牧民直言不讳地批评他,“男人怎么能干女人的事!”出于压力,胡尔曼汗做起了皮毛生意,刺绣手艺只能悄悄摸索,直到1992年,哈萨克牧民的传统观念开始渐渐改变,不擅经营皮毛生意的胡尔曼汗开始另辟蹊径——重操旧业干刺绣。前来找他做花帽、传统服装、头巾、坎肩的人越来越多。
1994年,时逢建国40周年,当年的巴里坤县委副书记、县长吐尔逊应邀将去北京开会,临行前一个月,吐尔逊找到胡尔曼汗,让他制作十顶哈萨克传统花帽,说是要送给一些尊贵的客人。
那个时候,胡尔曼汗连缝纫机都没见过,每道程序完全靠手工,他平均两天制作一顶,分别制作了5顶藏蓝色的花帽和五顶黑色的花帽,外部取材于上等的金丝绒,藏蓝色的花帽上是用银线刺绣的8个:羊角变型图,黑色的花帽上是用金线和绿丝线刺绣的8个羊角变型图,图案都是由胡尔曼汗本人设计的,“我放了好多年的羊,满脑子都是羊角的图案。”
胡尔曼汗将帽子做完后,又找来模具将每顶帽子撑成饱满、圆实的形状,一丝褶皱都没有。
后来,回到县城的吐尔逊县长带来了一副江泽民与他亲切握手的照片,胡尔曼汗看到自己做的帽子戴在了国家领导人的头上,非常激动。
“早知道是送给国家领导人的,就应该给他专门设计定做一顶花帽才对。”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胡尔曼汗每次看到这副照片时还会激动不已。
现在,这副珍贵的原版照片已被巴里坤县文化馆收藏。
加入“现代元素”的传统
两周前,胡尔曼汗到乌鲁木齐买材料时顺便给自己买了一台二手台式电脑和一个新的数码相机。
对于电脑,胡尔曼汗觉得这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插上电就能干活”,虽然还不会打字,但现在,胡尔曼汗已开始学习用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设计刺绣图案。
胡尔曼汗对他那个佳能A720型相机爱不释手,挂在腰间,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就拍,走在县城里常常引来牧民们艳羡的目光。在他的相机里,记者看到,除了家人的照片外,还有一些图案奇特的工艺绣品。
“那是人家的东西,我觉得漂亮,就拍了下来想学习一下。”胡尔曼汗说。
胡尔曼汗还是个热心肠,在他隔壁卖鞋子的贾秀琴是四川人,前不久,得知四川发生大地震,胡尔曼汗赶紧向贾秀琴打听灾情,执意要给要捐款,人家不收,他就忙前忙后的帮人家搬货、打扫店面、修理货柜,就像他欠了人家多少钱似的。
“他这个人特别善良,心细得像女人。”贾秀琴对记者说。
坚守和传承
2003年,哈密地区举办了首届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大赛,胡尔曼汗是唯一的男选手,由他制作的哈萨克族女式大衣荣获了刺绣类作品的金奖。
今年,在巴里坤县举行的各类刺绣类比赛中,胡尔曼汗总能包揽到一等奖。从那个时候开始,胡尔曼汗开始带领着10多名妇女组成了一个小型家庭作坊,年收入大约有四五万元。至今,由胡尔曼汗带过的徒弟已有100多名,如今个个都成了刺绣能手,有的徒弟还到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开起了刺绣店。
为了保护当地的民族刺绣,在巴里坤县哈萨克民族展览馆内,由胡尔曼汗设计并制作的精美绣品被挂在玻璃展柜内供人欣赏。2007年,巴里坤县还成立了民族手工刺绣协会,积极整合全县民间手工艺的人力资源,组织当地喜好刺绣的农牧民提高刺绣技能,发展手工刺绣产业,带领农牧民走上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目前,该县已有15家手工刺绣店挂牌营业,360多人成为刺绣协会会员。
生意不好的时候,有人劝胡尔曼汗转行,但他坚持不转,“要是我不干这个了,至少会有十几个人失业,有了时间和经历的保障,哈萨克民俗手工艺才能世代传下去”。
一般人的印象中,粗犷奔放的哈萨克族汉子,不是在草原上跃马扬鞭,就是在毡房里大碗喝酒,但在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县,就有这样一名壮实的哈萨克族男子——胡尔曼汗,胡尔曼汗放过牧,种过地,却偏偏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摆弄起精巧的绣花针,这一绣,还绣出了名,人称哈萨克第一“绣男”。
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戴过他绣制的花帽。在巴里坤县哈萨克民族展览馆内,由他设计并制作的精美绣品被挂在玻璃展柜内供人欣赏。
时至2008年,哈萨克牧民渐渐改变了传统的封闭观念,不甘落伍的胡尔曼汗也开始学着用电脑设计绣花图案,但在刺绣工艺的真功夫上,胡尔曼汗依然坚守着他一针一线的老手艺,他说,不管时代发展有多快,哈萨克民族手工绣品总得有人把它传承下去。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齐举民族团结大旗,共圆奥运百年伟梦”。对于汉语不太流利的胡尔曼汗·托列吾汗来说,用汉语创作这两句话实在太难了。6月17日,得知奥运火炬开始在新疆传递,胡尔曼汗很兴奋,在反复推敲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这两句话终于顺利过关,它们将被绣在由他本人设计的“福娃迎奥运”的挂毯上。
“我想把这个作品献给北京的奥组委,这不仅代表我们哈密人,还代表我们哈萨克人的祝福。”胡尔曼汗说。
胡尔曼汗是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的名人,哈萨克族,今年44岁,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微笑时,两撇浓密的八字胡像翅膀一样忽闪着。
哈萨克民间有一句俗语,“不会刺绣的姑娘,是很难找到婆家的”,在哈萨克的传统里,农牧民都是男的放羊种地,女的在家架火做饭,搞刺绣。
但大男人胡尔曼汗却放下羊鞭琢磨起了刺绣,凭借出色的刺绣手艺,他被当地称之为“哈萨克第一绣男”,光是获得的奖状都有厚厚一沓,县里的领导们还经常拿他的绣品当礼品送给贵宾。
6月中旬,记者在巴里坤县找到了胡尔曼汗的手工刺绣专卖店,店面约四平方米,桌上铺的、椅子上放的,到处都是充满了浓郁的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手工刺绣品,如传统服装、挎包、壁挂、壶垫、坐垫、坎肩、鞍具等,都是胡尔曼汗亲手做的,这些物件上的图案均由金、银及各种颜色的丝线绣成,图形则以东天山哈萨克族传统的“美芋子”(羊角变型)为主,配以各种花木,设计精美,讲究对称,色彩浓艳,让人赏心悦目。
胡尔曼汗从39岁开始学汉语,很多汉语词汇还是听不懂,遇到汉族客人时,他总会把隔壁卖休闲服的阿合古丽叫过来,给他当翻译。阿合古丽是个80后的哈萨克族女孩,穿着时尚休闲服,不会刺绣,她对胡尔曼汗的手艺既佩服又不解,“大男人搞刺绣,还是觉得有点怪。”
这样的话,胡尔曼汗听过无数次,25年的刺绣经历早已磨细了他原本粗犷的性格,他朝阿合古丽温和一笑,用哈语回答:“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书记戴的花帽是我做的
胡尔曼汗的绣品专卖店里有一幅“镇店之宝”。那是一张挂在墙上的一张约十寸的彩色照片,照片是翻拍的,有点模糊,但一眼就能识别出照片中的“重量级”人物,照片拍摄于1994年,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笑眯眯与时任巴里坤县的县长吐尔逊亲切握手,两人都戴着一顶哈萨克族传统花帽。“他们戴的帽子都是我做的。”胡尔曼汗骄傲地说。“五年前,我一句汉语都听不懂,也不会说。”谈起自己的绣花事业,胡尔曼汗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回忆道。
胡尔曼汗出生在巴里坤县奎苏镇的一户牧民家庭,在他6岁时,父亲去世,全家6口人的生计仅靠几十只羊维持,7岁时,只上了几天小学的胡尔曼汗辍学回家开始放牧,在他19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个哈萨克小伙放下羊鞭拿起针线。
“有一天,我在家里洗花帽,洗完后,烤在炉子边上,把帽檐子烧掉了,帽子上的花也烤坏了,想到刚买的帽子太可惜了,我就在家里找了一块布料,和那个一模一样,我把那个帽檐子做出来了,然后又找到针线把花绣上去了。”
令胡尔曼汗喜出望外的是,他修补的花帽跟新买的一样。接下来,他又摸索着成功地制作了一顶花帽,于是,胡尔曼汗会做帽子、会绣花的消息很快在牧民中传开,开始有人慕名找到他来订做花帽,全家的日子也渐渐宽裕起来。
但就在他开始钻研民族刺绣手艺时,一些牧民直言不讳地批评他,“男人怎么能干女人的事!”出于压力,胡尔曼汗做起了皮毛生意,刺绣手艺只能悄悄摸索,直到1992年,哈萨克牧民的传统观念开始渐渐改变,不擅经营皮毛生意的胡尔曼汗开始另辟蹊径——重操旧业干刺绣。前来找他做花帽、传统服装、头巾、坎肩的人越来越多。
1994年,时逢建国40周年,当年的巴里坤县委副书记、县长吐尔逊应邀将去北京开会,临行前一个月,吐尔逊找到胡尔曼汗,让他制作十顶哈萨克传统花帽,说是要送给一些尊贵的客人。
那个时候,胡尔曼汗连缝纫机都没见过,每道程序完全靠手工,他平均两天制作一顶,分别制作了5顶藏蓝色的花帽和五顶黑色的花帽,外部取材于上等的金丝绒,藏蓝色的花帽上是用银线刺绣的8个:羊角变型图,黑色的花帽上是用金线和绿丝线刺绣的8个羊角变型图,图案都是由胡尔曼汗本人设计的,“我放了好多年的羊,满脑子都是羊角的图案。”
胡尔曼汗将帽子做完后,又找来模具将每顶帽子撑成饱满、圆实的形状,一丝褶皱都没有。
后来,回到县城的吐尔逊县长带来了一副江泽民与他亲切握手的照片,胡尔曼汗看到自己做的帽子戴在了国家领导人的头上,非常激动。
“早知道是送给国家领导人的,就应该给他专门设计定做一顶花帽才对。”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胡尔曼汗每次看到这副照片时还会激动不已。
现在,这副珍贵的原版照片已被巴里坤县文化馆收藏。
加入“现代元素”的传统
两周前,胡尔曼汗到乌鲁木齐买材料时顺便给自己买了一台二手台式电脑和一个新的数码相机。
对于电脑,胡尔曼汗觉得这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插上电就能干活”,虽然还不会打字,但现在,胡尔曼汗已开始学习用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设计刺绣图案。
胡尔曼汗对他那个佳能A720型相机爱不释手,挂在腰间,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就拍,走在县城里常常引来牧民们艳羡的目光。在他的相机里,记者看到,除了家人的照片外,还有一些图案奇特的工艺绣品。
“那是人家的东西,我觉得漂亮,就拍了下来想学习一下。”胡尔曼汗说。
胡尔曼汗还是个热心肠,在他隔壁卖鞋子的贾秀琴是四川人,前不久,得知四川发生大地震,胡尔曼汗赶紧向贾秀琴打听灾情,执意要给要捐款,人家不收,他就忙前忙后的帮人家搬货、打扫店面、修理货柜,就像他欠了人家多少钱似的。
“他这个人特别善良,心细得像女人。”贾秀琴对记者说。
坚守和传承
2003年,哈密地区举办了首届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大赛,胡尔曼汗是唯一的男选手,由他制作的哈萨克族女式大衣荣获了刺绣类作品的金奖。
今年,在巴里坤县举行的各类刺绣类比赛中,胡尔曼汗总能包揽到一等奖。从那个时候开始,胡尔曼汗开始带领着10多名妇女组成了一个小型家庭作坊,年收入大约有四五万元。至今,由胡尔曼汗带过的徒弟已有100多名,如今个个都成了刺绣能手,有的徒弟还到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开起了刺绣店。
为了保护当地的民族刺绣,在巴里坤县哈萨克民族展览馆内,由胡尔曼汗设计并制作的精美绣品被挂在玻璃展柜内供人欣赏。2007年,巴里坤县还成立了民族手工刺绣协会,积极整合全县民间手工艺的人力资源,组织当地喜好刺绣的农牧民提高刺绣技能,发展手工刺绣产业,带领农牧民走上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目前,该县已有15家手工刺绣店挂牌营业,360多人成为刺绣协会会员。
生意不好的时候,有人劝胡尔曼汗转行,但他坚持不转,“要是我不干这个了,至少会有十几个人失业,有了时间和经历的保障,哈萨克民俗手工艺才能世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