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说”是语文能力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把听说读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别强调“说”的重要性。他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能力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多了。”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一、要敢说
语文教学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说”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随时随地来“说”。然而,有的同学不敢“说”,总怕自己说错,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对自己的说缺乏信心。此时,教师要给学生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排除心理障碍。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我在教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童年乐园一段文字时,因文中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引出多种事物,叙述四种趣事,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读完这些美好的景物之后,我就马上用语言激起他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大家在课堂上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见时机已到,立刻鼓励他们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并不时地加以鼓励。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我又补充说:“可以只说一件趣事。”这时,大家的兴致更高,于是我便组成小组,进一步提高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用课文中的句式连缀成串,各小组推荐发言人发言,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此外,在中学语文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部分留有悬念,教师可稍加提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表演。如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我——我”地说不上话来,我就抓住这个点来启发学生:“韩麦尔先生想要说什么话呢?”提示学生联系背景和人物的心情来作答。为了让学生打消顾虑,能够大胆回答,我又说:“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意思正确即可。”同学们竞相发言,我让大家为发言精彩的学生鼓掌。这样,通过表扬鼓励,就排除了个别学生说话胆怯的障碍,使他们敢说,为听说训练铺平聊道路。
二、要乐说
学生敢说之后,教师还要在学生的“乐说”上下功夫。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搜集一些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而且适合于他们的年龄段的话题来进行训练。初中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理解是双向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习这一课,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体味父母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然后让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因此,我先让他们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快”,说说父母在哪些方面不理解自己,要求学生说的时候要有具体事例。同学们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发言非常踊跃;另一部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早已憋足了劲,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就发表见解,如此气氛相当活跃。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训练的方法,即使学生通过“说”受到了教育,又锻炼了谈们“说”的能力,使他们愿说乐说。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作文课的训练作用。在这方面,我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作文之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写作思路。其二是借评议作文课训练“说”的能力。每次作文完毕,教师挑选出3——4篇优秀作文让学生评点、欣赏,全班学生人人谈自己的看法,说出优缺点,并设计自己写到此处应如何处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三、要会说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交流、合作的能力,搏弈、谈判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主张、展现自己的魅力,进而发挥个人影响力、说服力,实现个体在群体中的价值,最经常、最便捷的方式还是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一个学生,若是写起来洋洋洒洒,说起来别别拗拗,磕磕绊绊,这是一种十分偏颇的畸形状态,既没有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所以说学生必须具有“会说”的能力。“会说”是学生“说”的能力形成的一个较高层次,学生养成“会说”的习惯,可以实现与人沟通,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想法,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应更高地要求学生,不仅敢说、乐说,还要会说。这里的会说就是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晰,有详有略,语句连贯,语速适中,吐字清楚,用词准确,声音洪亮,仪态大方。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做长时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讨论文章中问题,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最后让学生来赏析课文的思想与艺术。这样,贯穿学习始终的过程,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统一。
总之,说是通过口头语言来进行的,口头语言又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提高,靠的是思维敏捷而有丰富的口头用语。中学生正是养成“说”的关键时期,教师先引导着学生多读,多积累素材,形成较深的文学底蕴;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论的精神,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体验到口语交际的魅力;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最终实现学生敢说、乐说、会说。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渡口中学)
一、要敢说
语文教学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说”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随时随地来“说”。然而,有的同学不敢“说”,总怕自己说错,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对自己的说缺乏信心。此时,教师要给学生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排除心理障碍。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我在教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童年乐园一段文字时,因文中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引出多种事物,叙述四种趣事,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读完这些美好的景物之后,我就马上用语言激起他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大家在课堂上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见时机已到,立刻鼓励他们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并不时地加以鼓励。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我又补充说:“可以只说一件趣事。”这时,大家的兴致更高,于是我便组成小组,进一步提高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用课文中的句式连缀成串,各小组推荐发言人发言,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此外,在中学语文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部分留有悬念,教师可稍加提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表演。如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我——我”地说不上话来,我就抓住这个点来启发学生:“韩麦尔先生想要说什么话呢?”提示学生联系背景和人物的心情来作答。为了让学生打消顾虑,能够大胆回答,我又说:“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意思正确即可。”同学们竞相发言,我让大家为发言精彩的学生鼓掌。这样,通过表扬鼓励,就排除了个别学生说话胆怯的障碍,使他们敢说,为听说训练铺平聊道路。
二、要乐说
学生敢说之后,教师还要在学生的“乐说”上下功夫。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搜集一些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而且适合于他们的年龄段的话题来进行训练。初中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理解是双向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习这一课,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体味父母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然后让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因此,我先让他们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快”,说说父母在哪些方面不理解自己,要求学生说的时候要有具体事例。同学们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发言非常踊跃;另一部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早已憋足了劲,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就发表见解,如此气氛相当活跃。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训练的方法,即使学生通过“说”受到了教育,又锻炼了谈们“说”的能力,使他们愿说乐说。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作文课的训练作用。在这方面,我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作文之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写作思路。其二是借评议作文课训练“说”的能力。每次作文完毕,教师挑选出3——4篇优秀作文让学生评点、欣赏,全班学生人人谈自己的看法,说出优缺点,并设计自己写到此处应如何处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三、要会说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交流、合作的能力,搏弈、谈判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主张、展现自己的魅力,进而发挥个人影响力、说服力,实现个体在群体中的价值,最经常、最便捷的方式还是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一个学生,若是写起来洋洋洒洒,说起来别别拗拗,磕磕绊绊,这是一种十分偏颇的畸形状态,既没有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所以说学生必须具有“会说”的能力。“会说”是学生“说”的能力形成的一个较高层次,学生养成“会说”的习惯,可以实现与人沟通,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想法,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应更高地要求学生,不仅敢说、乐说,还要会说。这里的会说就是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晰,有详有略,语句连贯,语速适中,吐字清楚,用词准确,声音洪亮,仪态大方。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做长时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讨论文章中问题,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最后让学生来赏析课文的思想与艺术。这样,贯穿学习始终的过程,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统一。
总之,说是通过口头语言来进行的,口头语言又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提高,靠的是思维敏捷而有丰富的口头用语。中学生正是养成“说”的关键时期,教师先引导着学生多读,多积累素材,形成较深的文学底蕴;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论的精神,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体验到口语交际的魅力;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最终实现学生敢说、乐说、会说。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渡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