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常见的“不适应症”及其调适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r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为适应社会需要,都必须尽快完成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懂得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要求,把握心理健康对从业人员的作用,认识影响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主动自我调适。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快乐、成功的职业人生。
  
  一、大学毕业生职业角色转变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角色是指人的社会角色,是与人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联系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大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也就是职业生涯的开始,面临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能否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关系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许多大学生成长的经历来看,工作1-3年内是打好事业基础的最佳时期。由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但是许多人在校时,与书本接触得比较多,实际动手机会少,因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弱。对社会现象理想化的多,具体化、现实化的少,因而工作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困惑。常常会感到自身与社会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觉得现实不如理想的那样美好,有的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进而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因此,大学生要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在职业岗位上取得成就,就要努力避免和克服以下问题:
  1.脱离现实、职业理想化。大学生在构想自己未来的职业时大都具有丰富的理想色彩,满腔热血,豪情壮志,准备在社会上大显身手,大干一番。而一旦觉得现实不如理想那样美好,如感到工作不如自己预想的那样称心,生活待遇不大理想,领导不器重自己,同事对自己冷漠,便往往失落感油然而生,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进而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及各种职业需求的足够了解,择业取向上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往往脱离现实,追求社会地位高、经济效益好的岗位,普遍留恋大城市,认为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机遇相对较多。殊不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全国各地的人才都聚集于此,人才相对饱和,而一些中小城市,人才相对匮乏,发展空间大,更利于施展个人才能。
  2.缺乏诚信意识、频繁跳槽。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觉得自己有一定的资本,认为社会上许多工作对他们来讲都不在话下。在择业过程中,不实事求是,过多抬高自己,缺乏诚信,甚至弄虚作假,有的同时向几家用人单位许诺,报着“先找个保底的,大不了违约”的心理与用人单位签约。其实,签约是供需双方信用度的表达和确认,违约既损害了毕业生自身的信誉也损害了学校的信誉。有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干不了几天就跳槽,跳槽时连个招呼都不打,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跳槽者的实际目的在于寻找真正的职业“兴奋点”。但频繁的跳槽,一方面不能认识此行业究竟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一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无法立即体验到职业“兴奋”,同时,用人单位也不可能很快发现你的才能和优势,导致供需双方损失,个人还可能与机遇失之交臂。
  3.急功近利、过多注重个人得失。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影响,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个人的发展,首先考虑的是物质待遇,与用人单位讲待遇、谈条件,过分强调实惠,有“钱”就图,不考虑自己的发展前景,急功近利,让用人单位反感,使得一些各方面条件不错的学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4.社会适应不良。毕业生在校时所处的是相对清静、单纯的校园,在社会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腐败现象等,有的不能正确地分析,往往带着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个社会,甚至出现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5.职业适应不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很快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有些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根本用不上或不够用,有的不知道工作应该怎样做,不能胜任工作,总是进入不了工作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知道工作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差异,因此,常常习惯用学生时代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待工作,从而导致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夸夸其谈,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
  6.人际适应不良。有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依然像在学校那样随意、单纯,面对陌生的新环境、面对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表现得茫然失措。而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年轻有资本,自恃清高,惟我独尊、难以同其他员工和睦相处,如看不起年纪大、学历低的员工。结果影响了同事间的交往,处在一个极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7.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有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自由散漫,缺乏工作热情,拖拖拉拉,懒懒散散,不注重工作细节,缺乏工作责任感。领导在与不在时两副面孔,领导在时积极表现自己,领导不在时为所欲为。工作马虎,对别人的工作品头论足,不尊重别人的工作成果。工作时间不注意影响,如在办公室高声喧哗,或长时间占用电话影响工作。在与客户或其他部门、协作单位打交道时,不考虑个人的形象代表集体的形象,个人的形象关系到整个集体的形象,举止不文雅,说话随便,不负责任,甚至张口粗话,不在乎自己的言行是否影响单位形象。
  
  二、顺利完成职业角色转变应注意的问题
  
  要完成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缩短职业适应期,毕业生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正视现实,适应社会需要。我们求职时,要以社会需要为先,找准个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有的放矢地去求职。要善于抢抓机遇,当机遇来临时,必须当机立断,决不能犹豫彷徨,左顾右盼,优柔寡断。许多岗位,不试怎知不适合自己,抓住每一个机会,勇敢地去试、去创,或许这个岗位,就是最适合你的。我们没必要用专业限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否则就业面会太窄。像营销、行政管理、文秘等类岗位,各专业的人都可以从事,比如惠普的一个金牌维修工程师,学的是体育专业;西门子有个做技术支持的,学的是会计。毕业生要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标准,根据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选准与自己职业能力倾向相同的职业,发挥自身优势,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服从社会需要。
  2.客观合理地确定择业目标。毕业生在择业时,要从社会现实出发,客观分析自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目标。目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时,容易产生失落感,甚至自暴自弃;目标定得过低,择业相对容易,但由于工作和自己的能力有差距,时间长了可能对工作产生抱怨,这种状况虽然可以通过变换单位加以解决,但经常换单位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定要根据实际确定合理的目标。
  3.改变认知。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当无法改变现实时,就应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平衡倾斜的心理,消除厌倦、烦恼的情绪,改变各种不良的心境,进而激发自己的职业热情,增强职业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学会改变认知的方法,即站在非我的角度,站在他人、社会的立场去认识,思考自己所面临的职业不称心问题,这样才有助于打破自我中心意识。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有助于全面认识、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促使自己不断地校正个人的职业理想,除去其中不现实的成分,激发从事本职工作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变“不称心”为“称心”。
  4.立足本职、升华职业动机。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固定的形式和内容,无论什么工作都有其无穷无尽的新颖之处,也都有其乏味的成分。因此,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应该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善于从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特殊亮点,从司空见惯中挖掘新意。要将工作就是为了谋生这种较低极的职业动机升华为较高级的职业动机,既为个人眼前,又为个人将来,同时也为社会和他人;既有远大的抱负,又有实际奋斗的目标。这样才会带来动机的满足、心理上的愉快,使自己对本职工作保持长久不衰的热情。
  5.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用人单位在吸纳人才时,希望所招的人是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精通、通识多能、特色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运用能力、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而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完全满足工作岗位需要。因此,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必须进行再学习,掌握本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应学会处理好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应多思考,多琢磨领导眼中理想的职员形象是什么样的,员工又喜欢什么样的同事。树立自己工作踏实、责任心强、积极上进、能与人和睦相处的良好的个人形象。因为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其职业命运往往掌握在领导手中,如工作安排、考核、报酬、进级等,因此,应正确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相处必然会涉及到诸如工资、奖金、晋升等切身利益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应顾全大局,懂得谦让、容忍,切不可为一点名利之事,把同事关系搞僵,给自己造成被动。
  (作者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信息不对称是指个体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拥有其他个体不具备的私有信息的状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影响。由于人力资源信息是私人
当前市场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市场由价格竞争演变为非价格竞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主体已由过去单纯的国内企业转变为当前包含国内、国际的众多企业,企业需要同时应对来自国内、国际的双重挑战。因此,谋求品牌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应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大课题。  盼盼集团多年来一直奉行“名牌战略”,不但在市场竞争中“先声夺人”,取得了骄人业绩,而且企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盼盼集团已由一
目前,国内外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为提高自身主导产品的竞争力,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球竞争格局中,抢占有利位置,普遍采用专业化管理方式,把非主营业务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管理,通过专业化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关乎天文,以察事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方面。  目前对人文精神教育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
新中国行业协会的成长起步于1980年初,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团体171150个,年增长率为11.6%,其中行业性社会团体53004个,全年新增6000多个,年增长率为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