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应汲取教训,加强宏观调控,并且重视经济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商品经济是一种为交换而产生的经济,通过物和物的交换,实现人们之间的劳动交换。它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归根结底,是社会劳动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有没有充分发展的产物。
社会的分工和产品所有权的归属是商品经济产生的直接条件。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及商品生产。”伴随着也就出现了商品经济。
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这里的“私人”并不代表单个的自然人,也代表具有家族性质的“私人”。他们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用来交换,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这就意味着,商品对所有者而言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和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的商品经济矛盾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本性与再生产
马克思指出:“商品经济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生产的历史前提。”在商品经济中,资本流通时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也就是发生了增值。因为“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资本的功能就是价值的增值。
资本主义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资本的经济属性,而资本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和占有者,此时,资本对利益的追逐已经内化为资本家对利益的追逐。资本家成为了人格化的资本,资本的增值性、贪婪性、与资本家对资本的占有无限性的本质融为一体。
资本家通过积累不断增加资本存量,追加生产资料,以满足资本家为追逐利益而不断进行的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内在的要求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之间的生产和各自内部的生产必须做到价值量上的相等,既满足供需平衡,又能预留一部分作为可追加的资本供以扩大生产。但由于资本的禁锢和束缚,资本主义经济难以达到这一平衡。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货币引发的潜在危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所表现出的资本的本性,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在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得扩大再生产无法协调进行。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形式,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一般媒介。并且货币在其中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时,随之带来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商品的买卖变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这便使得“钱”和“物”的平衡成为了一种偶然现象,也就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以上的种种铺垫也仅仅是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危机才能从“可能”变为“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作为财富的绝对拥有者、占有者,资本家成为了“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表现出的本性就是资本的本性,就是为了“发财而发财”。马克思曾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甘冒绞刑的危险。”
资本对利润的无止境的贪婪,推动者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生产社会化加强。同时,也促使资本更加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将劳动力价值限制在低水平上,使得工人的工资与扩大生产的规模不成正比,这样社会的生产发展到了超过既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商品囤压,资本无法正常周转,企业被迫限制生产力,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有限支付能力下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求,的绝对过剩,相对于劳动群众有限支付能力的相对过剩。《资本论》中有如下阐述:“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之相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与劳动收入的两极分化,引起群众购买力不足,带来有效需求不足,迫使企业工厂缩减规模甚至破产。经济危机彻底爆发了。
次贷危机的经济原理
美国2007年8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从美国本土迅速波及全球,并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体系面临崩溃,世界经济也受到重挫。当我们冷静地思考这场危机时发现,“次贷危机”本质上仍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引起的。
美国人一直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房价远远超过了美国民众的购买能力,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为了缓解房地产的过剩,各大银行、贷款机构、证券公司纷纷给出各种信用衍生工具,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贷款机构推出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简称“次贷”,向信用不高的人群提供贷款,通过“透支”来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由于不断有廉价的信用用户涌入,次级贷款的金额越积越多,为危机的爆发准备了物质基础。在贷款到期时,廉价信用的贷款人普遍出现违约现象,使抵押贷款机构资金流断裂,爆发了“次贷危机”。
从这次危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应。因此,只要这个基本矛盾不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就要永远在经济周期中沉浮起落。
我们该怎么办?
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充分而长足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仍属于市场经济,货币在其中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媒介,因而存在着再生产失调的可能性。面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导致的市场失控,中国应汲取教训,加强宏观调控,并且重视经济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商品经济是一种为交换而产生的经济,通过物和物的交换,实现人们之间的劳动交换。它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归根结底,是社会劳动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有没有充分发展的产物。
社会的分工和产品所有权的归属是商品经济产生的直接条件。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及商品生产。”伴随着也就出现了商品经济。
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这里的“私人”并不代表单个的自然人,也代表具有家族性质的“私人”。他们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用来交换,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这就意味着,商品对所有者而言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和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的商品经济矛盾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本性与再生产
马克思指出:“商品经济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生产的历史前提。”在商品经济中,资本流通时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也就是发生了增值。因为“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资本的功能就是价值的增值。
资本主义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资本的经济属性,而资本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和占有者,此时,资本对利益的追逐已经内化为资本家对利益的追逐。资本家成为了人格化的资本,资本的增值性、贪婪性、与资本家对资本的占有无限性的本质融为一体。
资本家通过积累不断增加资本存量,追加生产资料,以满足资本家为追逐利益而不断进行的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内在的要求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之间的生产和各自内部的生产必须做到价值量上的相等,既满足供需平衡,又能预留一部分作为可追加的资本供以扩大生产。但由于资本的禁锢和束缚,资本主义经济难以达到这一平衡。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货币引发的潜在危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所表现出的资本的本性,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在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得扩大再生产无法协调进行。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形式,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一般媒介。并且货币在其中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时,随之带来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商品的买卖变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这便使得“钱”和“物”的平衡成为了一种偶然现象,也就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以上的种种铺垫也仅仅是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危机才能从“可能”变为“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作为财富的绝对拥有者、占有者,资本家成为了“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表现出的本性就是资本的本性,就是为了“发财而发财”。马克思曾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甘冒绞刑的危险。”
资本对利润的无止境的贪婪,推动者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生产社会化加强。同时,也促使资本更加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将劳动力价值限制在低水平上,使得工人的工资与扩大生产的规模不成正比,这样社会的生产发展到了超过既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商品囤压,资本无法正常周转,企业被迫限制生产力,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有限支付能力下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求,的绝对过剩,相对于劳动群众有限支付能力的相对过剩。《资本论》中有如下阐述:“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之相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与劳动收入的两极分化,引起群众购买力不足,带来有效需求不足,迫使企业工厂缩减规模甚至破产。经济危机彻底爆发了。
次贷危机的经济原理
美国2007年8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从美国本土迅速波及全球,并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体系面临崩溃,世界经济也受到重挫。当我们冷静地思考这场危机时发现,“次贷危机”本质上仍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引起的。
美国人一直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房价远远超过了美国民众的购买能力,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为了缓解房地产的过剩,各大银行、贷款机构、证券公司纷纷给出各种信用衍生工具,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贷款机构推出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简称“次贷”,向信用不高的人群提供贷款,通过“透支”来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由于不断有廉价的信用用户涌入,次级贷款的金额越积越多,为危机的爆发准备了物质基础。在贷款到期时,廉价信用的贷款人普遍出现违约现象,使抵押贷款机构资金流断裂,爆发了“次贷危机”。
从这次危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应。因此,只要这个基本矛盾不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就要永远在经济周期中沉浮起落。
我们该怎么办?
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充分而长足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仍属于市场经济,货币在其中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媒介,因而存在着再生产失调的可能性。面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导致的市场失控,中国应汲取教训,加强宏观调控,并且重视经济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