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众化活动。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冲突。电影以“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一家的跨文化交际历程。本文通过对影片情节的解读,阐述了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表现和必然性,浅析了中美文化差异的根源和体现。最后,针对二者在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本文提出了有助于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几点策略,以期实现多元文化繁荣并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文化差异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L.S.Harms(1973)认为,世界范围內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了“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 这部《无声的语言》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从20世纪后期一直延续至今。胡文仲(1999)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一部综合著作,旨在普及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刘珣(2000)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涉及的跨文化交际有关;林大津(1996)详细比较了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中外差异,并指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旨在深入解读文化冲突现象,探寻文化差异的根源,分析中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应对策略。总之,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大势,亦是该影片的启发意义所在。
2 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表现及必然性
影片中随着刮痧事件的出现,故事情节逐渐发生转变,异质文化的独特性显现出来,中美文化的矛盾也开始暴露。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人,由于文化差异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心理失衡症状。文化休克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三点:一、刻板印象。这种先于与某文化接触而对其先入为主的印象和预判,也可以叫做定型。刻板印象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不会轻易改变;它会使人们失去应有的文化敏感,妨碍彼此之间和谐相处,不利于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二、认识上的误区。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言,往往认为对方与自己并无二致,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问题。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正是因为交际双方的这种错误认识,许大同的异国生活出现了危机。三、民族中心主义。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中孙悟空代表的是正面角色,美国律师对其形象的污化正是犯了民族中心主义的错误,许大同的难以忍受正是文化休克现象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而文化休克则是其中一种比较极端的现象。根据人类学家Oberg(1960)的看法,文化休克有6个方面的表现:一、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二、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等而引起的失落感;三、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拒之门外;四、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价值观念方面感受到的混乱;五、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六、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当新鲜惊喜的感觉过去,处于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开始觉得衣食住行处处不习惯,人地生疏、语言隔阂,从而产生不良情绪。于是,有的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有的对当地文化产生敌意;有的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离开。电影《刮痧》中可以看到以下现象:爷爷面对美国生活的无力;许大同在法庭上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许大同产生想要带儿子回国的想法。这些表现叫做“文化震荡症”,即前文所言的“文化休克”。
跨文化交际关系到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人类的和平发展。人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迁移到陌生的环境,在文化方面感到不适应,并经历文化休克几乎是普遍的现象。我们认为,文化休克现象的必然性主要有三点:一、文化差异和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对彼此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交际失败。况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是不一样的,差异巨大的民族文化甚至能引起矛盾和冲突。二、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赖斯(1975)总结的合作原则和利奇(1983)的礼貌原则等。但对这些原则的理解要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制约。如今尚且没有一种世界通行的礼俗准则,需要进一步做出研究。三、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一般说来,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更容易形成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另一方面,没有异文化社会环境的实际体验,只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往往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偏见。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中达到基本一致的理解,在风俗习惯方面相互适应,虽然并不容易,但并不是不能实现的目标。正如昆兰最终学会了移情,而不再一味地用美国的个人主义原则去衡量中国式亲情;在昆兰的协助下,许大同也重新取得了孩子的监护权。因此,文化休克虽然有其必然性,但还是可以克服的。
3 中美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体现
3.1 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首先,影片中价值观的差异体现为面子观与实用观的冲突。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对于中国文化重人情讲面子而言,美国文化则受其历史上工业化进程影响,往往更倾向于实用性。例如,主人公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上司昆兰的儿子发生了争执,结果许大同动手打了丹尼斯。对于男主人公来说,由于工作中得到了上司的支持,所以把上司当作可信任的朋友,认为教训孩子是在维护朋友的面子。但昆兰并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涉嫌虐待儿童。事实上,上述冲突只是各自不同价值观的体现。对昆兰而言,对许大同的帮助只是出于实际的工作需要,并不能与朋友关系混为一谈。 其次,影片中价值观的差异体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比较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一些。这种冲突在影片中又进一步表现为中美不同的亲情观和友情观。一、亲情观。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大家庭结构,遇事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集体或家庭利益。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地位凌驾于家庭、集体之上,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 。例如,许大同出于强烈的孝道思想,替父顶罪。又如,许大同不惜逃过监视,将儿子从福利局带到机场见父亲,最后却被警车一路追捕。这种行为表现在昆兰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却说明了孝顺父母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性。二、友情观。朋友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包含着不同的意义。中华民族把桃园三结义传为千年美谈,亦把刘关张的生死与共精神当作朋友关系的典范。而在美国却有所不同,朋友之间往往不会担负过多的风险和义务。正因为许大同和昆兰有着不同的友情观,两人最终分道扬镳。总之,只有了解彼此的价值观,跨文化交际才能取得成功。
3.2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思维能力一样,但思维方式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共同之处使不同民族的人可以相互理解;差异之处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一定的障碍。思维方式也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差异。而这一切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可以说语言包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中美人民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各有特点。我们擅长形象思维与归纳推理,西方则偏重逻辑思维与演绎推理。中国语言充满了意象性,展示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此外讲求综合顿悟,通常是循着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采用的是归纳法。英语中讲求的不同语法规则正是其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分析问题时从一般到具体,采用的是演绎推理法。由于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法庭上双方完全依照各自的思维方式进行辩论,最后都认为彼此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结果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施。
4 中美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是核心,有文化就会有差异。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摩擦至关重要,每一次冲突的同时也是文化融合的契机。应对文化差异,我们应做到以下四点:(1)互相尊重。首先要尊重不同的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文化差异不应看作是文化的高下,不应出于民族中心主义而对其他民族文化形成“文化成见”。(2)互相沟通。民族文化植根于不同的土壤,是各自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反映,自然存在差异性。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沟通了解是非常必要的。(3)互相理解。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而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又有其合理性。因此,需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做到相互理解,用求同存异的原则化解文化冲突。(4)互相适应。跨文化交际主体应该主动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方法。《刮痧》这部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了文化的共融性。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交际双方对待异文化基本上能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例如:在中西医文化的巨大差异之下,经过许大同一家的不懈努力,美国儿童福利局的负责人亦本着关爱孩子的原则,最终与许大同产生共鸣。影片展现的刮痧疗法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异质文化融合的可能性。综上所述,主动调整并适应异国文化是大势所趋。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必定是文化的相互影响,应当体现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适应的原则。
5 结论
《刮痧》讲述了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我们以此为例,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本文首先阐述了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必然性。在丹尼斯刮痧事件上,由于认识误区、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义等一系列原因,出现交际障碍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现象,而文化差异则是一切冲突的诱因。其次,我们回到影片本身,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体现。从价值观的层面来看,中国的人情观、集体主义观与西方的实用观、个体主义观有着巨大的差异;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华文化和美国文化也各不相同,前者擅长形象思维、归纳推理,而后者则偏重逻辑思维、演绎推理。最后,针对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大趋势,本文简要提出了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本文研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现象,以便在异文化环境中顺利地工作和生活。
通讯作者:马旭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 [M] .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3] 劉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4]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5] 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Doubleday:Garden City, 1959.
[6] Harms, L. 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Harper & Row,1973.
[7]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1983.
[8] Oberg, K.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J] .Practical Anthropology, 1960 (7): 177-18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文化差异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L.S.Harms(1973)认为,世界范围內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了“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 这部《无声的语言》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从20世纪后期一直延续至今。胡文仲(1999)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一部综合著作,旨在普及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刘珣(2000)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涉及的跨文化交际有关;林大津(1996)详细比较了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中外差异,并指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旨在深入解读文化冲突现象,探寻文化差异的根源,分析中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应对策略。总之,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大势,亦是该影片的启发意义所在。
2 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表现及必然性
影片中随着刮痧事件的出现,故事情节逐渐发生转变,异质文化的独特性显现出来,中美文化的矛盾也开始暴露。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人,由于文化差异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心理失衡症状。文化休克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三点:一、刻板印象。这种先于与某文化接触而对其先入为主的印象和预判,也可以叫做定型。刻板印象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不会轻易改变;它会使人们失去应有的文化敏感,妨碍彼此之间和谐相处,不利于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二、认识上的误区。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言,往往认为对方与自己并无二致,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问题。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正是因为交际双方的这种错误认识,许大同的异国生活出现了危机。三、民族中心主义。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中孙悟空代表的是正面角色,美国律师对其形象的污化正是犯了民族中心主义的错误,许大同的难以忍受正是文化休克现象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而文化休克则是其中一种比较极端的现象。根据人类学家Oberg(1960)的看法,文化休克有6个方面的表现:一、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二、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等而引起的失落感;三、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拒之门外;四、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价值观念方面感受到的混乱;五、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六、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当新鲜惊喜的感觉过去,处于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开始觉得衣食住行处处不习惯,人地生疏、语言隔阂,从而产生不良情绪。于是,有的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有的对当地文化产生敌意;有的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离开。电影《刮痧》中可以看到以下现象:爷爷面对美国生活的无力;许大同在法庭上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许大同产生想要带儿子回国的想法。这些表现叫做“文化震荡症”,即前文所言的“文化休克”。
跨文化交际关系到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人类的和平发展。人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迁移到陌生的环境,在文化方面感到不适应,并经历文化休克几乎是普遍的现象。我们认为,文化休克现象的必然性主要有三点:一、文化差异和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对彼此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交际失败。况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是不一样的,差异巨大的民族文化甚至能引起矛盾和冲突。二、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赖斯(1975)总结的合作原则和利奇(1983)的礼貌原则等。但对这些原则的理解要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制约。如今尚且没有一种世界通行的礼俗准则,需要进一步做出研究。三、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一般说来,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更容易形成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另一方面,没有异文化社会环境的实际体验,只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往往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偏见。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中达到基本一致的理解,在风俗习惯方面相互适应,虽然并不容易,但并不是不能实现的目标。正如昆兰最终学会了移情,而不再一味地用美国的个人主义原则去衡量中国式亲情;在昆兰的协助下,许大同也重新取得了孩子的监护权。因此,文化休克虽然有其必然性,但还是可以克服的。
3 中美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体现
3.1 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首先,影片中价值观的差异体现为面子观与实用观的冲突。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对于中国文化重人情讲面子而言,美国文化则受其历史上工业化进程影响,往往更倾向于实用性。例如,主人公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上司昆兰的儿子发生了争执,结果许大同动手打了丹尼斯。对于男主人公来说,由于工作中得到了上司的支持,所以把上司当作可信任的朋友,认为教训孩子是在维护朋友的面子。但昆兰并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涉嫌虐待儿童。事实上,上述冲突只是各自不同价值观的体现。对昆兰而言,对许大同的帮助只是出于实际的工作需要,并不能与朋友关系混为一谈。 其次,影片中价值观的差异体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比较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一些。这种冲突在影片中又进一步表现为中美不同的亲情观和友情观。一、亲情观。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大家庭结构,遇事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集体或家庭利益。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地位凌驾于家庭、集体之上,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 。例如,许大同出于强烈的孝道思想,替父顶罪。又如,许大同不惜逃过监视,将儿子从福利局带到机场见父亲,最后却被警车一路追捕。这种行为表现在昆兰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却说明了孝顺父母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性。二、友情观。朋友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包含着不同的意义。中华民族把桃园三结义传为千年美谈,亦把刘关张的生死与共精神当作朋友关系的典范。而在美国却有所不同,朋友之间往往不会担负过多的风险和义务。正因为许大同和昆兰有着不同的友情观,两人最终分道扬镳。总之,只有了解彼此的价值观,跨文化交际才能取得成功。
3.2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思维能力一样,但思维方式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共同之处使不同民族的人可以相互理解;差异之处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一定的障碍。思维方式也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差异。而这一切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可以说语言包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中美人民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各有特点。我们擅长形象思维与归纳推理,西方则偏重逻辑思维与演绎推理。中国语言充满了意象性,展示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此外讲求综合顿悟,通常是循着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采用的是归纳法。英语中讲求的不同语法规则正是其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分析问题时从一般到具体,采用的是演绎推理法。由于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法庭上双方完全依照各自的思维方式进行辩论,最后都认为彼此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结果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施。
4 中美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是核心,有文化就会有差异。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摩擦至关重要,每一次冲突的同时也是文化融合的契机。应对文化差异,我们应做到以下四点:(1)互相尊重。首先要尊重不同的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文化差异不应看作是文化的高下,不应出于民族中心主义而对其他民族文化形成“文化成见”。(2)互相沟通。民族文化植根于不同的土壤,是各自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反映,自然存在差异性。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沟通了解是非常必要的。(3)互相理解。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而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又有其合理性。因此,需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做到相互理解,用求同存异的原则化解文化冲突。(4)互相适应。跨文化交际主体应该主动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方法。《刮痧》这部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了文化的共融性。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交际双方对待异文化基本上能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例如:在中西医文化的巨大差异之下,经过许大同一家的不懈努力,美国儿童福利局的负责人亦本着关爱孩子的原则,最终与许大同产生共鸣。影片展现的刮痧疗法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异质文化融合的可能性。综上所述,主动调整并适应异国文化是大势所趋。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必定是文化的相互影响,应当体现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适应的原则。
5 结论
《刮痧》讲述了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我们以此为例,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本文首先阐述了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必然性。在丹尼斯刮痧事件上,由于认识误区、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义等一系列原因,出现交际障碍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现象,而文化差异则是一切冲突的诱因。其次,我们回到影片本身,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体现。从价值观的层面来看,中国的人情观、集体主义观与西方的实用观、个体主义观有着巨大的差异;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华文化和美国文化也各不相同,前者擅长形象思维、归纳推理,而后者则偏重逻辑思维、演绎推理。最后,针对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大趋势,本文简要提出了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本文研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现象,以便在异文化环境中顺利地工作和生活。
通讯作者:马旭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 [M] .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3] 劉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4]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5] 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Doubleday:Garden City, 1959.
[6] Harms, L. 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Harper & Row,1973.
[7]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1983.
[8] Oberg, K.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J] .Practical Anthropology, 1960 (7): 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