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一理也。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
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譼?訛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思考练习】
1.下列句子,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
3.“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
真题再现
2017年金华市中考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③,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注释】
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
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飞龙:指皇家。
【思考练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而意常不足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度终不可禁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C.亦如是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会魏师李公蔚市贡马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斷两处)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3.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义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 令诸子乘值,亦如是。
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
4.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义?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5.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参考译文】
所有的工匠制作器物,必定要经过多次转换(改变形态)才能最终做成。我们写文章,也必须经多次删改和润色,才能成为文章。这道理是一样的。听说欧阳文忠公作《昼锦堂记》,原稿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多次修改订正,最后才添了两个“而”字。(即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作《醉翁亭记》,原稿起处有数十字。(欧阳修将原稿)粘贴在卧室内,(反复推敲修改),到后来只留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他平生做文章,都是如此,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的(情况)。
最近听说我同乡朱梅崖先生每写成一篇文章,必定将原稿贴在墙壁上,每天仔细地看,总是删去十余字。几十天以后,到实在没有可以删除的文字时,才定稿给别人看。这都是后辈学人所应当仿效的啊。
【参考译文】
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懒懒地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地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像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譼?訛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思考练习】
1.下列句子,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
3.“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
真题再现
2017年金华市中考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③,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注释】
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
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飞龙:指皇家。
【思考练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而意常不足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度终不可禁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C.亦如是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会魏师李公蔚市贡马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斷两处)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3.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义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 令诸子乘值,亦如是。
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
4.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义?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5.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参考译文】
所有的工匠制作器物,必定要经过多次转换(改变形态)才能最终做成。我们写文章,也必须经多次删改和润色,才能成为文章。这道理是一样的。听说欧阳文忠公作《昼锦堂记》,原稿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多次修改订正,最后才添了两个“而”字。(即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作《醉翁亭记》,原稿起处有数十字。(欧阳修将原稿)粘贴在卧室内,(反复推敲修改),到后来只留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他平生做文章,都是如此,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的(情况)。
最近听说我同乡朱梅崖先生每写成一篇文章,必定将原稿贴在墙壁上,每天仔细地看,总是删去十余字。几十天以后,到实在没有可以删除的文字时,才定稿给别人看。这都是后辈学人所应当仿效的啊。
【参考译文】
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懒懒地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地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像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