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秧歌对于人们对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有重要的影响。秧歌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它经久不衰,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胶州秧歌是山东秧歌的一种,它广泛流传于胶东地区,有文字的记载的历史就有将近3个世纪。胶州秧歌舞戏结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乡土气息浓厚。本文以胶州秧歌为例介绍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汉族  民间舞蹈  审美  特征  胶州秧歌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78-02
  一、汉族秧歌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通过人体动作来进行表演,舞蹈中的形体动作有节奏、有韵律,动作连续,通过优美的人体运动旋律来抒发舞者的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通感审美的基础是艺术审美的特征,鉴赏者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必须从一个点切入,建立相互间的联系,这样通感审美才能应用与各种艺术中。要想进行通感审美就要了解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美可以充分体现舞蹈的审美特征,而胶州秧歌可以中分表现汉族舞蹈的美。胶州秧歌的鲜明特点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艺术,它一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感情的表达中毫无保留,是自发参与的农民艺术,表现了我国劳动人们智慧结晶。
   舞蹈的审美特征是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部分,包括舞蹈美和人们对舞蹈的审美感受。重要的是舞蹈自身的美,欣赏着要想对舞蹈作品有美的感受,舞蹈自身应具有舞蹈美,所以需要研究舞蹈的审美特征,它包括形象性、感染性、獨特性、技艺性。舞蹈的技艺性包括演员的舞蹈技巧美和整个舞蹈的结构、人物情感的表达等多重方面。舞蹈具备了所有的审美特征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这几个方面紧密结合,密不可分。胶州秧歌中的舞蹈演员可以把几个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体现秧歌的舞蹈美。秧歌本义是插秧、农作时唱的歌,后经发展成为了汉族舞蹈中广泛流传的形式,边唱边舞,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
  二、胶州秧歌的本体分析
   (一)胶州秧歌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分类
   从艺术形式上分析。胶州秧歌大致可以分为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两类。通过胶州秧歌艺人的长时间发展,胶州秧歌从小调秧歌发展小戏秧歌,通过胶州艺人的不断提炼和发展,结合民歌小调和民俗民风,促进胶州秧歌的不断发展。其中小调秧歌又叫做跑场秧歌,是胶州秧歌的传统艺术形式。小调秧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舞蹈和民歌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调秧歌将舞蹈和演唱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深受胶州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然而,在小戏秧歌逐渐登上舞台之后,小调秧歌只能作为小戏秧歌的从属出现。在小戏秧歌正式演出之前,小调秧歌作为一种垫戏的形式出现,其目的是通过小调秧歌的舞蹈与民歌表演来稳定观众的情绪,与现代舞台的幕间音乐和串场的功能大致相同。胶州秧歌从小调秧歌发展为小戏秧歌,极大的丰富了秧歌艺术内容,使秧歌从自娱性的表现形式转变为专业的艺术演唱,对胶州秧歌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小戏秧歌是由小调秧歌不断进化演变而来的,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小调秧歌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方面,小戏秧歌是小调秧歌的升华结晶。胶州秧歌的主要内容从小调秧歌变为了小戏秧歌,通过两种秧歌形式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胶州秧歌的发展水平。
   (二)胶州秧歌的演出形式
   相对于其他地方的秧歌形式,胶州秧歌具有其独特的演出模式,与北方秧歌的娱人和自娱目的不同,胶州秧歌是一种具有营业性的演出形式,其目的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将其演出形式分为以下几种:迎秧歌,当秧歌班的队伍到村子里时,人们敲锣打鼓热情迎接,村里的人聚集到村头表示欢迎,而杨个班则在欢呼声中通过激情的表演,在大小街道串一遍,最后进入村子进行正式演唱;拜庙,拜庙是胶州秧歌的传统习俗,在当时社会中各个村子都建有庙宇,秧歌班进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庙,一般由村子里的主事人带领,秧歌班的班主在到底庙之前焚香烧纸,进行一段演出,表现出对庙宇中神灵的尊重,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保证演出可以顺利的进行;拜爷,在拜庙结束以后,班主还会将秧歌班领导当地有地位的家门口进行跑场演出,通过这种“拜爷”的形式来希望他们可以捧场看演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演出,当以上的活动完成后演出才正式开始,先通过小调秧歌的跑场演出,然后进行正式的小戏秧歌的演出,每天要进行三场演出。由于胶州秧歌的盈利性目的,在演唱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加戏的情况,从而提高自己获得的赏钱;领赏,当所有演出全部结束以后,村子中的主事人会将预先商量好的赏钱准备好,将其放在几张摞起来的方桌上,秧歌班的人通过取方桌上的赏钱来表现自己的武功实力,这也是胶州秧歌独有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部分之一。
   (三)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
   胶州秧歌中的角色行当也是表演中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小调秧歌还是小戏秧歌,都可以分为六个行当,每个行当所代表的角色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穿戴的服饰和使用的道具也是各有各的特色。接下来对胶州秧歌不同行当的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希望可以给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
   1.小嫚
   小嫚表现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在戏剧中扮演着小旦的形象。其特点主要是活泼可爱,容貌俊俏,性情含蓄内敛,温柔坚韧。
   2.棒槌
   棒槌则是指戏曲中的文小生和武小生,其特点是英勇神武,身手矫捷,动作干净利落,性格大多是勇敢正义,是典型的正面角色。
   3.翠花    在胶州秧歌中,翠花又可以称为大老婆,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身后背着一个“翠花包”,其翠花之名也是由此而来,在戏曲中属于彩旦的形象,偶尔也会充当青衣和老旦的形象。其主要特点是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大多具有一定的幽默感。
   4.鼓子
   在戏剧中多扮演小丑角色,而在小戏秧歌中也会客串老生的形象。其表演特点是幽默诙谐,性格豪迈粗犷,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5.扇女
   扇女在小戏秧歌中又俗称二老婆,在戏曲中担任花旦或青衣的角色,在小戏秧歌中期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少妇或中年妇女,其特点是温柔多姿,性格内敛,贤惠淑静。
   6.膏药客
   膏药客,又称为伞头,是胶州秧歌中的画外演员,大多语言诙谐幽默,承担秧歌表演中的报幕员和主持人工作。膏药客是胶州秧歌中的重要行当,其口齿才华可以直接的反映出整个秧歌班的综合水平,是秧歌水平的直观表现。
   (四)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1.抻
   抻主要是为表现出一种延伸的感觉,是动作形态的持续表现。通过抻这种动律特点的运用,可以完美地将演员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一种渐渐展开的感觉,体现出神韵丰满的艺术特征。
   2.拧
   拧的主要表现部位为腰,以腰作为轴,通过拧转成为弯曲的状态,以脚为发力点,通过腰和脚的相互配合,将胶州秧歌的形体特征充分表现出来,体现出胶州秧歌柔美的形体线条,轻柔的舞蹈动作,矫健的步伐姿态。
   3.碾
   碾是指在重心的移动和变化过程中,通过膝盖的推动,使脚产生一定的旋转力。通过运用碾这种律动特征,可以使舞蹈时的脚步动作通过由内到外的顺序碾转,通过膝盖和脚步的变化完成碾这一动律特点。当演员的大腿与膝盖进行转动抬起时,使动力腿的脚跟随着提起,而伴随着主力腿的动作,可以轻松的控制整个身体的动作,显示出碾的律动特征,是演员的动作产生一种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提高整个胶州秧歌表演水平。
   4.扭
   扭是整个胶州秧歌的核心关键,以动力脚掌与脚跟作为支点,实现扭的运动形态,进而带动腰部及整个上身部位的扭动,与舞蹈中的踩矮跷的动作有着一定的关系。使演员的动作产生优美的曲线特征,提高秧歌表演的美感。
   5.韧
   韧主要体现在流动的运动变形过程中,通过小臂、手掌及手腕的灵活配合,表现出一种极具协调的美感。使演员全身展现出一种协调性,从而提高身体的整体控制能力,为观众展现出一种力的延伸美感,是对提高舞台的表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胶州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了胶州地区的艺术文化特点。正是因为胶州秧歌具有其独特的群众基础和艺术土壤,使其可以经久不衰,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胶州秧歌经过不断的进步升华,仍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舞蹈艺术重要的文化宝库。
  参考文献:
  [1]于恋.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
  [2]王丽君,鲁哲.胶州秧歌的视听审美特征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3]朱燕芝,秦丹.淺谈胶州秧歌艺术[J].家教世界,2012,(04).
其他文献
摘要: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辉煌时代,因为统治者的支持和社会生活的繁荣,使许多文人游寄于山水之间,并通过自己的画笔来描绘祖国的山河,他们创作了多种风格的山水作品,尤其是南宋的马远、夏圭,从构图和审美趣味上一改前人的风貌,开创了极具南宋特色的“边角山水”,他们从局部出发,着眼于眼前的山川小景,通过细致的刻画、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来丰富画面的内涵,形成了以“留白”来凝聚起源的美学观。本文便以马远、夏圭二人的
期刊
摘要:民族音乐演奏教学在高中演奏模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促进学生理解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情感重要的渠道。在当代流行文化风靡全球的形势下,学生民族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因此,高中演奏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是解决民族音乐审美问题的重要法宝,同时它也对于培养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深化民族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感教育 演奏教学 民族器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方言在各类电影当中的应用早已司空见惯,不论是纪实类的电影,还是历史文化类的电影,或是喜剧片中,亦或是动画片中,都大量地加入了方言的表达。本文从一部电影出发深入探讨电影中方言存在的意义,及方言作为语言与作为视听手段的差异,从而反思现在电影中方言泛化的现象。  关键词:方言 视听手段 文化身份 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要: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普通高校的舞蹈编导人才培养,需走应用型发展的道路。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探索改革,实现编导者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实现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就业,为学生的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应用性 创新 改革 培养目标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音乐课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更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京剧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在高中音乐的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进行鉴赏学习,增加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设计 音乐鉴赏 京剧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现在物质生活的发展,人们对个人的精神需求也日益提高。选择钢琴作为课外功课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要将钢琴弹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过硬的基本功做基础外,还需要良好的乐感,对乐曲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等,以达到最终对听觉美的需求。在当代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巴赫的复调音乐对钢琴学子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本文将通过对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6进行研究,使学习者更能了解巴赫,学习弹奏巴赫的作品,通
期刊
摘要:人物雕塑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但因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人物雕塑的艺术风格大相径庭。随着科技的进步,东西方艺术不再孤立,而是相互交融。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以新思想、新挑战的旗帜进军雕塑界,在造型上以一种形体变异的语言方式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恰恰与东方文化有多处契合之处,也就印证了雕塑的发展需要文化的相互融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要追求新的挑战。  关键词:人物雕塑 形体变异
期刊
摘要:2019年11月5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大型原创历史传统题材的正歌剧《韩信》在青岛大学歌剧院成功首演。本文将从主题思想、剧情、音乐、舞美等艺术创新以及艺术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评述。  关键词:歌剧《韩信》 艺术创新 艺术实践  中圖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187-02  
期刊
摘要:群像不仅仅只是艺术史上留下的图像化的群像,更是那些当下社会时局显露出来的众生相,它们也许是正在或将来被艺术家物化为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也许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羁绊着我们思绪,极有可能却尚未成为艺术的人类生活形态。  关键词:群体画像 情感印记 现当代绘画 集体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0)08-01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二胡这件乐器的起源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历史发展的追溯,梳理刘天华先生创立的现代二胡学派数代传人对二胡演奏与二胡教育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对专业二胡教育的未来提出四点展望。  关键词:传统源起 传承 发展 二胡专业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14-03   二胡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代表性乐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