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气象灾害从形成到发展、演变都在城市中具有很多典型特征,灾害影响和损失也比一般地区大。通过对城市发展带来的主要气象灾害的调查分析及危害,提出了如何利用气象信息防御减轻城市气象灾害,加强对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的公共气象服务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气象灾害;危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TU244.7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的主要气象灾害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9年颁布的《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针对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给出了明晰的指引。为了加强对城市气象灾害的服务,针对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使城市容易形成城市积水内涝、高温热浪、雷电灾害以及城市特有的“热岛效应 ”、“狭管效应”等气象灾害。
(一)城市内涝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雨岛效应”加剧,城市降水量增大。研究证实,城市及其下风方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易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而高层建筑对气流的强迫抬升作用加剧城市的局地暴雨。加之城市大面积硬化直接导致城市降雨时渗透性不好,阻碍了雨水向地下的渗透,增大了地面径流,也加重了出现城市内涝的机会。城市区域性内涝的加重,引起公路、街道因排水不及造成汽车熄火。交通堵塞,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大的暴雨对城市安全产生威胁,会导致洪水机会增大,加剧了城市的防洪压力。暴雨导致的洪水能冲毁道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中断城市的运输、供水供电等。
(二)雷电灾害
城市在长高,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的电子器件也在不断增多,电脑网络、程控交换机系统及家用电器一天天增多。随着各类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应用。致使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逐年上升。而这些电子产品抗干扰能力弱,特别经不起感应雷击。据气象专家介绍,造成雷电灾害的原因有多种,而城市新建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加是导致雷电活动不断加剧的原因。
雷电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其中的大量事故发生在城市。建筑物内的现代化通信、计算机等抗扰能力较弱的现代化设备越来越普及是雷电灾害频繁的客观原因。还有不少高层建筑物的防护设施不完善使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隐患;大量通信网络等设备未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进行防雷设计便投入使用,也容易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雷电灾害造成建筑物及大量电子设备被损毁。
(三)雾灾
雾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干岛效应”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城市的高楼又抑制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且以人工地物代替自然地表,引发风向、风速的变化或风的生、消。形成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加剧了雾灾。雾天能见度极差,易造成交通事故增多。还影响微波及卫星通讯,使其信号锐减,噪音增大。同时雾天空气污染加重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
对于城市大雾灾害防御的主要措施是:采取针对措施,发布大雾预警、预报。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在专业交通气象服务中增加高速公路的全程实况监测。为交通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实况服务。通信部门根据气象部门发布大雾预警、预报提供的建议和提示,提前对线路的重点设备、设施检查或检修,做好预防工作。
(四)“狭管效应”带来的灾害
“狭管效应”是城市建设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所谓“狭管效应”就是由于城市高层建筑间距小,大风迎面吹来后无法顺畅通过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内。狭管效应”在城市特殊环境下会“放大”气象灾害。如城市街道两侧整齐划一的高楼产生的“狭管效应”,会使局地六七级风速时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間风力可以达到十二级以上。“狭管效应”其威力大小,和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早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由于高层建筑布局不合理,空气流动产生城市建筑间的“狭管效应”,会加重城市某些地区的大风危害,吹毁设施、火灾增多、致人伤亡、汽车被砸等事件。
(五)“热岛效应”带来的灾害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下垫面大量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都市中大多是钢筋水泥等构物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水泥面上的温度57℃时,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达到63℃),且建筑物本身对风具有阻挡或减弱作用,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随着城市绿地的减少,水泥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使城市高温现象越来越突出。加上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各种机动车辆及大楼空调设备所排出的热气更加剧了高温热浪的危害。
二、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根据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将气象灾害管理纳入政府城市灾害管理体系之中。加强建设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服务系统,重点加强了城市灾害多发区的交通和市政道路干线、内涝易发区的气象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城市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系统,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能力。
(二)加强防雷减灾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雷意识;对易遭雷击的单位,严格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施工监督和工程验收,建立建筑工程防雷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区域性、高精度雷电预警、定位、监视系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雷电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有效手段。
(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消雹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城市降温节能、改善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及暴雨、雨雪冰冻等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与政府部门合作,以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作为重点,利用气象部门的资料信息资源,共同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公益性气象预报信息的传播工作。将城市气象灾害管理列入城市化发展规划之中,发挥城市气象灾害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审核和把关作用。健全政府部门之间防灾减灾工作协调响应机制;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的参谋作用。
(五)结合现有气象资料、卫星遥感资料,详细分析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下垫面状况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同时采用数字模拟等方法对城市“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机理和演变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重视天气预报,做好防御工作。
三、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城市生命线系统脆弱,城市环境、资源和灾害问题突出。面对快速持续的城市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严重问题,需要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高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服务系统建设。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义无反顾地履行着它的职能,诊断城市气象灾害病症,排查城市气象风险,力求让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更强、城市公众气象服务更精。
参考文献:
1李明;刘良明;;基于公众旱灾风险认知的灾害风险沟通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张旭阳;宁海文;杜继稳;延军平;;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夏季高温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作者简介:
史建新,(1959-),男,汉族,辽宁省营口市人,中专学历,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服务工作。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气象灾害;危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TU244.7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的主要气象灾害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9年颁布的《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针对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给出了明晰的指引。为了加强对城市气象灾害的服务,针对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使城市容易形成城市积水内涝、高温热浪、雷电灾害以及城市特有的“热岛效应 ”、“狭管效应”等气象灾害。
(一)城市内涝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雨岛效应”加剧,城市降水量增大。研究证实,城市及其下风方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易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而高层建筑对气流的强迫抬升作用加剧城市的局地暴雨。加之城市大面积硬化直接导致城市降雨时渗透性不好,阻碍了雨水向地下的渗透,增大了地面径流,也加重了出现城市内涝的机会。城市区域性内涝的加重,引起公路、街道因排水不及造成汽车熄火。交通堵塞,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大的暴雨对城市安全产生威胁,会导致洪水机会增大,加剧了城市的防洪压力。暴雨导致的洪水能冲毁道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中断城市的运输、供水供电等。
(二)雷电灾害
城市在长高,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的电子器件也在不断增多,电脑网络、程控交换机系统及家用电器一天天增多。随着各类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应用。致使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逐年上升。而这些电子产品抗干扰能力弱,特别经不起感应雷击。据气象专家介绍,造成雷电灾害的原因有多种,而城市新建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加是导致雷电活动不断加剧的原因。
雷电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其中的大量事故发生在城市。建筑物内的现代化通信、计算机等抗扰能力较弱的现代化设备越来越普及是雷电灾害频繁的客观原因。还有不少高层建筑物的防护设施不完善使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隐患;大量通信网络等设备未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进行防雷设计便投入使用,也容易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雷电灾害造成建筑物及大量电子设备被损毁。
(三)雾灾
雾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干岛效应”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城市的高楼又抑制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且以人工地物代替自然地表,引发风向、风速的变化或风的生、消。形成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加剧了雾灾。雾天能见度极差,易造成交通事故增多。还影响微波及卫星通讯,使其信号锐减,噪音增大。同时雾天空气污染加重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
对于城市大雾灾害防御的主要措施是:采取针对措施,发布大雾预警、预报。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在专业交通气象服务中增加高速公路的全程实况监测。为交通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实况服务。通信部门根据气象部门发布大雾预警、预报提供的建议和提示,提前对线路的重点设备、设施检查或检修,做好预防工作。
(四)“狭管效应”带来的灾害
“狭管效应”是城市建设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所谓“狭管效应”就是由于城市高层建筑间距小,大风迎面吹来后无法顺畅通过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内。狭管效应”在城市特殊环境下会“放大”气象灾害。如城市街道两侧整齐划一的高楼产生的“狭管效应”,会使局地六七级风速时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間风力可以达到十二级以上。“狭管效应”其威力大小,和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早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由于高层建筑布局不合理,空气流动产生城市建筑间的“狭管效应”,会加重城市某些地区的大风危害,吹毁设施、火灾增多、致人伤亡、汽车被砸等事件。
(五)“热岛效应”带来的灾害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下垫面大量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都市中大多是钢筋水泥等构物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水泥面上的温度57℃时,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达到63℃),且建筑物本身对风具有阻挡或减弱作用,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随着城市绿地的减少,水泥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使城市高温现象越来越突出。加上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各种机动车辆及大楼空调设备所排出的热气更加剧了高温热浪的危害。
二、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根据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将气象灾害管理纳入政府城市灾害管理体系之中。加强建设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服务系统,重点加强了城市灾害多发区的交通和市政道路干线、内涝易发区的气象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城市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系统,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能力。
(二)加强防雷减灾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雷意识;对易遭雷击的单位,严格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施工监督和工程验收,建立建筑工程防雷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区域性、高精度雷电预警、定位、监视系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雷电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有效手段。
(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消雹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城市降温节能、改善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及暴雨、雨雪冰冻等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与政府部门合作,以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作为重点,利用气象部门的资料信息资源,共同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公益性气象预报信息的传播工作。将城市气象灾害管理列入城市化发展规划之中,发挥城市气象灾害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审核和把关作用。健全政府部门之间防灾减灾工作协调响应机制;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的参谋作用。
(五)结合现有气象资料、卫星遥感资料,详细分析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下垫面状况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同时采用数字模拟等方法对城市“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机理和演变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重视天气预报,做好防御工作。
三、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城市生命线系统脆弱,城市环境、资源和灾害问题突出。面对快速持续的城市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严重问题,需要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高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服务系统建设。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义无反顾地履行着它的职能,诊断城市气象灾害病症,排查城市气象风险,力求让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更强、城市公众气象服务更精。
参考文献:
1李明;刘良明;;基于公众旱灾风险认知的灾害风险沟通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张旭阳;宁海文;杜继稳;延军平;;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夏季高温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作者简介:
史建新,(1959-),男,汉族,辽宁省营口市人,中专学历,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