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载体,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首先,分析了经验的内涵,认为:学习之初,依靠经验;学习之中,基于经验;学习之末,沉淀经验。希望教师能从尊重学生已有经验的角度,构建学生的经验体系,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关键词:经验内涵;思维;质量
数学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载体,数学教学可以看成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是教师将文本信息和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有机的统一。假设课堂教学中没有教师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尊重和把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谈不上有意义的建构学习,更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究竟什么是学生的已有数学经验?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又该如何汲取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寻求:攫取经验的定义、内涵
什么是经验呢?在教育家杜威看来,经验包括经验的事物和经历的过程,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所谓数学活动经验,在张奠宙看来,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活动经验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并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积累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他们的脑海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深深地儲存着许多与数学活动相关的情境、体验,这些内隐性的潜能等待着老师的激发和引导。
二、探索:奏响学生数学学习的三部曲
如何做到尊重学生已有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呢?我认为:在学习之初,依靠经验,搭建数学学习的桥梁是必需的;学习之中,基于经验,提升理性思维含量是必行的;学习之末,沉淀经验,完善数学学习历程是必要的。
(一)依靠经验,搭建数学学习的桥梁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阐述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对于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小学数学,很多学生也许还没有正式学习这部分知识,但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
如,学生在玩耍时喜欢用一根绳子,一端系一个陀螺另一端拿在手中,让陀螺在空中做圆周运动,形成一个圆;倘若增加或减少绳子的长度,那么就可以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其实,这就是学生“用圆规画圆”的原始经验。
曾经有听老师抱怨:数学抽象,学生不懂“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想想,是学生不懂吗?理性分析,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圆”与“书本课堂中的圆”脱节,不正是教师不尊重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典型代表吗?原本学生已经储存了圆的经验,如果教师稍加沟通,学生的数学学习必将变得简单、有趣的多。
生活之中处处皆数学,数学教学活动更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设计,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让数学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二)基于经验,提升理性思维质量
当然,经验在很多时候毕竟还是浅显的、表面的。数学虽然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果教师仅仅将生活经验再现或重复,而忽视把学生的直观感性经验加以提升抽象,那么尽管学生学得热烈、积极,但他习得的却是缺少数学的思考,将是模糊的、非本质的。
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认识物体”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了一些条形的长方体后,总结:像这样长长的物体就是长方体。当学生碰到扁扁的长方体(两个面是正方形)后,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正方体。
分析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仅仅通过观察的方式来认识物体,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停留在浅层的感性认识上,缺少相邻两面的面积不同而且对面相等这一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的认识是不全面、非本质的。
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日常经验进行改造或改组,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并在数学化的思考过程中构建数学。没有经验的提升,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无法保证。
(三)沉淀经验,完善数学学习历程
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数学学习经验,如果在某一知识系统的学习之末,帮助学生将源于同一树枝上的知识及时回顾沉淀,将有助于学生完整地审视自己的数学学习历程,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时,这样引入:
师: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学过3朵红花4朵蓝花,一共有3+4=7或4+3=7。
出示二年级:桃树56棵,梨树38棵,一共有多少棵?生:56+38=94,38+56=94。
出示三年级:上衣要用布2.6米,裤子要用布1.3米,一套衣服要用多少米?
生:2.6+1.3=3.9,1.3+2.6=3.9。
问: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并用简单的方式表示出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发现原来学生在前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早已经学习并使用过这种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仅适用于简单的一位数加法、两位数加法,而且适用于小数和分数加法。
本节课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师将学生前三年数学学习经验沉淀转化,变成今天这节课的已有经验。正是有了这样不断积累沉淀的过程,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归纳才能水到渠成;也正是让学生站在这样的高度俯视整个学习过程,更让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领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教师要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角度出发,做到尊重学生已有经验,提升经验、拓展经验、沉淀经验,并不断地丰富经验的内涵和本质。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进而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竺仕芬,林永伟.“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与分类[J].数学通报,2008(5).
[2]胡典顺.数学经验:内涵、价值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编辑 刘青梅
关键词:经验内涵;思维;质量
数学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载体,数学教学可以看成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是教师将文本信息和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有机的统一。假设课堂教学中没有教师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尊重和把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谈不上有意义的建构学习,更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究竟什么是学生的已有数学经验?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又该如何汲取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寻求:攫取经验的定义、内涵
什么是经验呢?在教育家杜威看来,经验包括经验的事物和经历的过程,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所谓数学活动经验,在张奠宙看来,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活动经验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并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积累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他们的脑海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深深地儲存着许多与数学活动相关的情境、体验,这些内隐性的潜能等待着老师的激发和引导。
二、探索:奏响学生数学学习的三部曲
如何做到尊重学生已有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呢?我认为:在学习之初,依靠经验,搭建数学学习的桥梁是必需的;学习之中,基于经验,提升理性思维含量是必行的;学习之末,沉淀经验,完善数学学习历程是必要的。
(一)依靠经验,搭建数学学习的桥梁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阐述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对于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小学数学,很多学生也许还没有正式学习这部分知识,但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
如,学生在玩耍时喜欢用一根绳子,一端系一个陀螺另一端拿在手中,让陀螺在空中做圆周运动,形成一个圆;倘若增加或减少绳子的长度,那么就可以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其实,这就是学生“用圆规画圆”的原始经验。
曾经有听老师抱怨:数学抽象,学生不懂“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想想,是学生不懂吗?理性分析,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圆”与“书本课堂中的圆”脱节,不正是教师不尊重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典型代表吗?原本学生已经储存了圆的经验,如果教师稍加沟通,学生的数学学习必将变得简单、有趣的多。
生活之中处处皆数学,数学教学活动更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设计,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让数学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二)基于经验,提升理性思维质量
当然,经验在很多时候毕竟还是浅显的、表面的。数学虽然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果教师仅仅将生活经验再现或重复,而忽视把学生的直观感性经验加以提升抽象,那么尽管学生学得热烈、积极,但他习得的却是缺少数学的思考,将是模糊的、非本质的。
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认识物体”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了一些条形的长方体后,总结:像这样长长的物体就是长方体。当学生碰到扁扁的长方体(两个面是正方形)后,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正方体。
分析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仅仅通过观察的方式来认识物体,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停留在浅层的感性认识上,缺少相邻两面的面积不同而且对面相等这一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的认识是不全面、非本质的。
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日常经验进行改造或改组,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并在数学化的思考过程中构建数学。没有经验的提升,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无法保证。
(三)沉淀经验,完善数学学习历程
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数学学习经验,如果在某一知识系统的学习之末,帮助学生将源于同一树枝上的知识及时回顾沉淀,将有助于学生完整地审视自己的数学学习历程,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时,这样引入:
师: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学过3朵红花4朵蓝花,一共有3+4=7或4+3=7。
出示二年级:桃树56棵,梨树38棵,一共有多少棵?生:56+38=94,38+56=94。
出示三年级:上衣要用布2.6米,裤子要用布1.3米,一套衣服要用多少米?
生:2.6+1.3=3.9,1.3+2.6=3.9。
问: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并用简单的方式表示出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发现原来学生在前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早已经学习并使用过这种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仅适用于简单的一位数加法、两位数加法,而且适用于小数和分数加法。
本节课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师将学生前三年数学学习经验沉淀转化,变成今天这节课的已有经验。正是有了这样不断积累沉淀的过程,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归纳才能水到渠成;也正是让学生站在这样的高度俯视整个学习过程,更让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领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教师要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角度出发,做到尊重学生已有经验,提升经验、拓展经验、沉淀经验,并不断地丰富经验的内涵和本质。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进而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竺仕芬,林永伟.“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与分类[J].数学通报,2008(5).
[2]胡典顺.数学经验:内涵、价值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