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介绍
患儿,男,11岁,以发热、腹痛、腹泻、血便2天为主诉入院。家长述说,患儿于3天前下午突发腹痛、腹胀和发热,去医疗站检查认为是急性胃肠炎,开给抗生素、退烧药和阿托品静脉点滴和肌肉注射。当天晚上患儿又开始出现呕吐,腹泻。吐出胃内容物,粪便呈稀糊状。次日上午患儿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再次加重。呕吐频繁,吐出胆汁和小肠液。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带有较多黏液,并有1~2次为咖啡样便,带有腥臭味。
患儿急性重病容,面色灰暗,轻度脱水,体温38.5℃,脉搏11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96/60毫米汞柱。腹部检查见腹壁隆起,全腹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四肢及神经系统、心肺检查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20×109/升,中性粒细胞87%,核左移。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腹部X线检查见小肠间隙加宽,病变肠管僵直,部分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临床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肠炎收住入院。采取禁食、营养和液体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措施。同时给予止血敏,以减轻出血;给予胰蛋白酶,以减少肠道细菌产气,减轻腹胀;给予阿托品,以减轻腹痛和呕吐。入院后的第2天,患儿病情有所缓解。
讨论
腹痛、呕吐、腹泻和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征象。成年人消化道出血多是因消化性溃疡、月十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息肉或肿瘤所致,儿童则以急性坏死性肠炎的风险为最大。
急性坏死性肠炎是以一种小肠为主要病变的特发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肠道广泛性出血,主要发病人群为4~12岁儿童。总体来说,急性坏死性肠炎发病率较低,一般为散发病例,但在每年夏秋季可能会形成一个小的发病高峰。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原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虽然有如产气夹膜梭状芽孢杆菌这样的细菌及其毒素参与了病理损害过程,但专家认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病因,仅仅是一种诱因。另外,食物也可成为重要诱发因素,主要与长期或大量摄入含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某些食物有关,例如花生、大豆、蚕豆、甘薯和桑椹等。因此,在夏秋季节中,如果儿童有进食不洁食物或食用上述食物史,突发急性腹痛、呕血和便血时,应考虑到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切勿拖延。
急性坏死性肠炎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位于脐周和上腹部的持续性疼痛,并具有阵发性加重的特点。随后不久便会出现呕吐与腹泻。呕吐与进食无关,但进食可加重呕吐。呕吐往往频繁,先是吐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吐出胆汁和小肠液。腹泻初为黄色稀便或稀水样便,内有少量黏液,但无脓液,也无里急后重。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血便,表现为赤豆水样的暗红色血便或者是带有腥臭味的血水样便。
急性坏死性肠炎发热症状比较突出,常常在起病初期即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范围内,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和嗜睡等精神与神经系统症状。由于病情进展较快,若未能及早治疗或治疗不当,重度患者可在1~3天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发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和水电解质紊乱等,随时具有生命危险。
因此,在夏秋季里遇到儿童急性起病,以发热、腹痛、呕吐、呕血及腹泻、血便为主要症状,且进展快者,应当考虑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可能性,及时明确诊断,合理治疗,防止发生休克、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肠梗阻、肠坏死穿孔和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以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治愈率。
患儿,男,11岁,以发热、腹痛、腹泻、血便2天为主诉入院。家长述说,患儿于3天前下午突发腹痛、腹胀和发热,去医疗站检查认为是急性胃肠炎,开给抗生素、退烧药和阿托品静脉点滴和肌肉注射。当天晚上患儿又开始出现呕吐,腹泻。吐出胃内容物,粪便呈稀糊状。次日上午患儿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再次加重。呕吐频繁,吐出胆汁和小肠液。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带有较多黏液,并有1~2次为咖啡样便,带有腥臭味。
患儿急性重病容,面色灰暗,轻度脱水,体温38.5℃,脉搏11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96/60毫米汞柱。腹部检查见腹壁隆起,全腹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四肢及神经系统、心肺检查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20×109/升,中性粒细胞87%,核左移。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腹部X线检查见小肠间隙加宽,病变肠管僵直,部分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临床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肠炎收住入院。采取禁食、营养和液体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措施。同时给予止血敏,以减轻出血;给予胰蛋白酶,以减少肠道细菌产气,减轻腹胀;给予阿托品,以减轻腹痛和呕吐。入院后的第2天,患儿病情有所缓解。
讨论
腹痛、呕吐、腹泻和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征象。成年人消化道出血多是因消化性溃疡、月十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息肉或肿瘤所致,儿童则以急性坏死性肠炎的风险为最大。
急性坏死性肠炎是以一种小肠为主要病变的特发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肠道广泛性出血,主要发病人群为4~12岁儿童。总体来说,急性坏死性肠炎发病率较低,一般为散发病例,但在每年夏秋季可能会形成一个小的发病高峰。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原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虽然有如产气夹膜梭状芽孢杆菌这样的细菌及其毒素参与了病理损害过程,但专家认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病因,仅仅是一种诱因。另外,食物也可成为重要诱发因素,主要与长期或大量摄入含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某些食物有关,例如花生、大豆、蚕豆、甘薯和桑椹等。因此,在夏秋季节中,如果儿童有进食不洁食物或食用上述食物史,突发急性腹痛、呕血和便血时,应考虑到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切勿拖延。
急性坏死性肠炎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位于脐周和上腹部的持续性疼痛,并具有阵发性加重的特点。随后不久便会出现呕吐与腹泻。呕吐与进食无关,但进食可加重呕吐。呕吐往往频繁,先是吐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吐出胆汁和小肠液。腹泻初为黄色稀便或稀水样便,内有少量黏液,但无脓液,也无里急后重。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血便,表现为赤豆水样的暗红色血便或者是带有腥臭味的血水样便。
急性坏死性肠炎发热症状比较突出,常常在起病初期即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范围内,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和嗜睡等精神与神经系统症状。由于病情进展较快,若未能及早治疗或治疗不当,重度患者可在1~3天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发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和水电解质紊乱等,随时具有生命危险。
因此,在夏秋季里遇到儿童急性起病,以发热、腹痛、呕吐、呕血及腹泻、血便为主要症状,且进展快者,应当考虑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可能性,及时明确诊断,合理治疗,防止发生休克、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肠梗阻、肠坏死穿孔和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以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