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本篇文章中,笔者采取系统论方法,围绕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展开研究,主要分析了高校引进体育俱乐部的意义和可行性,并且分析了高校现行体育俱乐部发展模式的不足,最后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特征,提出了高校引进俱乐部的策略。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找到推动高校俱乐部进一步发展的方案。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意义;可行性
1高校引进体育俱乐部的意义
高校体育俱乐部不仅为校园内的师生服务,而且能够为社会人士提供服务,即:具备双重价值。受其自身内涵和特征的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1.1高校引进俱乐部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休闲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场所,使得学生除了体育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体育锻炼,解放自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高校引进俱乐部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
1.2高校引进俱乐部能够促进高校运动队“精尖化”发展
体育俱乐部的引进,为高校体育特长生提供了加强练习的场所。高校可以与体育俱乐部合作,对校内体育特长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打造一支“精尖化”的运动队,突出高校俱乐部的层次化特征。也正因为体育特长生的存在,使得高校俱乐部学生的运动水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梯形”化现象,很多体育活动,都由高水平的运动员组织和领导。与此同时,体育俱乐部的引进,还能够为高校储备体育特长生资源,为高校整体体育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1.3引进俱乐部能够推动高校多元化发展
引进俱乐部对于推动高校多元化发展也非常有利。如果将运动队比喻为校内的“舞者”,那么高校俱乐部就是为这些“舞者”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的大舞台。从一定程度而言,高校俱乐部还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交基地,即:学生可以在俱乐部内部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与校园运动队相比,俱乐部更加能够推动高校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学生拥有更多与社会交流的机会。
2高校体育俱乐部可行性和策略分析
2.1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基础条件
学生在加入体育俱乐部之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运动水平。但此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得到基础设施的支持。即:只有体育俱乐部拥有专业的运动场地和完善的运动设施,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机会,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推动高校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在引进了体育俱乐部之后,还需要聘请专业的运动教练,指导俱乐部成员展开科学的锻炼,如此才能够推动俱乐部的稳定发展,同时培养出一批专业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体育院校则更加适合引进体育俱乐部,为体育特长生提供练习场所,以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校园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2.2高校建立體育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
高校在引进体育俱乐部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自身的管理制度、自身的功能、俱乐部社会功能等等。基于此,合理选择俱乐部引进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正式引进俱乐部之前,高校需要针对俱乐部的引进可行性展开详细的评估,明确体育发展关键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制定科学的引进方案。
2.2.1体育俱乐部模式与国家整体发展相适应性
高等院校在引进俱乐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确保俱乐部的功能与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相符。新体育教学《纲要》中指出:高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体育,组织体育教学。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也需要重视对体育项目的挖掘,同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合理引进俱乐部,实现校园体育产业化、系统化发展。
2.2.2高校现行发展制度与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矛盾
虽然目前很多学校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积极开展了教学改革,并且将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但最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如,很多高校在组织体育教学时,仍然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组织学生学习大量专业化的体育课程,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仅每周设置一节体育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和技巧。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非常不利。这种情况下,高校就可以引进体育俱乐部,改善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不足。
2.2.3行政班级授课制度阻碍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不少高校为了应付教委的检查,会给学生开始体育课程,但由于体育课程不受重视,因而课时安排量较少,并且大多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这种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造成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择。虽然有些学校推出了选课模式,但受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造成各个体育项目的学生人数分配不均。如,因学校羽毛球教师较多,故学校领导很多学生选择羽毛球课程。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可以通过引进俱乐部的形式,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
2.3高校体育功能定位与俱乐部模式的选择
高校在引进体育俱乐部之前,需要综合分析自身的体育需求,基于此,对俱乐部模式进行合理选择。当俱乐部模式满足高校学生需求时,就能够将俱乐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此,高校决策领导层需要以自身的教学资源为依据,对课外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引入。在不影响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体育俱乐部,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结论及建议
第一,很多高校在引进俱乐部时过于盲目,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具体表现于:高校在未了解体育俱乐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就盲目引进俱乐部,造成俱乐部的功能与高校实际需求的体育功能不相符;高校在未全面了解自身体育资源的情况下,盲目引进体育俱乐部,造成俱乐部的发展模式与高校实际状况不相符。
第二,高校在引进体育俱乐部之前,需要先完善内部体育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积极推进体育改革;另一方面,完善体育基础设施,组织开展体育赛事,为学生提供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第三,高校在引进俱乐部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制度和体育事业发展需求,合理选择俱乐部模式。在综合把握内部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俱乐部的体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激励机制在我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黄永妃,刘双双.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3年02期.
[2]高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实施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孟凡钧. 同行 2016年09期.
作者简介:侯皖东,1990年生,男,安徽合肥,本科,助教,体育教育,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意义;可行性
1高校引进体育俱乐部的意义
高校体育俱乐部不仅为校园内的师生服务,而且能够为社会人士提供服务,即:具备双重价值。受其自身内涵和特征的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1.1高校引进俱乐部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休闲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场所,使得学生除了体育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体育锻炼,解放自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高校引进俱乐部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
1.2高校引进俱乐部能够促进高校运动队“精尖化”发展
体育俱乐部的引进,为高校体育特长生提供了加强练习的场所。高校可以与体育俱乐部合作,对校内体育特长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打造一支“精尖化”的运动队,突出高校俱乐部的层次化特征。也正因为体育特长生的存在,使得高校俱乐部学生的运动水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梯形”化现象,很多体育活动,都由高水平的运动员组织和领导。与此同时,体育俱乐部的引进,还能够为高校储备体育特长生资源,为高校整体体育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1.3引进俱乐部能够推动高校多元化发展
引进俱乐部对于推动高校多元化发展也非常有利。如果将运动队比喻为校内的“舞者”,那么高校俱乐部就是为这些“舞者”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的大舞台。从一定程度而言,高校俱乐部还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交基地,即:学生可以在俱乐部内部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与校园运动队相比,俱乐部更加能够推动高校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学生拥有更多与社会交流的机会。
2高校体育俱乐部可行性和策略分析
2.1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基础条件
学生在加入体育俱乐部之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运动水平。但此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得到基础设施的支持。即:只有体育俱乐部拥有专业的运动场地和完善的运动设施,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机会,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推动高校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在引进了体育俱乐部之后,还需要聘请专业的运动教练,指导俱乐部成员展开科学的锻炼,如此才能够推动俱乐部的稳定发展,同时培养出一批专业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体育院校则更加适合引进体育俱乐部,为体育特长生提供练习场所,以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校园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2.2高校建立體育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
高校在引进体育俱乐部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自身的管理制度、自身的功能、俱乐部社会功能等等。基于此,合理选择俱乐部引进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正式引进俱乐部之前,高校需要针对俱乐部的引进可行性展开详细的评估,明确体育发展关键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制定科学的引进方案。
2.2.1体育俱乐部模式与国家整体发展相适应性
高等院校在引进俱乐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确保俱乐部的功能与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相符。新体育教学《纲要》中指出:高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体育,组织体育教学。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也需要重视对体育项目的挖掘,同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合理引进俱乐部,实现校园体育产业化、系统化发展。
2.2.2高校现行发展制度与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矛盾
虽然目前很多学校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积极开展了教学改革,并且将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但最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如,很多高校在组织体育教学时,仍然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组织学生学习大量专业化的体育课程,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仅每周设置一节体育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和技巧。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非常不利。这种情况下,高校就可以引进体育俱乐部,改善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不足。
2.2.3行政班级授课制度阻碍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不少高校为了应付教委的检查,会给学生开始体育课程,但由于体育课程不受重视,因而课时安排量较少,并且大多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这种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造成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择。虽然有些学校推出了选课模式,但受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造成各个体育项目的学生人数分配不均。如,因学校羽毛球教师较多,故学校领导很多学生选择羽毛球课程。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可以通过引进俱乐部的形式,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
2.3高校体育功能定位与俱乐部模式的选择
高校在引进体育俱乐部之前,需要综合分析自身的体育需求,基于此,对俱乐部模式进行合理选择。当俱乐部模式满足高校学生需求时,就能够将俱乐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此,高校决策领导层需要以自身的教学资源为依据,对课外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引入。在不影响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体育俱乐部,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结论及建议
第一,很多高校在引进俱乐部时过于盲目,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具体表现于:高校在未了解体育俱乐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就盲目引进俱乐部,造成俱乐部的功能与高校实际需求的体育功能不相符;高校在未全面了解自身体育资源的情况下,盲目引进体育俱乐部,造成俱乐部的发展模式与高校实际状况不相符。
第二,高校在引进体育俱乐部之前,需要先完善内部体育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积极推进体育改革;另一方面,完善体育基础设施,组织开展体育赛事,为学生提供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第三,高校在引进俱乐部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制度和体育事业发展需求,合理选择俱乐部模式。在综合把握内部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俱乐部的体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激励机制在我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黄永妃,刘双双.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3年02期.
[2]高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实施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孟凡钧. 同行 2016年09期.
作者简介:侯皖东,1990年生,男,安徽合肥,本科,助教,体育教育,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