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故乡的鱼儿像银河中的星星一样稠密。河中有鱼,泉中有鱼,井中有鱼,连有些人家的水缸里也有鱼。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鱼儿款款游过,或是闪电一般划过。那时的水也多,不大的一块山石下,就是一个挺旺的泉眼,汩汩地或是潺潺地、涓涓地、淙淙地、哗哗地冒出一股不大的清水来,不大的水中便有不大的鱼。鱼的个头不大,但数量多,随便哪一湾水中,也是密密麻麻的鱼儿。
小河沟里的那些小鱼,当地人称为草籽鱼。俗话说: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万年鱼籽,有水就有鱼。传说这种鱼是草籽摇落到水里,从而变成鱼的。还有传说,野蚕把籽甩到山石上,经过风吹日晒,遇上水了,就变成了鱼。也有人说,小鸟捕鱼的时候,把鱼籽带到了小河沟里,也会变成鱼。看来小鸟不光是小鱼的敌人和捕获者,也是小鱼的传播者和播种者了。这一切都不一定有科学依据,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小河沟里游满了草籽鱼,却是真真切切的。还别说,那些草籽鱼还有些像谷穗或谷莠,形状相似,颜色也相似。
那鱼大多是黄脊梁背儿、白肚皮,也有花里胡哨的鱼或长胡须的鱼。那些鱼有虎皮纹的、豹皮纹的,有带花点的,有一码黑的,但大多是黄色的。草籽鱼的个头一般有手指长短,大的不过一拃多长。半斤四两重的,就算鱼王了。大多数不过柳叶大小,在水里游过,也像金色的柳叶。可见,草籽鱼可算典型的微型鱼了。草籽鱼小的时候当然就更小了,被孩子们称为小鱼针儿。小鱼针儿果然就像钢针、银针、金针那么细小,但游起来比鸟儿飞得还快,闪电一般划来划去,而且是成群结队的。这些小鱼针儿给那泉水增添了无穷的生气和活力。那鱼儿是冲着我们的童年来的吗?我们的童年离不开那一湾湾水、一条条鱼。记得那碧波荡漾的水库里,我们曾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化作一条条赤裸裸的鱼。伴着鱼儿游泳的时光,至今令人难忘。
摸鱼是我们童年的一大乐事。
“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
用这样的顺口溜,形容那一带鱼多,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一有闲暇,小伙伴们总爱凑到一起,去小河沟中摸鱼捞虾。故乡有一条山沟叫狮羊沟,三十多里长,沟里断断续续流淌着一道又一道、一湾又一湾的潺潺流水。那山泉水清澈见底,水里满是稠密的草籽鱼,还有精灵一般的小蝌蚪。水中有一种水草,被称为水菜,冬天也是碧绿碧绿的,那鱼儿就在那水菜底下游弋。
那泉水清清的,水底有五颜六色的卵石,水中的鱼上下左右地来回游玩。我们蹲在泉边,用双手迅速地那么一捧,可以捧上鱼来;用饭盒那么一舀,可以舀到鱼;用柳条编个笊篱,可以捞到鱼;用钢针弯一个钩儿,可以钓到鱼。如果把水改道,那坑中的鱼就可以用手往外抓了。
所谓改道摸鱼,是很绝的一种办法,就像堵住笼子抓鸡。山泉水纵横交错,奔流不息,形成一个个水潭或者水坑。如果我们发现哪个水潭里鱼多,就会想方设法把上游的水控制住。每一股水的势力都不是很大,我们要把一股水改道,似乎很容易。但也要动用石头、泥沙,筑一个临时的小水坝,把这水流引到岔路上去。看准了一坑鱼,筑起了一个坝,我们还要把那坑里的水尽快用手或者用饭盒什么的舀出去。这样,水越来越少,鱼就越来越稠密。一坑的鱼,密密麻麻,蹦来蹦去。于是我们便下手捉鱼,这鱼就手到擒来了。
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几乎天天去摸鱼。中午把饭盒里的饭吃了,那饭盒就成了逮鱼、盛鱼的容器。下午上课前,我们踩着老师的哨声,那些逮鱼的男同学都端着一饭盒草籽鱼,似乎是很得意地走进教室。我们把饭盒放在桌斗里,那鱼儿便在饭盒里蹦来蹦去的,多次把饭盒拱翻了,鱼儿蹦出来,或在桌斗里胡蹦乱跳的,我们又及时给抓回去了;有时候那大一些的鱼蹦到地上,在地上跳来跳去的,就不是一个人去抓鱼了。好些邻桌的同学都帮着抓那一条离开水的、欲逃跑的“勇士”。鱼不知道,它离开水是会死的。当然,即便是它老老实实地待在饭盒里的水中,也是会没命的。那一条鱼让整个课堂都热闹起来了。有时候老师也协助抓鱼。偶尔一次,老师发怒了,居然把粉笔撇到了地上,说一句:你们先抓鱼!那个时候,学生们都不敢叽叽喳喳抓鱼了。
放学回家,我们把那饭盒里的鱼端在手上,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那些鱼都在饭盒里打挺,溅出亮晶晶的水花来。天气太热,回到家里的时候,大多数鱼已经死了。我们把小鱼泼洒在路边,小鱼的一生就那样结束了,或让猫叼了去,或成了鸟的美食。
除了饭盒,我们有时也会把小鱼装进玻璃瓶子里。小鱼在瓶子里上下游玩,似乎很有情趣。那鱼小,但小得可爱,一个罐头瓶子里放上三五条小鱼,不显得拥挤。把那罐头瓶子摆到家中的柜子上、窗台上,那水中的鱼趣伴着我们的童趣。如有鱼不老实,从瓶中跳出来,就难保其性命了。不过,眼尖耳朵也尖的我,一旦发现小鱼跳出来,就会用小手赶忙把鱼抓起来,再放回到瓶子里。一旦把鱼养死,我总要难过地洒下一串串泪珠。
儿时去摸鱼,主要不是为了一饱口福,而是为了一饱眼福,为了求得那抓到鱼的瞬间的快乐,那滑溜溜活蹦乱跳的鱼在手中扑棱的时刻,也的确是一种快乐的时刻。当然,我们也有用小鱼打牙祭的时候。
记得那一次,我们几个伙伴摸了一水桶草籽鱼,然后在一个同学家,把那小鱼的头全掐掉,肚肠全挤掉,洗涮干净后,就咕嘟嘟炖了一大锅。草籽鱼炖熟了,像是在抱团哭泣。小伙伴们却高兴得满脸堆笑,叽叽喳喳叫着,像一群小鸟。小伙伴们围着那个大锅,津津有味地、狼吞虎咽地吃起燉小鱼来,像吃焖豆角一样,吃得口口香。那一顿,我们吞了得有近千条小鱼吧。
长大后,我竟有些后悔或是后怕,后悔我们当初不该吃掉那么多满河游玩的小鱼。我们把那么多的草籽鱼吃到肚子里,草籽鱼不会报复我们吧?小伙伴们长大了,摸鱼的生涯好像也结束了。我们没工夫也没兴趣再去摸鱼了,也不忍心再祸害那小小的水中的精灵了。而故乡的鱼也渐渐少了,再不像从前那么多了。何止是鱼少了,水也少了,有好几个泉眼都干涸了。狮羊沟里本来是有常年流不断的泉水的,现在那泉水却不见了。有一处叫凉水泉的地方,那是一个泉眼,那么旺盛的泉水从高山下的山石缝隙里冒出来、涌出来、淌出来、钻出来、流出来,甚至说是喷出来,从而形成了一道叮咚叮咚的溪流,欢快地迎着太阳远去,延续不断地注入到永定河里。那泉水流经的地方,就是草籽鱼生长的摇篮,就是草籽鱼的家园……可现在,那凉水泉却再也没有一滴水了,那狮羊沟里的水也断流了。水干了,鱼也没了,童年失去就失去了,鱼儿却不该失去呀!因为我们的后代还有童年。后代的童年就不喜欢鱼了吗?他们该到哪儿看清清的水可爱的鱼去呢?
儿时的草籽鱼,简直是拥挤在小河沟里。正因为那时候的草籽鱼太多了,我们便以为那草籽鱼像草一样,是用镰刀割也割不完的,是各种牲口们吃也吃不完的,那草籽鱼当然也是摸不完、逮不完、捞不完的。可没想到,草籽鱼居然有绝迹的一天。那草籽鱼绝迹了,与当年的我是不是也有关呢?在我成年后,在我离开故乡那道山沟后,那沟里的汩汩流淌、涓涓流淌、咕嘟嘟冒着水泡水花的溪流,密密麻麻游弋着小鱼小虾的泉水,居然忽然之间就断流了、干涸了。我不敢想象,那一生都不声不响的小鱼,当年是不是哭泣着就那么被干死在它们生存了百年千年的山沟里了?当那挤满小河沟的草籽鱼,望着最后一滴水,含着最后一滴眼泪被渴死在小河沟里的最后一刻,草籽鱼是不是说出了人类几乎都会说的话呢?它们在说:鱼儿离不开水,人能离开水吗?人最后的下场,会不会也像草籽鱼一样?人类的最后一滴水,或许就是人类最后的一滴眼泪?
我的小河沟,我的草籽鱼,那小河沟哪里去了?那草籽鱼哪里去了?听说草籽鱼是草籽落到小河沟里变成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是春风吹又生的,可那草籽鱼何年何月春风吹又生呢?我梦想着那小河沟里又流淌着哗啦啦的水,那水里又挤满了金黄色的草籽鱼。
小河沟里的那些小鱼,当地人称为草籽鱼。俗话说: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万年鱼籽,有水就有鱼。传说这种鱼是草籽摇落到水里,从而变成鱼的。还有传说,野蚕把籽甩到山石上,经过风吹日晒,遇上水了,就变成了鱼。也有人说,小鸟捕鱼的时候,把鱼籽带到了小河沟里,也会变成鱼。看来小鸟不光是小鱼的敌人和捕获者,也是小鱼的传播者和播种者了。这一切都不一定有科学依据,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小河沟里游满了草籽鱼,却是真真切切的。还别说,那些草籽鱼还有些像谷穗或谷莠,形状相似,颜色也相似。
那鱼大多是黄脊梁背儿、白肚皮,也有花里胡哨的鱼或长胡须的鱼。那些鱼有虎皮纹的、豹皮纹的,有带花点的,有一码黑的,但大多是黄色的。草籽鱼的个头一般有手指长短,大的不过一拃多长。半斤四两重的,就算鱼王了。大多数不过柳叶大小,在水里游过,也像金色的柳叶。可见,草籽鱼可算典型的微型鱼了。草籽鱼小的时候当然就更小了,被孩子们称为小鱼针儿。小鱼针儿果然就像钢针、银针、金针那么细小,但游起来比鸟儿飞得还快,闪电一般划来划去,而且是成群结队的。这些小鱼针儿给那泉水增添了无穷的生气和活力。那鱼儿是冲着我们的童年来的吗?我们的童年离不开那一湾湾水、一条条鱼。记得那碧波荡漾的水库里,我们曾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化作一条条赤裸裸的鱼。伴着鱼儿游泳的时光,至今令人难忘。
摸鱼是我们童年的一大乐事。
“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
用这样的顺口溜,形容那一带鱼多,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一有闲暇,小伙伴们总爱凑到一起,去小河沟中摸鱼捞虾。故乡有一条山沟叫狮羊沟,三十多里长,沟里断断续续流淌着一道又一道、一湾又一湾的潺潺流水。那山泉水清澈见底,水里满是稠密的草籽鱼,还有精灵一般的小蝌蚪。水中有一种水草,被称为水菜,冬天也是碧绿碧绿的,那鱼儿就在那水菜底下游弋。
那泉水清清的,水底有五颜六色的卵石,水中的鱼上下左右地来回游玩。我们蹲在泉边,用双手迅速地那么一捧,可以捧上鱼来;用饭盒那么一舀,可以舀到鱼;用柳条编个笊篱,可以捞到鱼;用钢针弯一个钩儿,可以钓到鱼。如果把水改道,那坑中的鱼就可以用手往外抓了。
所谓改道摸鱼,是很绝的一种办法,就像堵住笼子抓鸡。山泉水纵横交错,奔流不息,形成一个个水潭或者水坑。如果我们发现哪个水潭里鱼多,就会想方设法把上游的水控制住。每一股水的势力都不是很大,我们要把一股水改道,似乎很容易。但也要动用石头、泥沙,筑一个临时的小水坝,把这水流引到岔路上去。看准了一坑鱼,筑起了一个坝,我们还要把那坑里的水尽快用手或者用饭盒什么的舀出去。这样,水越来越少,鱼就越来越稠密。一坑的鱼,密密麻麻,蹦来蹦去。于是我们便下手捉鱼,这鱼就手到擒来了。
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几乎天天去摸鱼。中午把饭盒里的饭吃了,那饭盒就成了逮鱼、盛鱼的容器。下午上课前,我们踩着老师的哨声,那些逮鱼的男同学都端着一饭盒草籽鱼,似乎是很得意地走进教室。我们把饭盒放在桌斗里,那鱼儿便在饭盒里蹦来蹦去的,多次把饭盒拱翻了,鱼儿蹦出来,或在桌斗里胡蹦乱跳的,我们又及时给抓回去了;有时候那大一些的鱼蹦到地上,在地上跳来跳去的,就不是一个人去抓鱼了。好些邻桌的同学都帮着抓那一条离开水的、欲逃跑的“勇士”。鱼不知道,它离开水是会死的。当然,即便是它老老实实地待在饭盒里的水中,也是会没命的。那一条鱼让整个课堂都热闹起来了。有时候老师也协助抓鱼。偶尔一次,老师发怒了,居然把粉笔撇到了地上,说一句:你们先抓鱼!那个时候,学生们都不敢叽叽喳喳抓鱼了。
放学回家,我们把那饭盒里的鱼端在手上,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那些鱼都在饭盒里打挺,溅出亮晶晶的水花来。天气太热,回到家里的时候,大多数鱼已经死了。我们把小鱼泼洒在路边,小鱼的一生就那样结束了,或让猫叼了去,或成了鸟的美食。
除了饭盒,我们有时也会把小鱼装进玻璃瓶子里。小鱼在瓶子里上下游玩,似乎很有情趣。那鱼小,但小得可爱,一个罐头瓶子里放上三五条小鱼,不显得拥挤。把那罐头瓶子摆到家中的柜子上、窗台上,那水中的鱼趣伴着我们的童趣。如有鱼不老实,从瓶中跳出来,就难保其性命了。不过,眼尖耳朵也尖的我,一旦发现小鱼跳出来,就会用小手赶忙把鱼抓起来,再放回到瓶子里。一旦把鱼养死,我总要难过地洒下一串串泪珠。
儿时去摸鱼,主要不是为了一饱口福,而是为了一饱眼福,为了求得那抓到鱼的瞬间的快乐,那滑溜溜活蹦乱跳的鱼在手中扑棱的时刻,也的确是一种快乐的时刻。当然,我们也有用小鱼打牙祭的时候。
记得那一次,我们几个伙伴摸了一水桶草籽鱼,然后在一个同学家,把那小鱼的头全掐掉,肚肠全挤掉,洗涮干净后,就咕嘟嘟炖了一大锅。草籽鱼炖熟了,像是在抱团哭泣。小伙伴们却高兴得满脸堆笑,叽叽喳喳叫着,像一群小鸟。小伙伴们围着那个大锅,津津有味地、狼吞虎咽地吃起燉小鱼来,像吃焖豆角一样,吃得口口香。那一顿,我们吞了得有近千条小鱼吧。
长大后,我竟有些后悔或是后怕,后悔我们当初不该吃掉那么多满河游玩的小鱼。我们把那么多的草籽鱼吃到肚子里,草籽鱼不会报复我们吧?小伙伴们长大了,摸鱼的生涯好像也结束了。我们没工夫也没兴趣再去摸鱼了,也不忍心再祸害那小小的水中的精灵了。而故乡的鱼也渐渐少了,再不像从前那么多了。何止是鱼少了,水也少了,有好几个泉眼都干涸了。狮羊沟里本来是有常年流不断的泉水的,现在那泉水却不见了。有一处叫凉水泉的地方,那是一个泉眼,那么旺盛的泉水从高山下的山石缝隙里冒出来、涌出来、淌出来、钻出来、流出来,甚至说是喷出来,从而形成了一道叮咚叮咚的溪流,欢快地迎着太阳远去,延续不断地注入到永定河里。那泉水流经的地方,就是草籽鱼生长的摇篮,就是草籽鱼的家园……可现在,那凉水泉却再也没有一滴水了,那狮羊沟里的水也断流了。水干了,鱼也没了,童年失去就失去了,鱼儿却不该失去呀!因为我们的后代还有童年。后代的童年就不喜欢鱼了吗?他们该到哪儿看清清的水可爱的鱼去呢?
儿时的草籽鱼,简直是拥挤在小河沟里。正因为那时候的草籽鱼太多了,我们便以为那草籽鱼像草一样,是用镰刀割也割不完的,是各种牲口们吃也吃不完的,那草籽鱼当然也是摸不完、逮不完、捞不完的。可没想到,草籽鱼居然有绝迹的一天。那草籽鱼绝迹了,与当年的我是不是也有关呢?在我成年后,在我离开故乡那道山沟后,那沟里的汩汩流淌、涓涓流淌、咕嘟嘟冒着水泡水花的溪流,密密麻麻游弋着小鱼小虾的泉水,居然忽然之间就断流了、干涸了。我不敢想象,那一生都不声不响的小鱼,当年是不是哭泣着就那么被干死在它们生存了百年千年的山沟里了?当那挤满小河沟的草籽鱼,望着最后一滴水,含着最后一滴眼泪被渴死在小河沟里的最后一刻,草籽鱼是不是说出了人类几乎都会说的话呢?它们在说:鱼儿离不开水,人能离开水吗?人最后的下场,会不会也像草籽鱼一样?人类的最后一滴水,或许就是人类最后的一滴眼泪?
我的小河沟,我的草籽鱼,那小河沟哪里去了?那草籽鱼哪里去了?听说草籽鱼是草籽落到小河沟里变成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是春风吹又生的,可那草籽鱼何年何月春风吹又生呢?我梦想着那小河沟里又流淌着哗啦啦的水,那水里又挤满了金黄色的草籽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