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流,简单来说,是物质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物流代表着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物流和配送技术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各类物流企业迅速成长,物流经营管理和服务创新出现新的局面。但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对此国家也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认真落实九部门文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性工作等。
关键词:物流;物流产业类型;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政策走向
自物流概念诞生以来,物流产业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现在已经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物流,简单来说,是物质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因此,物流既存在于流通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目前,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正处在“十五”末期,即将步入“十一五”,我国经济结构面临新的变化,那么,在这种变化之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的我国物流业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未来又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一.中国物流产业的形态结构
中国物流产业层级,大致由以下三种形态构成:资本驱动型、市场主导型、市场选择型。
资本驱动型:处于产业层级的顶端,几乎涵盖物流领域所有的高附加值业务品种,如航空货运、海运、航空快递、汽车物流等。市场主导型:随着传统制造业产能规模的不断集聚和放大,一些大流量的物流业务品种不断流出制造企业,这就衍生出了第三方物流。因其市场需求巨大,这个层级的物流业务品种就成为众多企业竟相争夺的焦点。市场选择型:在物流产业的底层,集中了80%以上的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本投入的制约,这些企业服务功能单一,服务半径偏小,因此只能获取一些市场回报不高的物流业务品种。
二.中国物流企业的构成
1、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已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骨干力量,如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邮物流、中铁快运和招商局物流等几大国有骨干物流企业等。
2、出现了营业收入超亿元甚至10亿的私营物流企业,如广州宝供、浙江传化、天津大田、广东南方、北京宅急送等。
3、大批外资物流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如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英国英运、荷兰天地、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等。
三.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国际上一般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来判断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比率越低,则物流业发展水平越高。我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21.3%,而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项指标仅为1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物流管理的粗放与落后。
四.我国物流业的宏观政策走向
1.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
各地在规划建设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国家规划的总体要求,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优化整合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三是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经营性设施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融资渠道,实行企业化经营。
2.认真落实九部门文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要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改造企业流程,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要引导企业逐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
二要加快发展与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要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批发、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
三是用信息化推进物流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内部流程改造,积极探索物流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的组织水平和作业效率。
3.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性工作
一是物流标准化工作。物流标准化工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物流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因此要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是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去年建立了全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参照这一做法,建立起本地区的物流统计核算制度。
三是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快发展学历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形成物流的服务标准,促进开展信用交易,完善信用交易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湯浅和夫《图解现代物流-物流管理》文汇出版社,2002-07-01
[2]《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5-1
[3]《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5-14
[4]《2006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2005年11月
关键词:物流;物流产业类型;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政策走向
自物流概念诞生以来,物流产业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现在已经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物流,简单来说,是物质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因此,物流既存在于流通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目前,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正处在“十五”末期,即将步入“十一五”,我国经济结构面临新的变化,那么,在这种变化之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的我国物流业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未来又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一.中国物流产业的形态结构
中国物流产业层级,大致由以下三种形态构成:资本驱动型、市场主导型、市场选择型。
资本驱动型:处于产业层级的顶端,几乎涵盖物流领域所有的高附加值业务品种,如航空货运、海运、航空快递、汽车物流等。市场主导型:随着传统制造业产能规模的不断集聚和放大,一些大流量的物流业务品种不断流出制造企业,这就衍生出了第三方物流。因其市场需求巨大,这个层级的物流业务品种就成为众多企业竟相争夺的焦点。市场选择型:在物流产业的底层,集中了80%以上的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本投入的制约,这些企业服务功能单一,服务半径偏小,因此只能获取一些市场回报不高的物流业务品种。
二.中国物流企业的构成
1、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已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骨干力量,如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邮物流、中铁快运和招商局物流等几大国有骨干物流企业等。
2、出现了营业收入超亿元甚至10亿的私营物流企业,如广州宝供、浙江传化、天津大田、广东南方、北京宅急送等。
3、大批外资物流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如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英国英运、荷兰天地、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等。
三.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国际上一般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来判断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比率越低,则物流业发展水平越高。我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21.3%,而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项指标仅为1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物流管理的粗放与落后。
四.我国物流业的宏观政策走向
1.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
各地在规划建设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国家规划的总体要求,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优化整合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三是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经营性设施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融资渠道,实行企业化经营。
2.认真落实九部门文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要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改造企业流程,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要引导企业逐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
二要加快发展与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要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批发、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
三是用信息化推进物流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内部流程改造,积极探索物流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的组织水平和作业效率。
3.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性工作
一是物流标准化工作。物流标准化工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物流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因此要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是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去年建立了全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参照这一做法,建立起本地区的物流统计核算制度。
三是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快发展学历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形成物流的服务标准,促进开展信用交易,完善信用交易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湯浅和夫《图解现代物流-物流管理》文汇出版社,2002-07-01
[2]《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5-1
[3]《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5-14
[4]《2006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