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才是深层次的合作。本文旨在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挖掘它们的相通之处,为二者的有效对接寻找到切入点。
关键词:校企合作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1 文化的基本概念
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构成。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造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1.2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文化、校园组织、制度文化、校园行为、心理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校园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职业性。因此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理念主要应落脚在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企业仿真的实训文化和就業导向的质量文化上,其中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3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异同
1.31 相同之处
企业文化或校园文化都是企事业单位的灵魂,指导企业或学校做什么、怎么做,决定企业或校园的价值判断;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是人的价值理念,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激励;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或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可以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企业文化或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力量,它能够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有利于排除制度管理上的某些潜在障碍;卓越的企业文化或校园文化是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使企业或学校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企业或学校通过文化建设对内可以加强信息沟通、交流感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融洽关系、形成团结协助奋发向上的组织气氛,对外通过塑造企业家或教育家形象、员工教师形象、环境形象、产品形象或毕业生形象来确立自己更好的形象,进而在社会上产生辐射作用,提高和扩大企业或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
1.32 不同之处
校园文化是一种事业单位文化,比较注重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是一种程序文化,讲求计划、按部就班,更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是一种生产单位文化,往往关注的是业绩,是一个人收入、晋升的重要依据;是一种非程序文化,随着市场的变化,更强调速度和灵活性,更是一种责任文化。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存在的问题
2.1 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充分体现职业特色
现代企业用人普遍看重实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学生的忠诚度等。而现代的职校毕业生较大部分缺乏吃苦耐劳的行为品质,做事怕累、怕闲难,这不仅表现在学业上,也表现在择业与就业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择业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诚信意识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对不诚信行为的漠然更令人担忧,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2.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紧密程度有待加强。
毕业生仅就知识和技能而言,是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的。但是这些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却在几个月或者半年不到的时间内被炒或跳槽。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生不适应企业文化,学生缺乏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敬业精神、合作态度、坚强意志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未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重视,毕业生难做到零距离就业。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意识不够,自我封闭,缺乏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2.3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类型未能较好的配套
专业设置时对行业需求、行业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没有进行深入分析,难满足本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与相关行业(或职业)理念衔接不紧密,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没有很好的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专业建设与行业要求的职业技能没有很好地衔接。
2.4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联系不够紧密, 没能更好的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对地方提供的社会服务还有待加强。如专业重复率高,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缺乏地方特色;专业机构不合理,专业前瞻性不强,创新导向功能不明显。专业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更好的代表符合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没有很好地在文化上融入区域,没有很好把区域文化的精神实质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中来,没能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3 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学校应强化校园职教物质文化建设,各教学楼班级环境布置应与职业息息相关。在教室或走廊的墙壁上悬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业界的用人要求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信息,使学生置身于其中,随时能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动力。
加强学校内部协调整合,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各类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督查机制,并在执行中不断完善,确保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把建设具有鲜明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动列入工作计划中,并建立相应考核奖惩制度,以推动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取得应有的成效。
3. 2 增加学校的庆典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学生在参加庆典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榜样意识,提高学生的好胜进取心理,以适应充满竞争性的社会。建立荣誉体系,促进学生的自治,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信任与被信任的氛围中,协助师生建立互相信任、彼此尊重的观念。
3.3 学校党政负责人利用各种机会坚持定期访问企业,了解当前企业的发展情况,为学校的各专业的实习寻求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合适的校外指导教师,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于经常来校交流合作访问,加深校企双边互相了解,推动了学校各院系、各学科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校企文化交往。
3.4 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经常性地在学校开展一些推介企业形象又同时兼具公益性的活动;学校举办各类学生社团活动,邀请企业的参与与支持,比如科技节、艺术节、电子节、艺术展等。
3.5 聘请企业家和高级技术骨干为学校兼职教授,他们对各行业的科研前沿和发展走向都有比较清晰而独到的见解,通过授课,与师生交流,于潜移默化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熟悉与理解。
3.6 在相关企业内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而且对企业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体察,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较快地进人角色。
参考文献:
[1]丁晓军.谈谈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问题[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5)
[2] 陈洪.浅谈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6,(36).
[3]刘彩琴,刘庆华,路建彩.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1):64~67.
作者简介: 姜银焕,任职于江苏工贸技师学院,出生于1975年10月,籍贯:江苏徐州,职称:讲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金属学等方面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校企合作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1 文化的基本概念
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构成。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造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1.2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文化、校园组织、制度文化、校园行为、心理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校园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职业性。因此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理念主要应落脚在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企业仿真的实训文化和就業导向的质量文化上,其中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3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异同
1.31 相同之处
企业文化或校园文化都是企事业单位的灵魂,指导企业或学校做什么、怎么做,决定企业或校园的价值判断;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是人的价值理念,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激励;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或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可以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企业文化或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力量,它能够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有利于排除制度管理上的某些潜在障碍;卓越的企业文化或校园文化是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使企业或学校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企业或学校通过文化建设对内可以加强信息沟通、交流感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融洽关系、形成团结协助奋发向上的组织气氛,对外通过塑造企业家或教育家形象、员工教师形象、环境形象、产品形象或毕业生形象来确立自己更好的形象,进而在社会上产生辐射作用,提高和扩大企业或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
1.32 不同之处
校园文化是一种事业单位文化,比较注重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是一种程序文化,讲求计划、按部就班,更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是一种生产单位文化,往往关注的是业绩,是一个人收入、晋升的重要依据;是一种非程序文化,随着市场的变化,更强调速度和灵活性,更是一种责任文化。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存在的问题
2.1 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充分体现职业特色
现代企业用人普遍看重实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学生的忠诚度等。而现代的职校毕业生较大部分缺乏吃苦耐劳的行为品质,做事怕累、怕闲难,这不仅表现在学业上,也表现在择业与就业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择业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诚信意识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对不诚信行为的漠然更令人担忧,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2.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紧密程度有待加强。
毕业生仅就知识和技能而言,是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的。但是这些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却在几个月或者半年不到的时间内被炒或跳槽。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生不适应企业文化,学生缺乏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敬业精神、合作态度、坚强意志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未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重视,毕业生难做到零距离就业。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意识不够,自我封闭,缺乏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2.3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类型未能较好的配套
专业设置时对行业需求、行业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没有进行深入分析,难满足本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与相关行业(或职业)理念衔接不紧密,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没有很好的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专业建设与行业要求的职业技能没有很好地衔接。
2.4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联系不够紧密, 没能更好的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对地方提供的社会服务还有待加强。如专业重复率高,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缺乏地方特色;专业机构不合理,专业前瞻性不强,创新导向功能不明显。专业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更好的代表符合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没有很好地在文化上融入区域,没有很好把区域文化的精神实质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中来,没能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3 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学校应强化校园职教物质文化建设,各教学楼班级环境布置应与职业息息相关。在教室或走廊的墙壁上悬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业界的用人要求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信息,使学生置身于其中,随时能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动力。
加强学校内部协调整合,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各类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督查机制,并在执行中不断完善,确保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把建设具有鲜明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动列入工作计划中,并建立相应考核奖惩制度,以推动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取得应有的成效。
3. 2 增加学校的庆典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学生在参加庆典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榜样意识,提高学生的好胜进取心理,以适应充满竞争性的社会。建立荣誉体系,促进学生的自治,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信任与被信任的氛围中,协助师生建立互相信任、彼此尊重的观念。
3.3 学校党政负责人利用各种机会坚持定期访问企业,了解当前企业的发展情况,为学校的各专业的实习寻求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合适的校外指导教师,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于经常来校交流合作访问,加深校企双边互相了解,推动了学校各院系、各学科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校企文化交往。
3.4 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经常性地在学校开展一些推介企业形象又同时兼具公益性的活动;学校举办各类学生社团活动,邀请企业的参与与支持,比如科技节、艺术节、电子节、艺术展等。
3.5 聘请企业家和高级技术骨干为学校兼职教授,他们对各行业的科研前沿和发展走向都有比较清晰而独到的见解,通过授课,与师生交流,于潜移默化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熟悉与理解。
3.6 在相关企业内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而且对企业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体察,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较快地进人角色。
参考文献:
[1]丁晓军.谈谈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问题[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5)
[2] 陈洪.浅谈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6,(36).
[3]刘彩琴,刘庆华,路建彩.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1):64~67.
作者简介: 姜银焕,任职于江苏工贸技师学院,出生于1975年10月,籍贯:江苏徐州,职称:讲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金属学等方面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