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秧歌对于人们对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有重要的影响。秧歌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它经久不衰,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胶州秧歌是山东秧歌的一种,它广泛流传于胶东地区,有文字的记载的历史就有将近3个世纪。胶州秧歌舞戏结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乡土气息浓厚。本文以胶州秧歌为例介绍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汉族 民间舞蹈 审美 特征 胶州秧歌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78-02
一、汉族秧歌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通过人体动作来进行表演,舞蹈中的形体动作有节奏、有韵律,动作连续,通过优美的人体运动旋律来抒发舞者的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通感审美的基础是艺术审美的特征,鉴赏者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必须从一个点切入,建立相互间的联系,这样通感审美才能应用与各种艺术中。要想进行通感审美就要了解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美可以充分体现舞蹈的审美特征,而胶州秧歌可以中分表现汉族舞蹈的美。胶州秧歌的鲜明特点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艺术,它一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感情的表达中毫无保留,是自发参与的农民艺术,表现了我国劳动人们智慧结晶。
舞蹈的审美特征是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部分,包括舞蹈美和人们对舞蹈的审美感受。重要的是舞蹈自身的美,欣赏着要想对舞蹈作品有美的感受,舞蹈自身应具有舞蹈美,所以需要研究舞蹈的审美特征,它包括形象性、感染性、獨特性、技艺性。舞蹈的技艺性包括演员的舞蹈技巧美和整个舞蹈的结构、人物情感的表达等多重方面。舞蹈具备了所有的审美特征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这几个方面紧密结合,密不可分。胶州秧歌中的舞蹈演员可以把几个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体现秧歌的舞蹈美。秧歌本义是插秧、农作时唱的歌,后经发展成为了汉族舞蹈中广泛流传的形式,边唱边舞,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
二、胶州秧歌的本体分析
(一)胶州秧歌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分类
从艺术形式上分析。胶州秧歌大致可以分为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两类。通过胶州秧歌艺人的长时间发展,胶州秧歌从小调秧歌发展小戏秧歌,通过胶州艺人的不断提炼和发展,结合民歌小调和民俗民风,促进胶州秧歌的不断发展。其中小调秧歌又叫做跑场秧歌,是胶州秧歌的传统艺术形式。小调秧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舞蹈和民歌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调秧歌将舞蹈和演唱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深受胶州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然而,在小戏秧歌逐渐登上舞台之后,小调秧歌只能作为小戏秧歌的从属出现。在小戏秧歌正式演出之前,小调秧歌作为一种垫戏的形式出现,其目的是通过小调秧歌的舞蹈与民歌表演来稳定观众的情绪,与现代舞台的幕间音乐和串场的功能大致相同。胶州秧歌从小调秧歌发展为小戏秧歌,极大的丰富了秧歌艺术内容,使秧歌从自娱性的表现形式转变为专业的艺术演唱,对胶州秧歌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小戏秧歌是由小调秧歌不断进化演变而来的,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小调秧歌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方面,小戏秧歌是小调秧歌的升华结晶。胶州秧歌的主要内容从小调秧歌变为了小戏秧歌,通过两种秧歌形式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胶州秧歌的发展水平。
(二)胶州秧歌的演出形式
相对于其他地方的秧歌形式,胶州秧歌具有其独特的演出模式,与北方秧歌的娱人和自娱目的不同,胶州秧歌是一种具有营业性的演出形式,其目的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将其演出形式分为以下几种:迎秧歌,当秧歌班的队伍到村子里时,人们敲锣打鼓热情迎接,村里的人聚集到村头表示欢迎,而杨个班则在欢呼声中通过激情的表演,在大小街道串一遍,最后进入村子进行正式演唱;拜庙,拜庙是胶州秧歌的传统习俗,在当时社会中各个村子都建有庙宇,秧歌班进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庙,一般由村子里的主事人带领,秧歌班的班主在到底庙之前焚香烧纸,进行一段演出,表现出对庙宇中神灵的尊重,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保证演出可以顺利的进行;拜爷,在拜庙结束以后,班主还会将秧歌班领导当地有地位的家门口进行跑场演出,通过这种“拜爷”的形式来希望他们可以捧场看演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演出,当以上的活动完成后演出才正式开始,先通过小调秧歌的跑场演出,然后进行正式的小戏秧歌的演出,每天要进行三场演出。由于胶州秧歌的盈利性目的,在演唱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加戏的情况,从而提高自己获得的赏钱;领赏,当所有演出全部结束以后,村子中的主事人会将预先商量好的赏钱准备好,将其放在几张摞起来的方桌上,秧歌班的人通过取方桌上的赏钱来表现自己的武功实力,这也是胶州秧歌独有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部分之一。
(三)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
胶州秧歌中的角色行当也是表演中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小调秧歌还是小戏秧歌,都可以分为六个行当,每个行当所代表的角色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穿戴的服饰和使用的道具也是各有各的特色。接下来对胶州秧歌不同行当的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希望可以给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
1.小嫚
小嫚表现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在戏剧中扮演着小旦的形象。其特点主要是活泼可爱,容貌俊俏,性情含蓄内敛,温柔坚韧。
2.棒槌
棒槌则是指戏曲中的文小生和武小生,其特点是英勇神武,身手矫捷,动作干净利落,性格大多是勇敢正义,是典型的正面角色。
3.翠花 在胶州秧歌中,翠花又可以称为大老婆,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身后背着一个“翠花包”,其翠花之名也是由此而来,在戏曲中属于彩旦的形象,偶尔也会充当青衣和老旦的形象。其主要特点是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大多具有一定的幽默感。
4.鼓子
在戏剧中多扮演小丑角色,而在小戏秧歌中也会客串老生的形象。其表演特点是幽默诙谐,性格豪迈粗犷,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5.扇女
扇女在小戏秧歌中又俗称二老婆,在戏曲中担任花旦或青衣的角色,在小戏秧歌中期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少妇或中年妇女,其特点是温柔多姿,性格内敛,贤惠淑静。
6.膏药客
膏药客,又称为伞头,是胶州秧歌中的画外演员,大多语言诙谐幽默,承担秧歌表演中的报幕员和主持人工作。膏药客是胶州秧歌中的重要行当,其口齿才华可以直接的反映出整个秧歌班的综合水平,是秧歌水平的直观表现。
(四)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1.抻
抻主要是为表现出一种延伸的感觉,是动作形态的持续表现。通过抻这种动律特点的运用,可以完美地将演员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一种渐渐展开的感觉,体现出神韵丰满的艺术特征。
2.拧
拧的主要表现部位为腰,以腰作为轴,通过拧转成为弯曲的状态,以脚为发力点,通过腰和脚的相互配合,将胶州秧歌的形体特征充分表现出来,体现出胶州秧歌柔美的形体线条,轻柔的舞蹈动作,矫健的步伐姿态。
3.碾
碾是指在重心的移动和变化过程中,通过膝盖的推动,使脚产生一定的旋转力。通过运用碾这种律动特征,可以使舞蹈时的脚步动作通过由内到外的顺序碾转,通过膝盖和脚步的变化完成碾这一动律特点。当演员的大腿与膝盖进行转动抬起时,使动力腿的脚跟随着提起,而伴随着主力腿的动作,可以轻松的控制整个身体的动作,显示出碾的律动特征,是演员的动作产生一种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提高整个胶州秧歌表演水平。
4.扭
扭是整个胶州秧歌的核心关键,以动力脚掌与脚跟作为支点,实现扭的运动形态,进而带动腰部及整个上身部位的扭动,与舞蹈中的踩矮跷的动作有着一定的关系。使演员的动作产生优美的曲线特征,提高秧歌表演的美感。
5.韧
韧主要体现在流动的运动变形过程中,通过小臂、手掌及手腕的灵活配合,表现出一种极具协调的美感。使演员全身展现出一种协调性,从而提高身体的整体控制能力,为观众展现出一种力的延伸美感,是对提高舞台的表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胶州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了胶州地区的艺术文化特点。正是因为胶州秧歌具有其独特的群众基础和艺术土壤,使其可以经久不衰,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胶州秧歌经过不断的进步升华,仍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舞蹈艺术重要的文化宝库。
参考文献:
[1]于恋.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
[2]王丽君,鲁哲.胶州秧歌的视听审美特征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3]朱燕芝,秦丹.淺谈胶州秧歌艺术[J].家教世界,2012,(04).
关键词:汉族 民间舞蹈 审美 特征 胶州秧歌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78-02
一、汉族秧歌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通过人体动作来进行表演,舞蹈中的形体动作有节奏、有韵律,动作连续,通过优美的人体运动旋律来抒发舞者的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通感审美的基础是艺术审美的特征,鉴赏者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必须从一个点切入,建立相互间的联系,这样通感审美才能应用与各种艺术中。要想进行通感审美就要了解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美可以充分体现舞蹈的审美特征,而胶州秧歌可以中分表现汉族舞蹈的美。胶州秧歌的鲜明特点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艺术,它一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感情的表达中毫无保留,是自发参与的农民艺术,表现了我国劳动人们智慧结晶。
舞蹈的审美特征是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部分,包括舞蹈美和人们对舞蹈的审美感受。重要的是舞蹈自身的美,欣赏着要想对舞蹈作品有美的感受,舞蹈自身应具有舞蹈美,所以需要研究舞蹈的审美特征,它包括形象性、感染性、獨特性、技艺性。舞蹈的技艺性包括演员的舞蹈技巧美和整个舞蹈的结构、人物情感的表达等多重方面。舞蹈具备了所有的审美特征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这几个方面紧密结合,密不可分。胶州秧歌中的舞蹈演员可以把几个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体现秧歌的舞蹈美。秧歌本义是插秧、农作时唱的歌,后经发展成为了汉族舞蹈中广泛流传的形式,边唱边舞,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
二、胶州秧歌的本体分析
(一)胶州秧歌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分类
从艺术形式上分析。胶州秧歌大致可以分为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两类。通过胶州秧歌艺人的长时间发展,胶州秧歌从小调秧歌发展小戏秧歌,通过胶州艺人的不断提炼和发展,结合民歌小调和民俗民风,促进胶州秧歌的不断发展。其中小调秧歌又叫做跑场秧歌,是胶州秧歌的传统艺术形式。小调秧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舞蹈和民歌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调秧歌将舞蹈和演唱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深受胶州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然而,在小戏秧歌逐渐登上舞台之后,小调秧歌只能作为小戏秧歌的从属出现。在小戏秧歌正式演出之前,小调秧歌作为一种垫戏的形式出现,其目的是通过小调秧歌的舞蹈与民歌表演来稳定观众的情绪,与现代舞台的幕间音乐和串场的功能大致相同。胶州秧歌从小调秧歌发展为小戏秧歌,极大的丰富了秧歌艺术内容,使秧歌从自娱性的表现形式转变为专业的艺术演唱,对胶州秧歌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小戏秧歌是由小调秧歌不断进化演变而来的,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小调秧歌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方面,小戏秧歌是小调秧歌的升华结晶。胶州秧歌的主要内容从小调秧歌变为了小戏秧歌,通过两种秧歌形式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胶州秧歌的发展水平。
(二)胶州秧歌的演出形式
相对于其他地方的秧歌形式,胶州秧歌具有其独特的演出模式,与北方秧歌的娱人和自娱目的不同,胶州秧歌是一种具有营业性的演出形式,其目的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将其演出形式分为以下几种:迎秧歌,当秧歌班的队伍到村子里时,人们敲锣打鼓热情迎接,村里的人聚集到村头表示欢迎,而杨个班则在欢呼声中通过激情的表演,在大小街道串一遍,最后进入村子进行正式演唱;拜庙,拜庙是胶州秧歌的传统习俗,在当时社会中各个村子都建有庙宇,秧歌班进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庙,一般由村子里的主事人带领,秧歌班的班主在到底庙之前焚香烧纸,进行一段演出,表现出对庙宇中神灵的尊重,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保证演出可以顺利的进行;拜爷,在拜庙结束以后,班主还会将秧歌班领导当地有地位的家门口进行跑场演出,通过这种“拜爷”的形式来希望他们可以捧场看演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演出,当以上的活动完成后演出才正式开始,先通过小调秧歌的跑场演出,然后进行正式的小戏秧歌的演出,每天要进行三场演出。由于胶州秧歌的盈利性目的,在演唱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加戏的情况,从而提高自己获得的赏钱;领赏,当所有演出全部结束以后,村子中的主事人会将预先商量好的赏钱准备好,将其放在几张摞起来的方桌上,秧歌班的人通过取方桌上的赏钱来表现自己的武功实力,这也是胶州秧歌独有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部分之一。
(三)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
胶州秧歌中的角色行当也是表演中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小调秧歌还是小戏秧歌,都可以分为六个行当,每个行当所代表的角色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穿戴的服饰和使用的道具也是各有各的特色。接下来对胶州秧歌不同行当的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希望可以给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
1.小嫚
小嫚表现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在戏剧中扮演着小旦的形象。其特点主要是活泼可爱,容貌俊俏,性情含蓄内敛,温柔坚韧。
2.棒槌
棒槌则是指戏曲中的文小生和武小生,其特点是英勇神武,身手矫捷,动作干净利落,性格大多是勇敢正义,是典型的正面角色。
3.翠花 在胶州秧歌中,翠花又可以称为大老婆,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身后背着一个“翠花包”,其翠花之名也是由此而来,在戏曲中属于彩旦的形象,偶尔也会充当青衣和老旦的形象。其主要特点是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大多具有一定的幽默感。
4.鼓子
在戏剧中多扮演小丑角色,而在小戏秧歌中也会客串老生的形象。其表演特点是幽默诙谐,性格豪迈粗犷,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5.扇女
扇女在小戏秧歌中又俗称二老婆,在戏曲中担任花旦或青衣的角色,在小戏秧歌中期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少妇或中年妇女,其特点是温柔多姿,性格内敛,贤惠淑静。
6.膏药客
膏药客,又称为伞头,是胶州秧歌中的画外演员,大多语言诙谐幽默,承担秧歌表演中的报幕员和主持人工作。膏药客是胶州秧歌中的重要行当,其口齿才华可以直接的反映出整个秧歌班的综合水平,是秧歌水平的直观表现。
(四)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1.抻
抻主要是为表现出一种延伸的感觉,是动作形态的持续表现。通过抻这种动律特点的运用,可以完美地将演员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一种渐渐展开的感觉,体现出神韵丰满的艺术特征。
2.拧
拧的主要表现部位为腰,以腰作为轴,通过拧转成为弯曲的状态,以脚为发力点,通过腰和脚的相互配合,将胶州秧歌的形体特征充分表现出来,体现出胶州秧歌柔美的形体线条,轻柔的舞蹈动作,矫健的步伐姿态。
3.碾
碾是指在重心的移动和变化过程中,通过膝盖的推动,使脚产生一定的旋转力。通过运用碾这种律动特征,可以使舞蹈时的脚步动作通过由内到外的顺序碾转,通过膝盖和脚步的变化完成碾这一动律特点。当演员的大腿与膝盖进行转动抬起时,使动力腿的脚跟随着提起,而伴随着主力腿的动作,可以轻松的控制整个身体的动作,显示出碾的律动特征,是演员的动作产生一种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提高整个胶州秧歌表演水平。
4.扭
扭是整个胶州秧歌的核心关键,以动力脚掌与脚跟作为支点,实现扭的运动形态,进而带动腰部及整个上身部位的扭动,与舞蹈中的踩矮跷的动作有着一定的关系。使演员的动作产生优美的曲线特征,提高秧歌表演的美感。
5.韧
韧主要体现在流动的运动变形过程中,通过小臂、手掌及手腕的灵活配合,表现出一种极具协调的美感。使演员全身展现出一种协调性,从而提高身体的整体控制能力,为观众展现出一种力的延伸美感,是对提高舞台的表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胶州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了胶州地区的艺术文化特点。正是因为胶州秧歌具有其独特的群众基础和艺术土壤,使其可以经久不衰,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胶州秧歌经过不断的进步升华,仍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舞蹈艺术重要的文化宝库。
参考文献:
[1]于恋.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
[2]王丽君,鲁哲.胶州秧歌的视听审美特征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3]朱燕芝,秦丹.淺谈胶州秧歌艺术[J].家教世界,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