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极端,语文教学深受其害。为了追求升学率,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播,轻社会实践;重课内知识,轻文化积淀;重术轻人。这些做法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教育本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严重问题:情感性的缺失导致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针对情感性的缺失,《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进行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即是要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因此要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就需要情感教育。所谓的语文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语文认知因素的同时,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情感教育。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改变传统教学只重知识的传播和训练的做法,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情感教育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重构语文教学情感性。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1.加强语文情感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定了它具有培养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任务,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具备的情感性特点。
语文教学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让学生去体会把握作者的情感,进而引起共鸣,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读杜甫的“三别”“三吏”,要让学生增进爱国情怀;读《陈情表》,就应该让学生明白“百善孝为先”;读《老人与海》,就要让学生培养坚强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努力运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实感情,引导学生与高尚的灵魂对话,与智慧的生命碰撞,与丰富的情感交流,学生的人格就能日趋完善。
2.重视情感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开发,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低迷的必经之路。要使教学鲜活起来,必须激活语文教学的各要素,而情感就是激活语文教学各要素、唤醒学生的有力武器。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敏于思考、乐于学习。
比如,在《锦瑟》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品味诗歌哀怨、凄迷的意境和李商隐诗深婉、典丽的艺术特色。我特地在课前让学生听音乐蔡琴的《忘不了》,学生置身音乐,情随境迁,哀伤、凄婉的情感全部让充满忧愁的音乐调动起来。接着,学生带着这个情感去读作品,结果比较容易地就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二、重构语文教学情感性的途径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中重视情感的力量,是培养学生人格,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如何重构语文教学情感性提几点看法。
1.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充满理解、信任、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而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又需要平时搭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因此,我们老师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平时教学中能从学生利益出发,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特别是对差生和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善于诱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2.巧妙创设教学情景
巧妙创设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理解,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情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比如说,一个好导语,能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猛烈叩击学生的心扉,使其情感得到熏陶。
而如果在诗词教学中,就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培养起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比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抓住“小桥”“流水”“人家”和“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两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小桥下的流水潺潺,小桥边人家炊烟袅袅”,多么静谧,多么温馨。而“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一个疲倦而又忧郁的人拉着一匹体弱无力的瘦马行走在荒凉的古道上”,多么萧瑟,多么凄凉。两相对比的情景设置,让学生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3.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才会用心与老师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情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允许发表见解;注重求异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只有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自问自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才能促进师生二者情感的交流。
4.保持富有激情的教学态度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表明了教师在授课中保持激情的重要性。如果语文课缺少激情,那么学生就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劲头不足,学习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学可以传递人性,激发活力,形成情感共鸣,让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语文素养,在循循善诱中陶冶高尚情操。
总之,针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情感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重构方法,也是深化课堂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以积极地运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八中
针对情感性的缺失,《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进行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即是要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因此要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就需要情感教育。所谓的语文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语文认知因素的同时,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情感教育。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改变传统教学只重知识的传播和训练的做法,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情感教育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重构语文教学情感性。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1.加强语文情感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定了它具有培养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任务,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具备的情感性特点。
语文教学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让学生去体会把握作者的情感,进而引起共鸣,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读杜甫的“三别”“三吏”,要让学生增进爱国情怀;读《陈情表》,就应该让学生明白“百善孝为先”;读《老人与海》,就要让学生培养坚强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努力运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实感情,引导学生与高尚的灵魂对话,与智慧的生命碰撞,与丰富的情感交流,学生的人格就能日趋完善。
2.重视情感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开发,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低迷的必经之路。要使教学鲜活起来,必须激活语文教学的各要素,而情感就是激活语文教学各要素、唤醒学生的有力武器。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敏于思考、乐于学习。
比如,在《锦瑟》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品味诗歌哀怨、凄迷的意境和李商隐诗深婉、典丽的艺术特色。我特地在课前让学生听音乐蔡琴的《忘不了》,学生置身音乐,情随境迁,哀伤、凄婉的情感全部让充满忧愁的音乐调动起来。接着,学生带着这个情感去读作品,结果比较容易地就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二、重构语文教学情感性的途径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中重视情感的力量,是培养学生人格,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如何重构语文教学情感性提几点看法。
1.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充满理解、信任、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而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又需要平时搭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因此,我们老师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平时教学中能从学生利益出发,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特别是对差生和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善于诱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2.巧妙创设教学情景
巧妙创设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理解,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情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比如说,一个好导语,能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猛烈叩击学生的心扉,使其情感得到熏陶。
而如果在诗词教学中,就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培养起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比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抓住“小桥”“流水”“人家”和“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两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小桥下的流水潺潺,小桥边人家炊烟袅袅”,多么静谧,多么温馨。而“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一个疲倦而又忧郁的人拉着一匹体弱无力的瘦马行走在荒凉的古道上”,多么萧瑟,多么凄凉。两相对比的情景设置,让学生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3.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才会用心与老师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情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允许发表见解;注重求异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只有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自问自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才能促进师生二者情感的交流。
4.保持富有激情的教学态度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表明了教师在授课中保持激情的重要性。如果语文课缺少激情,那么学生就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劲头不足,学习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学可以传递人性,激发活力,形成情感共鸣,让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语文素养,在循循善诱中陶冶高尚情操。
总之,针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情感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重构方法,也是深化课堂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以积极地运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