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知识掌握得好坏,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而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即要有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教学的能力),同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
有些老师同为语文教师,但讲起课来感觉却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讲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亲切和顺,把精妙的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听得人心里甜甜的;但也有的教师,语言无味,或是高腔高调,或是干涩地照本宣科,或是漫不经心,有气无力,叫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语言,即使是再好的课文,准备得再充分,也无法打动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当达到哪些要求呢?我认为,一是要具有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二是体态(无声)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三是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包括思想内容的正确性和表达的确切性两个方面。教师必须做到正确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性、正确地讲解课文中涉及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犯科学性的错误。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还指解释词语时不随意减少或增加内涵,讲话符合逻辑,不犯逻辑性的错误。表达的确切性包括语音的标准动听,用词的丰富准确,以及语法的合理灵活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以动听的语音来增加自己教学语言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掌握丰富的语汇,特别是一些同义词。因为同义词不仅能使语言表达精确严密,而且能使语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此外,准确的语言也应该是精炼的。教学语言的精炼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少讲或不讲多余的话,重复的话,语言精炼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鲜明性。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重复哆嗦,讲得过多,但观点、概念又不鲜明,用词褒贬义不分,缺乏对比,这样讲课,必然失败。生理学规律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和睡眠的状态”。由此看来,教师语言的鲜明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中,凡是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是要言不繁,重点鲜明,突出规律性知识,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风趣,就是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实践表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凡是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能迅速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众所周知,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开始能独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思,但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的帮助。他们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只有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才容易集中和稳定。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较多的体态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体态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体态语言应当达到这些要求:就是要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自然的具体要求是:使用体态语言,决不能勉强、急促、呆板,更不能做作。得体的具体要求是:使用体态语言,要得当,恰如其分,虽然有时可以故意夸张一些,但必须适可而止。富有启发性的具体要求是:使用体态语言,要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3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教师要熟练地使用激励性语言,首先应明确激励性语言
的要求。(1)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激励性的语言,更多的是从正面肯定入手,以赞扬的方式说出来,因而常常需要教师从消极中看到积极,从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眼前的状况预示未来美好的前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更远更高的目标,并促使学生为之奋斗。(2)要富有激情。要把学生从低沉的、悲观的、懊丧的情绪中鼓动起来,除了从理智上解惑之外,更需要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师使用激励性语言,必须饱含激情,十分肯定,句式短促有力。(3)不言过其实,不失分寸。构建激励性语言的基本方式总是由现实推断未来,再由未来激发行动意识。因此,教师既要恰如其分地肯定学生的现实表现,又不能言过其实地推断学生的未来。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概括的说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①音美,要讲普通话;②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③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④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有些老师同为语文教师,但讲起课来感觉却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讲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亲切和顺,把精妙的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听得人心里甜甜的;但也有的教师,语言无味,或是高腔高调,或是干涩地照本宣科,或是漫不经心,有气无力,叫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语言,即使是再好的课文,准备得再充分,也无法打动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当达到哪些要求呢?我认为,一是要具有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二是体态(无声)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三是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包括思想内容的正确性和表达的确切性两个方面。教师必须做到正确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性、正确地讲解课文中涉及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犯科学性的错误。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还指解释词语时不随意减少或增加内涵,讲话符合逻辑,不犯逻辑性的错误。表达的确切性包括语音的标准动听,用词的丰富准确,以及语法的合理灵活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以动听的语音来增加自己教学语言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掌握丰富的语汇,特别是一些同义词。因为同义词不仅能使语言表达精确严密,而且能使语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此外,准确的语言也应该是精炼的。教学语言的精炼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少讲或不讲多余的话,重复的话,语言精炼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鲜明性。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重复哆嗦,讲得过多,但观点、概念又不鲜明,用词褒贬义不分,缺乏对比,这样讲课,必然失败。生理学规律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和睡眠的状态”。由此看来,教师语言的鲜明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中,凡是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是要言不繁,重点鲜明,突出规律性知识,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风趣,就是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实践表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凡是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能迅速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众所周知,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开始能独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思,但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的帮助。他们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只有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才容易集中和稳定。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较多的体态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体态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体态语言应当达到这些要求:就是要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自然的具体要求是:使用体态语言,决不能勉强、急促、呆板,更不能做作。得体的具体要求是:使用体态语言,要得当,恰如其分,虽然有时可以故意夸张一些,但必须适可而止。富有启发性的具体要求是:使用体态语言,要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3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教师要熟练地使用激励性语言,首先应明确激励性语言
的要求。(1)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激励性的语言,更多的是从正面肯定入手,以赞扬的方式说出来,因而常常需要教师从消极中看到积极,从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眼前的状况预示未来美好的前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更远更高的目标,并促使学生为之奋斗。(2)要富有激情。要把学生从低沉的、悲观的、懊丧的情绪中鼓动起来,除了从理智上解惑之外,更需要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师使用激励性语言,必须饱含激情,十分肯定,句式短促有力。(3)不言过其实,不失分寸。构建激励性语言的基本方式总是由现实推断未来,再由未来激发行动意识。因此,教师既要恰如其分地肯定学生的现实表现,又不能言过其实地推断学生的未来。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概括的说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①音美,要讲普通话;②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③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④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