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一、创设情境,进行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理论,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学生生活中学习。从中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但生活毕竟不是数学,只有把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并进一步意识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看似十分精练的概括,甭说小学生难理解了,就连成人也觉得绕,这是因为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我在听一位教师讲这个内容时,他是这样处理的:“妈妈带了179元钱,给小明买了一双鞋用去98元,妈妈还剩多少钱?怎样列式?”(179-98。)“结果是多少呢?请四人小组模拟妈妈是如何付钱的。”于是,学生拿着钱先付100元,找回2元,再和剩下的79元合起来,还剩79+2=81元。然后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79-98=179-100+2=81。于是,这一抽象的算理通过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并让学生体会了“先算整,再调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即“抓住整体(或主要方面),再对局部加以协调”,对培养儿童的聪明才智是极有好处的。
二、强化思维,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再扩展
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客观事物的存在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就像当年大家没有发现苹果为什么只往地上掉一样,所以,教师必须有意引导,强化学生思维,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第八册数学广角中讲植树问题时,我伸出自己的手指,让学生观察“手指与指缝”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数=指缝数+1”这一数量关系。接着又引导说:“十个手指几个指缝?”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九个”,话刚出口,有的学生突然感觉有些不对,说:“左右手各在一边,是八个指缝”;又有人说:“把十个手指围成一个圈,是十个指缝。”每个人都知道每只手上5个指头,但又有谁注意过指缝的个数呢?更有谁细细地研究过二者的关系呢?这不正是植树问题的那几种情况吗?作为教师就是要这样善于捕捉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将其与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易于理解,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最后又有创造性的发现。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要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沟通联系,从数学课程走向生活课程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例如《购房问题》中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老师准备购买一套新房,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老师出谋划策。”学生说,要知道房价,考察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了解优惠政策、可使用面积、小区物业管理等。然后老师出示房价,让学生根据房屋基价、优惠政策以及楼层差价等计算总价。接着老师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教师房子买好以后,为了美观和舒适,我准备进行装修(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由学生介绍木地板的市场调查,老师诚恳地问学生:“我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其实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并没有帮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学,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解题的技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创设情境,进行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理论,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学生生活中学习。从中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但生活毕竟不是数学,只有把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并进一步意识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看似十分精练的概括,甭说小学生难理解了,就连成人也觉得绕,这是因为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我在听一位教师讲这个内容时,他是这样处理的:“妈妈带了179元钱,给小明买了一双鞋用去98元,妈妈还剩多少钱?怎样列式?”(179-98。)“结果是多少呢?请四人小组模拟妈妈是如何付钱的。”于是,学生拿着钱先付100元,找回2元,再和剩下的79元合起来,还剩79+2=81元。然后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79-98=179-100+2=81。于是,这一抽象的算理通过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并让学生体会了“先算整,再调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即“抓住整体(或主要方面),再对局部加以协调”,对培养儿童的聪明才智是极有好处的。
二、强化思维,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再扩展
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客观事物的存在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就像当年大家没有发现苹果为什么只往地上掉一样,所以,教师必须有意引导,强化学生思维,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第八册数学广角中讲植树问题时,我伸出自己的手指,让学生观察“手指与指缝”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数=指缝数+1”这一数量关系。接着又引导说:“十个手指几个指缝?”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九个”,话刚出口,有的学生突然感觉有些不对,说:“左右手各在一边,是八个指缝”;又有人说:“把十个手指围成一个圈,是十个指缝。”每个人都知道每只手上5个指头,但又有谁注意过指缝的个数呢?更有谁细细地研究过二者的关系呢?这不正是植树问题的那几种情况吗?作为教师就是要这样善于捕捉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将其与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易于理解,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最后又有创造性的发现。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要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沟通联系,从数学课程走向生活课程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例如《购房问题》中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老师准备购买一套新房,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老师出谋划策。”学生说,要知道房价,考察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了解优惠政策、可使用面积、小区物业管理等。然后老师出示房价,让学生根据房屋基价、优惠政策以及楼层差价等计算总价。接着老师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教师房子买好以后,为了美观和舒适,我准备进行装修(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由学生介绍木地板的市场调查,老师诚恳地问学生:“我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其实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并没有帮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学,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解题的技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