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把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高一开始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立足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教学经验,论述在高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高一历史课堂教学;史料;探究能力
高一是高中三年学习的起点,也是初中和高中的转折点。初中的教学主要是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不够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历史学科,初中课堂教学往往课时不足,学生只知划书和背书。高一历史新教材则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历史也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阐释和描述事物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从高一开始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人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在高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史料运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什么是史料呢?它指的是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保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看,史料是指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历史教学的材料,根据中学教学实践,大致可分为图像史料和文字史料两大类。史料的运用,确立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如果缺少史料,学生对历史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不能把它运用于实际,更不用说培养探究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历史题目中,史料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历史高考的成败。
二、高一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
1.课前巧用史料,引起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所推崇的“乐之”,强调的就是兴趣。可以说,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培养自主探究意识的巨大动力就是兴趣。高一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为引起学生兴趣,我课前所用史料以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性材料为主,尽量还原生动的历史场景。这样,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历史知识,为后面全面地学习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学习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课前我通过一组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在学生感叹古希腊灿烂文明的同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怎样的环境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怎样的政治制度,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国地理环境的不同,思考这对两国各自的政治文明有怎样的影响。如此,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为新课的教学“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做了良好的铺垫。通过课前巧用史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加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2.课中巧用史料,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的技能
突破重难点是一节课中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通过科学地分析教材,并结合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最核心、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好理解的知识或是难以掌握的技能。巧用史料,可以较好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的能力。
例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制在课文中的介绍很少,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也没有接触过。我根据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这一特点,找到一些文字史料,制作幻灯片展示如下: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史料,概括出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封国,受封诸侯享有哪些权利,并对周王履行哪些义务。学生刚看到这些史料的时候,会觉得有点难懂,但只要有耐心,认真地多读两遍,再小组讨论,答案很快就可以出来。至此,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印象深刻。
3.课后巧用史料,拓展空间,养成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
一节课的结束不是教学内容的结束和教学活动的终止,而应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践渗透,课后也应拓展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养成乐于探究的品质。课后,布置探究性的历史作业,让学生收集史料,分析史料,使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例如学习完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生基本了解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我布置历史作业如下:收集长乐地区农业发展的史料(包括古代和现代),探讨长乐农业发展的特点。我将学生分为四组,一组收集有关长乐农业的图片,包括实物模型;一组收集有关长乐农业的文献记载;一组收集民间有关农业的民谣、谚语等;一组寻访老人,收集老一辈对长乐农业的看法。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所收集的史料,分析长乐农业的发展特点,探究古代长乐农业的特点是与我们课本所学农业特点相一致,还是具有我们地方的特色。
通过完成探究性历史作业,学生的探究品质得到极大提高。第一,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主体意识得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科学的学习方法得以掌握,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开始形成。第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收集史料,学会分享和交流,逐渐养成尊重他人的正确态度。第三,学生在收集史料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做人原则,培养开拓创新精神,这正符合当今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三、史料运用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1)引用史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培养探究能力。因此,所用史料应该精选,大胆取舍,不能为追求课堂趣味性而运用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史料。
(2)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持之以恒的原则。
(3)应使学生认识到史料不等于客观历史事实,对于史料要有批判审视的精神,要想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要尽可能搜集从不同视角提示历史现象的史料。
综上所述,高一历史教学中巧用史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起自主探究的欲望,还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实,拓宽思维空间,培养探究能力和学科素质,这正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高一历史课堂教学;史料;探究能力
高一是高中三年学习的起点,也是初中和高中的转折点。初中的教学主要是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不够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历史学科,初中课堂教学往往课时不足,学生只知划书和背书。高一历史新教材则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历史也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阐释和描述事物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从高一开始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人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在高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史料运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什么是史料呢?它指的是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保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看,史料是指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历史教学的材料,根据中学教学实践,大致可分为图像史料和文字史料两大类。史料的运用,确立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如果缺少史料,学生对历史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不能把它运用于实际,更不用说培养探究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历史题目中,史料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历史高考的成败。
二、高一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
1.课前巧用史料,引起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所推崇的“乐之”,强调的就是兴趣。可以说,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培养自主探究意识的巨大动力就是兴趣。高一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为引起学生兴趣,我课前所用史料以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性材料为主,尽量还原生动的历史场景。这样,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历史知识,为后面全面地学习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学习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课前我通过一组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在学生感叹古希腊灿烂文明的同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怎样的环境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怎样的政治制度,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国地理环境的不同,思考这对两国各自的政治文明有怎样的影响。如此,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为新课的教学“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做了良好的铺垫。通过课前巧用史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加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2.课中巧用史料,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的技能
突破重难点是一节课中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通过科学地分析教材,并结合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最核心、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好理解的知识或是难以掌握的技能。巧用史料,可以较好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的能力。
例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制在课文中的介绍很少,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也没有接触过。我根据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这一特点,找到一些文字史料,制作幻灯片展示如下: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史料,概括出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封国,受封诸侯享有哪些权利,并对周王履行哪些义务。学生刚看到这些史料的时候,会觉得有点难懂,但只要有耐心,认真地多读两遍,再小组讨论,答案很快就可以出来。至此,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印象深刻。
3.课后巧用史料,拓展空间,养成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
一节课的结束不是教学内容的结束和教学活动的终止,而应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践渗透,课后也应拓展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养成乐于探究的品质。课后,布置探究性的历史作业,让学生收集史料,分析史料,使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例如学习完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生基本了解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我布置历史作业如下:收集长乐地区农业发展的史料(包括古代和现代),探讨长乐农业发展的特点。我将学生分为四组,一组收集有关长乐农业的图片,包括实物模型;一组收集有关长乐农业的文献记载;一组收集民间有关农业的民谣、谚语等;一组寻访老人,收集老一辈对长乐农业的看法。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所收集的史料,分析长乐农业的发展特点,探究古代长乐农业的特点是与我们课本所学农业特点相一致,还是具有我们地方的特色。
通过完成探究性历史作业,学生的探究品质得到极大提高。第一,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主体意识得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科学的学习方法得以掌握,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开始形成。第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收集史料,学会分享和交流,逐渐养成尊重他人的正确态度。第三,学生在收集史料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做人原则,培养开拓创新精神,这正符合当今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三、史料运用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1)引用史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培养探究能力。因此,所用史料应该精选,大胆取舍,不能为追求课堂趣味性而运用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史料。
(2)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持之以恒的原则。
(3)应使学生认识到史料不等于客观历史事实,对于史料要有批判审视的精神,要想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要尽可能搜集从不同视角提示历史现象的史料。
综上所述,高一历史教学中巧用史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起自主探究的欲望,还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实,拓宽思维空间,培养探究能力和学科素质,这正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