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桉树人工林多属“掠夺”式经营,
从土地中拿走的多,而投入的少;短期行为多,长期措施少。
我国西南省份的旱情仍在持续,面对灾区人民的缺水困境,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积极募捐,支援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一场对这场旱灾的总结与反思已经展开。
桉树,是否真的是所谓的“抽水机”?
眼下的这场争论只是历史的重演,事实上,这在中国已是个老问题了。回顾历史,人们已多次在旱情出现时把怒火“烧”向桉树。
2006年,雷州半岛大旱,相当一部分人把账算到了桉树身上,桉树被贴上了“抽水机”、“抽肥机”、“霸王树”等贬义标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雷州半岛,植被稀少、台风为患、连年旱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1954年,广东省成立粤西林场,在薄弱的生态基础上引种桉树,在湛江地区所辖的5县市内办起了10个林场。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共营造5.4万公顷人工林,其中,桉树占80%。
在这一范例的推动下,雷州半岛几乎所有的低丘平原、沿海常有台风的区域及铁路公路干线两旁,都被广泛地种上了桉树。据统计,整个雷州半岛的人工林面积已达18.6万公顷。
2006年旱灾后,人们对雷州半岛桉树的指责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以桉树为主的人工林种植的确大大改善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雷州半岛旱灾频发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人们又把50年后的那场旱灾归因于50年来的“前人栽树”。
2007年,记者曾从湛江市区驱车前往雷州,看到公路两边种满了桉树,高矮不一。细细一看,桉树周边的地表上有绿草覆盖,并非传说中的“有桉树的地方寸草不生”——有不少人称桉树为“抽水机”、“抽肥机”。
据了解,桉树的生长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纬度要较低,二是温度要较高。中国的广西、广东、海南等南方省份符合这两个条件,因此都比较适合种植桉树。
数据显示,2009年,桉树已遍布我国南方17个省的600多个县,总种植面积近40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超6000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巴西和印度。
其中,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是桉树栽培的重点省区,合计超过3000万亩,占全国桉树栽培面积和蓄积量的80%以上。
天生有罪?还是经营不善?
此次西南大旱受影响较大的广西和云南,近年来的桉树种植面积增速都很快。广西目前的桉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800万亩。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广西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每年以200万亩的速度递增,全区现有速丰林总面积2660万亩,占全国的35%,是全国最大的速丰林生产基地。广西桉树速丰林的栽培技术亦在全国处领先地位,那里拥有亚洲最大的桉树组培苗基地。速丰林生长快,每隔7年左右即可采伐一次。
2003年,云南省大规模引种桉树,建设造纸原料基地。当时规划的种植面积达近3000万亩——相当于云南省现有2000多万公顷林地的近10%。但截至2008年底,云南的实际种植仅为200多万亩。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介绍说:“桉树长得非常快,快的4年就可以砍伐。每亩每年的生长量可以达到1.5~1.8方,一个周期下来,一亩地可以采7~8方左右。现在每一方桉树可以卖500多元,这样算来,一亩的收入就可以达到3000~4000元。扣除成本以后,回报率还是比较高的。”他用“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可以听到吱吱响”来形容桉树迅猛的成长速度。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段昌群则认为,桉树之所以生长速度快,是因为它对水分和土壤养分的需求比较大。如果种植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区域内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机能衰退。
记者了解到,桉树所需的日常护理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种植者每年只施一次肥;等到砍伐时雇用一些人,几天时间就可入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杨民胜曾指出:在管理水平方面,我国桉树人工林多属“掠夺”式经营,从土地中拿走的多,而投入的少;短期行为多,长期措施少。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投资者在桉树的栽培过程中为了使桉树长得更快,收益率更高,把树底下的草全部拔除,在除土、除草、施肥的过程中,林下植被毁坏严重。而从改善土样结构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这种“纯桉树”的种植模式都非常不科学。
桉树旱时才会吸收地下水?
那么,排除管理因素,桉树本身是否真的就是“抽水机”、“抽肥机”呢?至少在现实层面,这种论点得到了决策者的认可,据了解,广东云浮及广州的一些周边地区已经基于这些理由开始叫停桉树种植。
华南农业大学的谢正生教授认为,把桉树说成“抽水机”的说法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依据。根据调查,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松树需要消耗1000升水,而桉树只需要510升。可见,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更高。由于桉树生长快,总的用水量可能会多于其他树种,但并不至于构成危机。桉树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地层50~100厘米,在降雨量大于800毫米的情况下,桉树根系不吸收地下水,不会造成地下水的减少。
也就是说,桉树的根须只有在出现一定程度的旱情时才会吸收地下水。种植桉树并非此次西南旱灾的直接诱因,但有可能在旱情出现后与人畜争夺无比珍贵的地下水资源。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主任徐大平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TreePhisiology》上,他认为,学术界已达成“桉树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一共识。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尚未有科学数据证明桉树曾给哪一个省、市、区带来“生态危机”;相反的,各地实践恰恰证明了种植桉树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针对云南大面积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是造成该省百年一遇大旱的直接诱因的质疑,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德祥回应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以证明云南种植的桉树林和橡胶林导致了此次旱灾。
王德祥说,干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并非种植桉树和橡胶林所造成。云南省的桉树面积仅占全省人工林面积的5%,而杉木、云南松、华山松等云南乡土树种占云南省人工林地面积的70%以上。所以,在云南种植的桉树对干旱没有大的影响,更谈不上是本次干旱的直接诱因。
从土地中拿走的多,而投入的少;短期行为多,长期措施少。
我国西南省份的旱情仍在持续,面对灾区人民的缺水困境,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积极募捐,支援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一场对这场旱灾的总结与反思已经展开。
桉树,是否真的是所谓的“抽水机”?
眼下的这场争论只是历史的重演,事实上,这在中国已是个老问题了。回顾历史,人们已多次在旱情出现时把怒火“烧”向桉树。
2006年,雷州半岛大旱,相当一部分人把账算到了桉树身上,桉树被贴上了“抽水机”、“抽肥机”、“霸王树”等贬义标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雷州半岛,植被稀少、台风为患、连年旱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1954年,广东省成立粤西林场,在薄弱的生态基础上引种桉树,在湛江地区所辖的5县市内办起了10个林场。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共营造5.4万公顷人工林,其中,桉树占80%。
在这一范例的推动下,雷州半岛几乎所有的低丘平原、沿海常有台风的区域及铁路公路干线两旁,都被广泛地种上了桉树。据统计,整个雷州半岛的人工林面积已达18.6万公顷。
2006年旱灾后,人们对雷州半岛桉树的指责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以桉树为主的人工林种植的确大大改善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雷州半岛旱灾频发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人们又把50年后的那场旱灾归因于50年来的“前人栽树”。
2007年,记者曾从湛江市区驱车前往雷州,看到公路两边种满了桉树,高矮不一。细细一看,桉树周边的地表上有绿草覆盖,并非传说中的“有桉树的地方寸草不生”——有不少人称桉树为“抽水机”、“抽肥机”。
据了解,桉树的生长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纬度要较低,二是温度要较高。中国的广西、广东、海南等南方省份符合这两个条件,因此都比较适合种植桉树。
数据显示,2009年,桉树已遍布我国南方17个省的600多个县,总种植面积近40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超6000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巴西和印度。
其中,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是桉树栽培的重点省区,合计超过3000万亩,占全国桉树栽培面积和蓄积量的80%以上。
天生有罪?还是经营不善?
此次西南大旱受影响较大的广西和云南,近年来的桉树种植面积增速都很快。广西目前的桉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800万亩。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广西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每年以200万亩的速度递增,全区现有速丰林总面积2660万亩,占全国的35%,是全国最大的速丰林生产基地。广西桉树速丰林的栽培技术亦在全国处领先地位,那里拥有亚洲最大的桉树组培苗基地。速丰林生长快,每隔7年左右即可采伐一次。
2003年,云南省大规模引种桉树,建设造纸原料基地。当时规划的种植面积达近3000万亩——相当于云南省现有2000多万公顷林地的近10%。但截至2008年底,云南的实际种植仅为200多万亩。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介绍说:“桉树长得非常快,快的4年就可以砍伐。每亩每年的生长量可以达到1.5~1.8方,一个周期下来,一亩地可以采7~8方左右。现在每一方桉树可以卖500多元,这样算来,一亩的收入就可以达到3000~4000元。扣除成本以后,回报率还是比较高的。”他用“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可以听到吱吱响”来形容桉树迅猛的成长速度。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段昌群则认为,桉树之所以生长速度快,是因为它对水分和土壤养分的需求比较大。如果种植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区域内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机能衰退。
记者了解到,桉树所需的日常护理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种植者每年只施一次肥;等到砍伐时雇用一些人,几天时间就可入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杨民胜曾指出:在管理水平方面,我国桉树人工林多属“掠夺”式经营,从土地中拿走的多,而投入的少;短期行为多,长期措施少。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投资者在桉树的栽培过程中为了使桉树长得更快,收益率更高,把树底下的草全部拔除,在除土、除草、施肥的过程中,林下植被毁坏严重。而从改善土样结构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这种“纯桉树”的种植模式都非常不科学。
桉树旱时才会吸收地下水?
那么,排除管理因素,桉树本身是否真的就是“抽水机”、“抽肥机”呢?至少在现实层面,这种论点得到了决策者的认可,据了解,广东云浮及广州的一些周边地区已经基于这些理由开始叫停桉树种植。
华南农业大学的谢正生教授认为,把桉树说成“抽水机”的说法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依据。根据调查,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松树需要消耗1000升水,而桉树只需要510升。可见,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更高。由于桉树生长快,总的用水量可能会多于其他树种,但并不至于构成危机。桉树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地层50~100厘米,在降雨量大于800毫米的情况下,桉树根系不吸收地下水,不会造成地下水的减少。
也就是说,桉树的根须只有在出现一定程度的旱情时才会吸收地下水。种植桉树并非此次西南旱灾的直接诱因,但有可能在旱情出现后与人畜争夺无比珍贵的地下水资源。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主任徐大平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TreePhisiology》上,他认为,学术界已达成“桉树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一共识。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尚未有科学数据证明桉树曾给哪一个省、市、区带来“生态危机”;相反的,各地实践恰恰证明了种植桉树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针对云南大面积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是造成该省百年一遇大旱的直接诱因的质疑,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德祥回应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以证明云南种植的桉树林和橡胶林导致了此次旱灾。
王德祥说,干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并非种植桉树和橡胶林所造成。云南省的桉树面积仅占全省人工林面积的5%,而杉木、云南松、华山松等云南乡土树种占云南省人工林地面积的70%以上。所以,在云南种植的桉树对干旱没有大的影响,更谈不上是本次干旱的直接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