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与文明同行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05724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明,从宏观角度来说,关乎国家和民族;从微观角度来说,关乎个人的教育和成长。文明的程度,成了衡量国格的尺度,品评人格的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成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校园文明建设更是当务之急,非抓好不可。
  关键词:文明 校园文明 校园文明建设
  
  她从亘古洪荒的远古走来,穿过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巷道,披着古老的外衣,带着历史的风韵,还有那淡淡的书香……五千年啊,让自然之河由清浅到幽深,让人间之路由狭窄到宽阔;五千年啊,人们跨越了愚昧与野蛮,突破了结绳与甲骨;五千年啊,原始的石器变成了先进的铁器,简单的文字延伸成了完备的语言……缘于她,泱泱华夏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缘于她,祖先给今人留下了 “礼之用,和为贵”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胜与剑戟”等等诸多的名言睿语,还有那不胜枚举的名人美谈:或关乎宽容,或关乎修养,或关乎尊重,或关乎爱心……在她的感召下,无数华夏儿女变革社会,追求完美,构建和谐……她,就是文明。
  文明,从宏观角度来说,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科学的思想,是端正的风气,是改善习惯,是提高修养,是提升品质,是解放人性,是个体完善,是超越自我。从微观角度来说,关乎个人的教育、个人的成长,她让人告别昨日的无知鄙俗,让人自觉控制不合道义、法律的言行思想,让人战胜违背纪律、公德的本能欲望,让人走出相互敌视与相互防范,让人挣脱交往的纷争和心灵的战争,让人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获解放……
  文明的程度,成了衡量国格的尺度,品评人格的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成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形式下,工作在教育一线,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倍感责任与使命的重大。因为基础教育是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振兴中华的基础。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成为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与各行各业的人们一起奏响文明与和谐──这个时代的最强音。那么,如何在校园中传承文明、建设文明呢?笔者在基础教育的初中从教二十余年,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粗略地谈谈这个问题。
  
  一、校园文明建设要开展得有目的
  
  如果说,现代社会是一个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制度规范构建起来的内容精美、构思严谨的文章,那么,文明就是这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纽带,它使环境充满活力、富有温馨。“观其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这里的“化人”指用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的素质,使之发展得更加全面。加快文明建设,就是要致力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进一步发扬人文优势,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重复上演、创新上演。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文明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一个人精神文明的标志。做一个文明人,做一个知礼的人,是现代公民基本的素质之一。
  学校本该是一方净土,可不文明的现象仍然频繁地出现,文明与丑陋的冲突严重存在,让成长中孩子那纯净的心灵染上了污秽,甚至野蛮。这就如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革命先驱鲁迅先生那“救救孩子”的吼声一般:为了孩子的成长,呼唤文明的回归;开展好校园文明建设,让孩子们的青春与文明同行!
  虽然人的工作最难做,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艰辛而又漫长的教育之路上,必须运筹帷幄,防患于未然,搞好校园文明建设,提升学生文明的程度,让文明礼仪融入他们的生活。文明,是学生处理好现代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渠道,是学生迈向和谐社会的“入场券”。确立了明确的目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三尺讲台,要率先做起,成为学生的榜样。我们要让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入耳入脑,深入人心。让学生“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
  
  二、校园文明建设要开展得有次序
  
  这个方面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大致可以分三步:
  第一阶段:感受文明──起步。主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班、因校而异。要制定好长远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以贯彻《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重点在“知”、“行”上下功夫,在思想上让学生具备重视文明的心理。可以要求学生熟知上述内容,并不定期抽测、竞赛。在此基础上,强化巩固上述内容,可以结合开展与文明相关主题的班会、朗诵会、歌咏比赛等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文明的要求、文明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让“文明”深入人心,才可能实施“文明建设”。“书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在感受中,让文明回归。
  第二阶段:实践文明──行动。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思想具体化,使文明的行为规范化。主要是把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让学生把文明的认识落实在文明的言行中。这个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理解能力、心理状态等情况,针对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个性与共性的问题,讨论制定学习生活一系列文明公约,从小事抓起,从大处着眼,重点抓“在校一日常规”、“文明言行”和“家庭及公共场所文明”等几个方面,使文明教育内容具体化、系列化、规范化,为构建和谐提供有效的保证。
  第三阶段:强化文明──完善。陶行知曾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平日学习和一些集体组织的大小型活动,验证文明建设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比如通过升旗仪式、广播体操、学校集会等等这些直接的观察进行完善。还可以通过问卷、谈话、家校联系卡等等这些间接的了解进行完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完善不是结束,不能原地踏步,要学会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可以组织文明示范小队、设立学校文明橱窗、在学科教学中倡议大家渗透文明、号召学生办文明主题手抄报等等,进行规范的文明礼仪行为展示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知晓各种场合的文明举止,让文明逐步与学生的生活、人生“合三为一”。当然,学校还可以建立文明表扬奖励制度,实行文明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制度,让文明的流动红旗飘扬在班级,飘扬在学生的心里。这就是在强化中让文明完善。
  这样有序地进行校园文明建设,就会让学生在感受文明、实践文明、强化文明的过程中,享受文明,传播文明,创造文明。
  
  三、校园文明建设要开展得有痕迹
  
  这个方面主要着眼于学生的个体。注重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教育中,可以通过争当校园“文明之星”等形式,形成良好的文明竞争风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行自动地做到文明守纪,更自觉自主地养成文明的习惯。其实,是否当上“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高度认识。当上“星”的学生能让大家“见贤思齐”;没当上“星”的学生能让个人“严于律己”。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花朵。”不难看出,“花”的价值真正体现在开放中。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活动的前后,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挖掘本班、本校有关文明的人和事,本着“合作”的精神,“创新”的原则,且“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可以个人,也可以几人,自编、自创、自导、自演。这样,能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行,还给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修养,展示风采的机会。这就是在创新中享受文明。
  文明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对学生而言,做一个文明的人,就是要有文明言行。学生的文明言行是“以人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的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言行。久而久之,文明就会成为他们做人的基本素养,他们就会时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学礼、懂礼、知礼、用礼,养成文明的好习惯。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用美好的心灵去净化社会空气。这就是在享受中传播文明。
  文明与和谐相依相伴,是我们共同的美好追求,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文明、和谐正乘着历史的骐骥,驾着雄关的厚望,向我们飞驰而来!文明的校园,和谐的空间,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来缔造,用情来描画,卷轴已铺展在眼前,让我们用最美的色彩绘出最和谐的文明图景吧。让届届学生的青春与文明同行,让莘莘学子的一生与文明同行!
其他文献
民族精神的话题有可说与不可说之分.一般民族精神是可说的,特定民族精神是否可说则不能一概而论.特定民族精神有实然层面的谈法与应然层面的谈法.在实然层面谈论特定民族精神
摘要:由于财会专业的学习内容枯燥无味,大多数学生对此课程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知识掌握不牢固,课堂效果不佳。本文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钻研探索,总结出几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即创设和谐氛围,实现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灵活组织教学形式,提高学习技能;培养专业兴趣,加强技能教学。  关键词:财会 有效教学 教学实施    财会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财会课程教学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是研究国家及地区间经济增长论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贵州省九个地州市的年度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