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环境监测站监测业务工作,结合实际,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规划布局,提升环境监测业务能力,不断优化环境监测工作。
关键词:提升;环境监测站;业务能力
目前,环境监测站的主要监测工作包括现场勘察、制定监测方案、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测试、编写监测报告等。这些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本文对环境监测站的监测工作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环境监测工作者如何提升环境监测站监测业务能力进行探讨。
一、熟悉实验室内部管理资料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内部管理资料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19要素资料、仪器设备档资料、监测报告相关资料、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等。对于任何一个新环境监测工作者来说,都必须熟悉这些实验室内部管理资料,认清各个监测环节的具体要求,日后监测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二、掌握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通常用质量控制来确保监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下面主要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两个角度来对环境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一)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措施
1、全程序空白实验。空白实验主要就是对试剂进行检验,检验其环境因素和實验条件对样品测定的影响。在进行实验时,其前提条件就是对实验用水中待测物质浓度进行测定,要求其要比所用方法的检测限低。每次测定两份全程序空白实验平行样,偏差一般都要小于50%,同批试样测量结果的空白校正值就取其平均值。当空白实验值偏高时,应对空白实验用水、容器的玷污情况、试剂的空白、实验环境状态等因素进行全面检查,并且增加空白试验。
2、平行双样实验。平行双样误差测定能够减小随机误差,而单次分析结果,根本就没有办法对其离散程度进行判断。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不仅能够反映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还可以对同批测试结果的稳定情况进行检查。
3、加标回收实验。样品测定时,在同一样品的平行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可以通过加标回收率的测定来进行反映。在测定加标回收率时,加标质量应该具有与待测物质相同的形态,加标量也尽量与待测物含量接近。一般情况下,加标量是试样含量的0.5-2倍,当样品中待测物含量与方法检出限接近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范围。任何情况下加标量都不能超过待测含量的3倍。
4、标准物质比对分析。标准物质的结果是可以检查分析测试的准确性,它是经权威部门进行的。在环境监测中,实验室内的系统本身难以发现自身的误差,此时借助标准物质对其进行测定,能够及时发现系统可能存在的误差,且及时对其进行预防,从而使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得以确定。另外,标准物质分析还能对实验室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
(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1、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环境监测实验要进行现场采样,在此过程中,质量监督员要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具体内容就是对采样点位布设、采样过程、采样容器选择以及样品保存提出质控要求,并且要及时分析好解决现场采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提高采样质量,确保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
2、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从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及书写原始记录到编写监测报告实行三级审核制度,对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监督进行控制,从而使监测报告的质量从源头得到保证。
三、理解项目标准分析方法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一)项目标准分析方法
项目标准分析方法指的是监测方法,监测方法一般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行业管理部门正式出版发行的书籍。选择原则是优先选择国家有关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并且是最新版的,在没有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情况下,可使用原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出版物中的方法。分析人员在选择监测方法时必须清楚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原理、最低检出限及原始记录的书写与计算,所需使用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试剂以及实验要求的环境条件等,确保实验室的条件能满足监测方法要求,而所用的监测方法又能满足实验室要求的技术指标。
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这个确认应包括以下2种情况:一是当已批准项目的方法被新方法替代时,应启动开展新工作管理的程序,这是一个完整工作过程的重新开始。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是否保持原有的检测能力,凡是有实质性变更的,往往会有硬件或软件的变化,应仔细甄别。二是实验室进行扩项申请前,应对扩项项目启动开展新工作及方法确认程序,这是实验室在接受评审前的一种自评估机制。一般在申请扩项评审前,应安排足够量的模拟试验,并最少应安排1次和上级试验机构的比对试验,然后再申请评审。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指的是为实现环境目标而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或数量作出的限量规定,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执行原则是从严执行,但不交叉执行。遇到两份标准有各自严格的项目时,要按照环评批复、上级环保主管部门的最新文件或标准确认函要求来执行。
四、应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评审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5年发布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和国家认监委2007年印发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要求。对《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部分、19个要素、76条、153款的要求进行逐项评审。主要从以下三阶段应对。 (一)评审准备阶段
1、申请材料。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向“省质监局认证处”提供相关材料,及时向“省质监局认证处”报告质量体系文件版本及实际运行情况,检查资料的完整性,尽可能满足和符合“省质监局认证处”的资料审查和评审前的书面调查。
2、整理资料。现场评审主要针对《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中“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部分展开评审。重点是对实验室检验能力的评审,所以在现场评审之前,做好文件资料的收集归类、管理和技术人员质量意识的认知准备、检测报告信息记载的审核、检测条件和环境要求、仪器设备的性能状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和检测试剂的管理档案等相关资料。
3、肓样考核。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项目筛选,根据《申请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项目表》所列项目,对每一项可能盲样考核的项目都进行充分准备;二是人员确定,根据项目合理安排人员分工,确保考核人员持证上岗,并能兼顾评审全局;三是实验室条件,确保每个人有即时独立完成项目的药品、仪器、实验室等条件。
(二)现场评审阶段
现场评审双方应先就评审日程具体商议,通過沟通,制订出详细可行的评审活动安排。首先,必须熟悉现场评审程序,一般为:预备会议、首次会议、理论考核、现场评审、授权签字人考核、《质量手册》执行情况检查座谈考核、末次会议、评审材料的整理及封存。其次,核对评审计划,即确认评审各环节的具体时间,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同时了解评审组的分工,以便安排现场评审分组对应陪同首次、末次及座谈会的参加人员,以取得现场评审活动效率的最优化。
(三)整改阶段
评审组批准与否,取决于整改时间长短和是否到位,要正视所存在的差距,具体做法是:
1、制定整改计划。针对末次会上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项分析原因,制定整改计划。计划内容包括:针对每个不符合项确定最有效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和明确整改完成期限。
2、落实整改措施。整改责任部门根据整改计划要求,按照实验室内部《纠正措施程序》的规定实施整改并做好纠正记录。
3、验证整改结果。由质量管理部门指定相关人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并根据汇总的纠正记录和所附证明材料编写整改报告。
五、强化监测报告编制技术
环境监测报告不同于一般的化验单,只需用数据说明“合格”或“不合格”。它是以报告的形式完成对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功能,并要面向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贴近生活公开发布的环境信息文件。因此,环境监测报告的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不仅要有准确的数据,还要有清晰、精辟的评价分析文字,而且表述要简洁、通俗,说清楚监测对象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一)环境报告的形式要多样
监测报告的制作不仅要由系统自动生成,而且也应加强手工编制能力水平。要大力提倡制作混合型、综合型报告,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综合分析演示报告。系统内部门交流采用数字图表型,对外发布的要采用文字图表型,综合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最好编制成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综合分析演示报告。
(二)监测报告的内容要丰富
监测报告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丰富的信息,还要有图文并茂的描述。监测报告的图、表、文字要做到“三位一体”,体现出技术支持文件的质量价值。因此,监测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监测项目概况、监测原因、适用标准、监测结果、结论建议等内容,要有必要的图、表及文字描述。
(三)监测评价结论要精辟
评价结论是全部监测工作的总结,应在概括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简洁、准确、客观地总结监测对象(或要素)是否符合执行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环境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得出客观、公正的监测结论。
(四)监测报告审核要加强
各类监测报告均须经过包校核、复核、审核三级审核程序。监测报告编写人员完成编写后,交由第二人校核,数据、资料无误后交质量保证负责人复核,监测报告有问题必须退回进入质量保证体系查原因;没问题呈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发,技术负责人对本站发出的监测报告质量负责,任何一级负责人员无权更改监测报告中的数据、资料和结论。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监(1996)914号.
关键词:提升;环境监测站;业务能力
目前,环境监测站的主要监测工作包括现场勘察、制定监测方案、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测试、编写监测报告等。这些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本文对环境监测站的监测工作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环境监测工作者如何提升环境监测站监测业务能力进行探讨。
一、熟悉实验室内部管理资料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内部管理资料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19要素资料、仪器设备档资料、监测报告相关资料、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等。对于任何一个新环境监测工作者来说,都必须熟悉这些实验室内部管理资料,认清各个监测环节的具体要求,日后监测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二、掌握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通常用质量控制来确保监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下面主要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两个角度来对环境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一)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措施
1、全程序空白实验。空白实验主要就是对试剂进行检验,检验其环境因素和實验条件对样品测定的影响。在进行实验时,其前提条件就是对实验用水中待测物质浓度进行测定,要求其要比所用方法的检测限低。每次测定两份全程序空白实验平行样,偏差一般都要小于50%,同批试样测量结果的空白校正值就取其平均值。当空白实验值偏高时,应对空白实验用水、容器的玷污情况、试剂的空白、实验环境状态等因素进行全面检查,并且增加空白试验。
2、平行双样实验。平行双样误差测定能够减小随机误差,而单次分析结果,根本就没有办法对其离散程度进行判断。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不仅能够反映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还可以对同批测试结果的稳定情况进行检查。
3、加标回收实验。样品测定时,在同一样品的平行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可以通过加标回收率的测定来进行反映。在测定加标回收率时,加标质量应该具有与待测物质相同的形态,加标量也尽量与待测物含量接近。一般情况下,加标量是试样含量的0.5-2倍,当样品中待测物含量与方法检出限接近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范围。任何情况下加标量都不能超过待测含量的3倍。
4、标准物质比对分析。标准物质的结果是可以检查分析测试的准确性,它是经权威部门进行的。在环境监测中,实验室内的系统本身难以发现自身的误差,此时借助标准物质对其进行测定,能够及时发现系统可能存在的误差,且及时对其进行预防,从而使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得以确定。另外,标准物质分析还能对实验室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
(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1、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环境监测实验要进行现场采样,在此过程中,质量监督员要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具体内容就是对采样点位布设、采样过程、采样容器选择以及样品保存提出质控要求,并且要及时分析好解决现场采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提高采样质量,确保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
2、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从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及书写原始记录到编写监测报告实行三级审核制度,对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监督进行控制,从而使监测报告的质量从源头得到保证。
三、理解项目标准分析方法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一)项目标准分析方法
项目标准分析方法指的是监测方法,监测方法一般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行业管理部门正式出版发行的书籍。选择原则是优先选择国家有关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并且是最新版的,在没有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情况下,可使用原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出版物中的方法。分析人员在选择监测方法时必须清楚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原理、最低检出限及原始记录的书写与计算,所需使用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试剂以及实验要求的环境条件等,确保实验室的条件能满足监测方法要求,而所用的监测方法又能满足实验室要求的技术指标。
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这个确认应包括以下2种情况:一是当已批准项目的方法被新方法替代时,应启动开展新工作管理的程序,这是一个完整工作过程的重新开始。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是否保持原有的检测能力,凡是有实质性变更的,往往会有硬件或软件的变化,应仔细甄别。二是实验室进行扩项申请前,应对扩项项目启动开展新工作及方法确认程序,这是实验室在接受评审前的一种自评估机制。一般在申请扩项评审前,应安排足够量的模拟试验,并最少应安排1次和上级试验机构的比对试验,然后再申请评审。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指的是为实现环境目标而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或数量作出的限量规定,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执行原则是从严执行,但不交叉执行。遇到两份标准有各自严格的项目时,要按照环评批复、上级环保主管部门的最新文件或标准确认函要求来执行。
四、应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评审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5年发布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和国家认监委2007年印发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要求。对《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部分、19个要素、76条、153款的要求进行逐项评审。主要从以下三阶段应对。 (一)评审准备阶段
1、申请材料。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向“省质监局认证处”提供相关材料,及时向“省质监局认证处”报告质量体系文件版本及实际运行情况,检查资料的完整性,尽可能满足和符合“省质监局认证处”的资料审查和评审前的书面调查。
2、整理资料。现场评审主要针对《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中“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部分展开评审。重点是对实验室检验能力的评审,所以在现场评审之前,做好文件资料的收集归类、管理和技术人员质量意识的认知准备、检测报告信息记载的审核、检测条件和环境要求、仪器设备的性能状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和检测试剂的管理档案等相关资料。
3、肓样考核。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项目筛选,根据《申请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项目表》所列项目,对每一项可能盲样考核的项目都进行充分准备;二是人员确定,根据项目合理安排人员分工,确保考核人员持证上岗,并能兼顾评审全局;三是实验室条件,确保每个人有即时独立完成项目的药品、仪器、实验室等条件。
(二)现场评审阶段
现场评审双方应先就评审日程具体商议,通過沟通,制订出详细可行的评审活动安排。首先,必须熟悉现场评审程序,一般为:预备会议、首次会议、理论考核、现场评审、授权签字人考核、《质量手册》执行情况检查座谈考核、末次会议、评审材料的整理及封存。其次,核对评审计划,即确认评审各环节的具体时间,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同时了解评审组的分工,以便安排现场评审分组对应陪同首次、末次及座谈会的参加人员,以取得现场评审活动效率的最优化。
(三)整改阶段
评审组批准与否,取决于整改时间长短和是否到位,要正视所存在的差距,具体做法是:
1、制定整改计划。针对末次会上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项分析原因,制定整改计划。计划内容包括:针对每个不符合项确定最有效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和明确整改完成期限。
2、落实整改措施。整改责任部门根据整改计划要求,按照实验室内部《纠正措施程序》的规定实施整改并做好纠正记录。
3、验证整改结果。由质量管理部门指定相关人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并根据汇总的纠正记录和所附证明材料编写整改报告。
五、强化监测报告编制技术
环境监测报告不同于一般的化验单,只需用数据说明“合格”或“不合格”。它是以报告的形式完成对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功能,并要面向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贴近生活公开发布的环境信息文件。因此,环境监测报告的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不仅要有准确的数据,还要有清晰、精辟的评价分析文字,而且表述要简洁、通俗,说清楚监测对象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一)环境报告的形式要多样
监测报告的制作不仅要由系统自动生成,而且也应加强手工编制能力水平。要大力提倡制作混合型、综合型报告,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综合分析演示报告。系统内部门交流采用数字图表型,对外发布的要采用文字图表型,综合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最好编制成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综合分析演示报告。
(二)监测报告的内容要丰富
监测报告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丰富的信息,还要有图文并茂的描述。监测报告的图、表、文字要做到“三位一体”,体现出技术支持文件的质量价值。因此,监测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监测项目概况、监测原因、适用标准、监测结果、结论建议等内容,要有必要的图、表及文字描述。
(三)监测评价结论要精辟
评价结论是全部监测工作的总结,应在概括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简洁、准确、客观地总结监测对象(或要素)是否符合执行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环境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得出客观、公正的监测结论。
(四)监测报告审核要加强
各类监测报告均须经过包校核、复核、审核三级审核程序。监测报告编写人员完成编写后,交由第二人校核,数据、资料无误后交质量保证负责人复核,监测报告有问题必须退回进入质量保证体系查原因;没问题呈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发,技术负责人对本站发出的监测报告质量负责,任何一级负责人员无权更改监测报告中的数据、资料和结论。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监(1996)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