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大学校园,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内化,必然要以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相适应,也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柔性原则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刚性原则,同时两者在大学生不同的发展时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健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刚柔原则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刚柔原则的内涵
1.1 刚柔原则
刚柔原则来自于当代大学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即刚性管理、柔性管理。 大学中的“柔性管理”是在学校管理制度相对完善的基础上,学生对学校制度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引导学生把学校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的一种管理形式。它是在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温和的、人性化的方式,通过一种潜在的说服力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把学校意志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这种管理理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表现出很大的人文关怀。其特征是: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1];而“刚性管理”是通过学校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 “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规章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定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强调纪律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管理”也可以称之为制度化管理。
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是对应的,两者是现代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刚性管理是主体,柔性管理则是灵魂。柔性管理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温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影响,使其学校、系科、甚至班级意志变为学生自觉的思想动力。依据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解决问题的理念和原则即为刚柔原则。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刚柔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刚柔原则是指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问题的性质不同,对象情况的不同,运用刚柔原则,使问题得到合理的、合情的解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部分,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重中之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原有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将管理学中的柔性管理思想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是形势所趋[2]。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人为本,实行柔性管理的同时,不能削弱了刚性管理的作用,只有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阶段化的、有侧重的运用刚柔管理的原则,才能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合理。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刚柔原则实施的依据
2.1 国家政策环境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3]。其中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实行柔性原则的本质体现,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柔性原则不光是体现在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上,更是体现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柔性原则以刚性原则的形式提出;同时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灌输、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2.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实施刚柔原则要符合教育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大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相适应,在当今新的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角色趋于向多元角色方向发展:不光是单纯的受教育者,更是教育的主体,不光是被动的受教育者,更是主动的教育参与者。其思想特点趋于复杂化、多层次化。具体表现为:时代感相对较强,责任意识相对薄弱;参与意识相对较强,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主体意识相对较强,集体观念相对较弱;浮躁心理相对较强,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且其个体的功利意识较强,看待问题比较现实,价值评价标准由一元向多元转变。这种情况下,单一的刚性管理即制度管理已经不能适用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期管理形式也需趋于多元化。
2.3 因学生个性差异采取不同方式
这是刚柔原则具体实施的重要方面,也是“因材施教”这一理念的本质体现,第一,体现在每个学生之间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要采用不同的原则,对于一些纪律观念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要以刚性原则教育为主,必要时采用强制措施;第二,依据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原则,对于外向型的学生,以刚性原则为主,内向型的学生以柔性原则为主;第三依据性别不同采取不同的原则,男生以刚性原则为主,女生则以柔性原则为主;第四,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的原则不同,原则性的问题,如重大的违纪、违规行为,必须以刚性的处理为主,柔性的教育为辅的方式,对于一些男女生之间的感情问题、心理问题则应以柔性的疏导为原则。总之,刚柔原则的实施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或柔或刚,或刚柔并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有理性,有情感。
2.4 大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刚柔原则的侧重点不同
以我们专科学校为例,学生中多数是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总体来说都不是很好,而且这些学生中学阶段的教育不够扎实,学习、生活习惯有待进一步改进,大一新生,加上刚踏进大学校园,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更多的是一种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需要大量的感情投入,这个时候一方面,采用柔性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体贴,使他们尽快找到归属感,避免学生因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采用刚性的制度,进行学校规章制度、校纪校规方面的教育,严格纪律,防微杜渐,铸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建立在跟学生的沟通、对其进行了解和观察的基础上。对于新生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以说服为主,不宜采取过激的措施,一棒打死。大学二年级学生以刚性管理为主,柔性管理为辅。经历了大学第一年的学习和生活,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对大学的基本了解,也养成了一些生活和学习习惯。当然这些习惯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为了改正某些学生的不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一阶段以刚性制度为主导,辅以柔性策略的方法。到了毕业的最后阶段,由于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已经定位,各方面了解全面,同时这一时期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即将走向社会,压力较大,这一阶段,采取原则回归,以柔性原则为主,给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2.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要求所決定
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依托于学样刚性体制下的政治性传输,在当今高校改革快速进行的背景下,国家刚性体制已发生松动,这就给高校释放了一定的自主性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履新——即机制、方式的调适与创新,在此,需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体系,国家体制与社会体系实现柔性对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国家体制下放到社会体系[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5],其中“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几个方面单靠刚性的灌输和说教显然是不够的,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耐心说服等等柔性的教育原则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政治教育、法纪教育”、校纪校规、奖学金制度、奖惩制度等,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政策、法规,必须主要依靠刚性的教育原则,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含糊,模棱两可,否则损坏的不光是学生的教育,更有可能损坏学校、社会、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颜金玲、陈罗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校园柔性管理[J].社会科学家,2009,(7)
[2] 张雪、张丽竞:柔性管理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8.
[4] 汪少波: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刚性刍议[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 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关健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刚柔原则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刚柔原则的内涵
1.1 刚柔原则
刚柔原则来自于当代大学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即刚性管理、柔性管理。 大学中的“柔性管理”是在学校管理制度相对完善的基础上,学生对学校制度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引导学生把学校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的一种管理形式。它是在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温和的、人性化的方式,通过一种潜在的说服力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把学校意志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这种管理理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表现出很大的人文关怀。其特征是: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1];而“刚性管理”是通过学校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 “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规章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定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强调纪律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管理”也可以称之为制度化管理。
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是对应的,两者是现代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刚性管理是主体,柔性管理则是灵魂。柔性管理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温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影响,使其学校、系科、甚至班级意志变为学生自觉的思想动力。依据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解决问题的理念和原则即为刚柔原则。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刚柔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刚柔原则是指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问题的性质不同,对象情况的不同,运用刚柔原则,使问题得到合理的、合情的解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部分,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重中之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原有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将管理学中的柔性管理思想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是形势所趋[2]。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人为本,实行柔性管理的同时,不能削弱了刚性管理的作用,只有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阶段化的、有侧重的运用刚柔管理的原则,才能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合理。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刚柔原则实施的依据
2.1 国家政策环境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3]。其中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实行柔性原则的本质体现,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柔性原则不光是体现在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上,更是体现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柔性原则以刚性原则的形式提出;同时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灌输、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2.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实施刚柔原则要符合教育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大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相适应,在当今新的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角色趋于向多元角色方向发展:不光是单纯的受教育者,更是教育的主体,不光是被动的受教育者,更是主动的教育参与者。其思想特点趋于复杂化、多层次化。具体表现为:时代感相对较强,责任意识相对薄弱;参与意识相对较强,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主体意识相对较强,集体观念相对较弱;浮躁心理相对较强,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且其个体的功利意识较强,看待问题比较现实,价值评价标准由一元向多元转变。这种情况下,单一的刚性管理即制度管理已经不能适用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期管理形式也需趋于多元化。
2.3 因学生个性差异采取不同方式
这是刚柔原则具体实施的重要方面,也是“因材施教”这一理念的本质体现,第一,体现在每个学生之间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要采用不同的原则,对于一些纪律观念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要以刚性原则教育为主,必要时采用强制措施;第二,依据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原则,对于外向型的学生,以刚性原则为主,内向型的学生以柔性原则为主;第三依据性别不同采取不同的原则,男生以刚性原则为主,女生则以柔性原则为主;第四,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的原则不同,原则性的问题,如重大的违纪、违规行为,必须以刚性的处理为主,柔性的教育为辅的方式,对于一些男女生之间的感情问题、心理问题则应以柔性的疏导为原则。总之,刚柔原则的实施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或柔或刚,或刚柔并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有理性,有情感。
2.4 大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刚柔原则的侧重点不同
以我们专科学校为例,学生中多数是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总体来说都不是很好,而且这些学生中学阶段的教育不够扎实,学习、生活习惯有待进一步改进,大一新生,加上刚踏进大学校园,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更多的是一种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需要大量的感情投入,这个时候一方面,采用柔性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体贴,使他们尽快找到归属感,避免学生因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采用刚性的制度,进行学校规章制度、校纪校规方面的教育,严格纪律,防微杜渐,铸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建立在跟学生的沟通、对其进行了解和观察的基础上。对于新生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以说服为主,不宜采取过激的措施,一棒打死。大学二年级学生以刚性管理为主,柔性管理为辅。经历了大学第一年的学习和生活,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对大学的基本了解,也养成了一些生活和学习习惯。当然这些习惯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为了改正某些学生的不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一阶段以刚性制度为主导,辅以柔性策略的方法。到了毕业的最后阶段,由于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已经定位,各方面了解全面,同时这一时期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即将走向社会,压力较大,这一阶段,采取原则回归,以柔性原则为主,给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2.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要求所決定
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依托于学样刚性体制下的政治性传输,在当今高校改革快速进行的背景下,国家刚性体制已发生松动,这就给高校释放了一定的自主性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履新——即机制、方式的调适与创新,在此,需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体系,国家体制与社会体系实现柔性对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国家体制下放到社会体系[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5],其中“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几个方面单靠刚性的灌输和说教显然是不够的,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耐心说服等等柔性的教育原则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政治教育、法纪教育”、校纪校规、奖学金制度、奖惩制度等,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政策、法规,必须主要依靠刚性的教育原则,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含糊,模棱两可,否则损坏的不光是学生的教育,更有可能损坏学校、社会、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颜金玲、陈罗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校园柔性管理[J].社会科学家,2009,(7)
[2] 张雪、张丽竞:柔性管理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8.
[4] 汪少波: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刚性刍议[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 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