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沧县捷地乡贾庄子小学 河北 沧县 061000)
【摘 要】语感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推敲、揣摩、比较,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感受语言内在的表现力,使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增强语感,丰富语言,开拓知识视野。
【关键词】培养语感;品析揣摩;启发想象;联系生活
语感就是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的语感能力。”既然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语感。
1. 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 训练语感。
2. 品析揣摩,培养语感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美妙的句子:“嫩绿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个“嫩”字,一个“痕”字用得多么传神绝妙!紧紧抓住这两个字可以作这样的品析,为什么不用“几根”而用“几痕”?为什么不用“蔚蓝”而用“嫩蓝”?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天空里只留下一丝轻轻的、淡淡的痕迹。而用“几根”却显得重了,深了,就没有那种朦胧、缥缈的水墨画般的感觉。至于“嫩”,更是妙不可言。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春天的天空也充满了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情,作者对语言的一种感觉。于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得有滋有味。这样仅仅抓住“痕”、“嫩”两个字的细细品读,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却是多么有效!
3. 启发想象,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语感。
师:第二天早晨,作者和他的朋友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热闹非凡的景象。
师:什么样的场面能称为热闹非凡?
生:菜市场热闹非凡。
生:国庆节时街上热闹非凡。
……
师出示课文第12、13自然段,你觉得“鸟的天堂”热闹非凡体现在哪里?
生1:我觉得鸟的天堂里很热闹,体现在“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说明鸟非常多。
生2:我觉得鸟的天堂里很热闹,体现在“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不仅写出了鸟多,还写出了鸟的不同姿态。
生3:“眼睛应接不暇”。更能体现鸟多。
师:文中哪些语句讲的意思是应接不暇?
生4: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讲的就是应接不暇的意思。
师:你什么时候有过应接不暇呢?
生5:我到商场买东西时,里面的物品让我应接不暇。
生6:我到广场玩时,天上的风筝使我的眼睛应接不暇。
师:是呀,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一派生机勃勃。令作者应接不暇。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鸟,你看到这样热闹景象,心理有什么感受?
生1:我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仿佛听到他们在唱歌。
生2:鸟的天堂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生3:我多想高歌一曲,表达我兴奋的心情。
师:同学们,看着这样一幅群鸟纷飞的动态画,你们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生:哈哈的笑声。
生:啧啧的赞叹声。
师:是啊,我们的心也欢快、火热了。想象课文写的画面和刚才你们说的画面,用你们动听的声音让鸟的天堂更加热闹吧。
(四人小组读——指小组读——齐读)
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鸟的天堂充分的想象可能有的声音,学生在学会抓重点词的同时,在脑海中构建着一幅有声有影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声音也放到鸟的天堂中去,仿佛自己就身处鸟的天堂中,设身处地的去感悟,去朗读,学生的语言就变成了画家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了动听的画。语感就在这样一种想象形象,再将形象转化为声音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培养。
4. 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 “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小作者当时的快乐与兴奋,在接下来的想象说话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诗一般的语言,课文的朗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摘 要】语感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推敲、揣摩、比较,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感受语言内在的表现力,使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增强语感,丰富语言,开拓知识视野。
【关键词】培养语感;品析揣摩;启发想象;联系生活
语感就是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的语感能力。”既然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语感。
1. 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 训练语感。
2. 品析揣摩,培养语感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美妙的句子:“嫩绿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个“嫩”字,一个“痕”字用得多么传神绝妙!紧紧抓住这两个字可以作这样的品析,为什么不用“几根”而用“几痕”?为什么不用“蔚蓝”而用“嫩蓝”?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天空里只留下一丝轻轻的、淡淡的痕迹。而用“几根”却显得重了,深了,就没有那种朦胧、缥缈的水墨画般的感觉。至于“嫩”,更是妙不可言。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春天的天空也充满了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情,作者对语言的一种感觉。于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得有滋有味。这样仅仅抓住“痕”、“嫩”两个字的细细品读,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却是多么有效!
3. 启发想象,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语感。
师:第二天早晨,作者和他的朋友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热闹非凡的景象。
师:什么样的场面能称为热闹非凡?
生:菜市场热闹非凡。
生:国庆节时街上热闹非凡。
……
师出示课文第12、13自然段,你觉得“鸟的天堂”热闹非凡体现在哪里?
生1:我觉得鸟的天堂里很热闹,体现在“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说明鸟非常多。
生2:我觉得鸟的天堂里很热闹,体现在“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不仅写出了鸟多,还写出了鸟的不同姿态。
生3:“眼睛应接不暇”。更能体现鸟多。
师:文中哪些语句讲的意思是应接不暇?
生4: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讲的就是应接不暇的意思。
师:你什么时候有过应接不暇呢?
生5:我到商场买东西时,里面的物品让我应接不暇。
生6:我到广场玩时,天上的风筝使我的眼睛应接不暇。
师:是呀,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一派生机勃勃。令作者应接不暇。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鸟,你看到这样热闹景象,心理有什么感受?
生1:我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仿佛听到他们在唱歌。
生2:鸟的天堂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生3:我多想高歌一曲,表达我兴奋的心情。
师:同学们,看着这样一幅群鸟纷飞的动态画,你们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生:哈哈的笑声。
生:啧啧的赞叹声。
师:是啊,我们的心也欢快、火热了。想象课文写的画面和刚才你们说的画面,用你们动听的声音让鸟的天堂更加热闹吧。
(四人小组读——指小组读——齐读)
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鸟的天堂充分的想象可能有的声音,学生在学会抓重点词的同时,在脑海中构建着一幅有声有影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声音也放到鸟的天堂中去,仿佛自己就身处鸟的天堂中,设身处地的去感悟,去朗读,学生的语言就变成了画家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了动听的画。语感就在这样一种想象形象,再将形象转化为声音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培养。
4. 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 “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小作者当时的快乐与兴奋,在接下来的想象说话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诗一般的语言,课文的朗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效率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