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觉察幼儿的行为之我见

来源 :新校园·学习(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对教师觉察幼儿行文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教师观察幼儿行为的要求;接着,从耐心倾听、做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材施教、自主探索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教师该如何觉察幼儿的行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反思;关注;研究;幼儿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作为教师天天都在和孩子打交道,每天班上孩子的行为都在我们的眼里和掌控之中。但我们真正观察了解孩子的行为吗?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学会觉察孩子的行为了吗?
   一、觉察幼儿行为,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
   午休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陆陆续续都钻进了被窝。突然,琳琳喊起来,“老师,晨晨手里有蚯蚓”,老师掀开晨晨的被子,果然看见有一只蚯蚓在手里。顿时,老师大发雷霆,把晨晨抓出了寝室。这时,晨晨哭喊道:“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想怕小蚯蚓冻死。” 老师这才仔细地问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户外活动时,晨晨看见有一条小蚯蚓在水坑里,他想,天还有点冷,小蚯蚓在水坑里会不会冻死啊?于是他就把蚯蚓带回了寝室,他想让他在被窝里暖和一下。
   老师看到了孩子把蚯蚓带进被窝的行为,就对孩子大声喝斥。而没有先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正确地去引导和教育孩子,甚至会扼杀了孩子学习和探索的一次很好的机会。老师们常常在说不知道怎样生成教育活动,也不知道怎样开展生成活动。这位老师完全可以先问清楚事情的原因,然后就孩子的问题“蚯蚓怕冷吗”与其他幼儿共同探讨,如果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也许一个新的活动就诞生了。
   二、觉察幼儿行为,教师要做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
   自由活动时,教师待在一旁,静静地关注着每一个幼儿的活动。这时有几个小朋友引起了我的注意。家铭和霄霄手挽着手,面带微笑,缓缓地走着,昕怡和苗苗在后面跟着。前面是吕正和悦悦,手做捧物状,在向小伙伴发东西。我看得不是很明白,但我没有打断他们,悄悄地走近一些,继续关注着。这时,他们发现了我,突然停止了活动。我微笑着问:“你们在玩什么游戏啊,这么高兴?”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不说话。我继续问到:“我能参加吗?”话音刚落,悦悦跑到我面前来,把手放到我手上说:“吕老师,请吃糖。”我问她:“宝贝,这是什么糖啊?”悦悦高兴地对我说:“这是喜糖啊,他们结婚了,请大家吃喜糖。”顿时,他们身边围来了一群小朋友,大家对这个成人的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没有加以制止,相反,我请全班小朋友坐下,一起来讨论关于结婚的话题。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叫了起来。“结婚就是叔叔和阿姨请大家吃饭。”
  “结了婚就是一家人,我奶奶说的。”
  “结婚要穿婚纱,化新娘妆,好漂亮呀!”
  “结了婚就会生孩子。”
  ……
   就这样,小朋友自由地将这个熟悉而又神秘的话题讨论开来。讨论完后,我和孩子们分配好角色,一起玩起了“结婚典礼”的游戏。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去干预孩子,而是先坐在一旁当观众,去观察和研究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在知道孩子们进行的是成人活动后,老师非但没阻止,反而参与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探讨“结婚”这个成人活动的话题和玩“结婚”的游戏。甚至把人们对孩子避而不谈的性知识,也从一个比较合适的角度与幼儿一起来探讨和认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知道孩子们的需要和想法,并让孩子理解老师的要求及标准,并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获得体验和经验。为幼儿的发展起到了引导者,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三、觉察幼儿的行为,教师要关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我们班上有个男孩叫豆豆,脾气特急躁,动不动就发脾气。一次,他正在画画,旁边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的脸马上扭成一团,边骂人边把快要画完的画撕得粉碎;还有一次,我发现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用手掐自己。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心情不好。”我接着问:“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一般会做什么?”他说:“我就不理人,还有会骂人和摔东西。”我又问:“你这样自己掐自己,心情会好点吗?”他点点头。
   从那以后,每当豆豆要发脾气的时候,我都会及时地出现在他面前。了解他发脾气的原因,和他聊天,给他做心理疏导。每一次我都会变着花样地淡化他要发脾气的想法。渐渐地,我发觉豆豆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了。
   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地重视孩子的行为,就不会找出帮助他的方法和策略。长此以往,爱生气的豆豆也许会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出现,从而影响他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四、觉察幼儿行为,教师关注但不帮助,让孩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经验
   一天晨检,贝贝的妈妈对我说:“昨天贝贝回家说班上来了一些新椅子,她想坐,可是没有坐到。”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有的小朋友起床穿衣服快,等我穿好衣服,新椅子就没有了。”我就对她说:“如果真的想坐我就跟你老师说。”我并没有答应贝贝妈妈的要求,直接安排她坐新椅子。而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留意贝贝的一举一动。
   第二天午睡起床,贝贝都没穿,就去端了一把新椅子到自己的座位上。等她穿好外套回来,新椅子让别人拿走了。第三天午睡起床,我看见贝贝不慌不忙地穿好衣服,然后悄悄地走到娃娃家,端出一把新椅子,高高兴兴地走到自己的座位。我这才明白,原来,她在午睡前就藏好了椅子。这件事让我感触良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没有得到别人的一丝帮助,而是通过自己不断地失败,总结经验,尝试新的方法,最后获得成功——终于坐到了“新椅子”。虽然孩子的一举一动可能都让你觉得好笑,但我觉得孩子的每一种尝试都是一次跨越,她最后取得了胜利,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如果贝贝妈妈没有告诉我,可能我就不会发现贝贝之后的行为。如果我直接让贝贝坐“新椅子”,那么我就不会看见她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其实,孩子每天在幼儿园或家里都会有很多让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表现,但我们去深想过这些动作背后的意义的,又有多少呢?
   五、结束语
   我们常常说要关注孩子,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这些“平常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我们也常常高喊:“要走近新《纲要》,要尊重幼儿,与幼儿平等,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幼儿教师。”然而我们是否真的走近《纲要》了?是否真正地尊重幼儿了?是不是在走一个专业化成长的道路?我总结和反思了一下,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并不是要我们做幼儿教育理论家,也不是做幼儿教育理论研究学者,更不是要我们把幼儿教育上升到一个不可攀越的高度。而是要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爱孩子,关心孩子,把孩子的一切永远放在心目中最重地位,处处留心,事事用心的有心人。树立“我和孩子一样高”的理念,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孩子不是一个玩具,也不是一块木头,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时他们的行为能力,甚至会超乎我们成人的想象。我们要改正过去不顾孩子的感受,将自己的思想、行为、经验等,像输液一样输进孩子的脑子里,忽略了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权利,当“独奏者”的做法。把演奏主旋律的权力交给幼儿,学会为孩子“伴奏”,给孩子配出和谐、美妙的和弦,共同演绎出精彩、悦耳的音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工作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在一日生活中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主动反思,觉察孩子的行为,分析寻找原因,体味他们动作背后的意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地了解孩子,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让孩子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周婷.《学会关注和研究孩子的行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指出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全新的教育观念、多元的知识结构、综合的教育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等基本素质,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师 基本素质    一、高尚的师德    “道德”在古代是作为“道”和“德”两个词相互独立存在的。《论语述而》称“志于道,据以德”。从哲学上讲,“道”就是“有”,就是“无”,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