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信仰。相信一种科学与逻辑无法证实的东西,相信人类善的本能,能战胜弱肉强食的现实。这是理性之外,也是在我们的有形世界之上,宗教得以蔓延传播的原因吧。
合上《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小说,我就开始期待它的电影版。彼时我还不知道小说版权已被李安捷足先登,因为我心中不二的人选就是蒂姆·波顿,我相信看过《大鱼》的人都会认同我。李安固然好,他的优点是发挥极稳定,但缺点则是物极必反。他能拍《推手》能拍《断背山》,却很难驾驭流动性极强的《制造伍德斯托克》。拍少年Pi,他还缺少一点疯狂的想象力和不按理出牌的邪念。
改编成电影,少年名字Pi变成了派。这一改动极微小,在理解上不存在任何偏差,但在信息的传递上,它其实是一种提醒——在电影中稍显沉闷的前30分钟,导演耐心地讲述这个名字的由来,从世界上最洁净的泳池滑跌到最龌龊的公厕,为避免歧视,少年在名字上动了手脚变成“Pi”,也就是数学上的圆周率——提示已经很明确,但李安又安排少年默写了三个黑板的3.1415926……少年并非数学神童,导演只是在给你递进式的暗示——接下来要讲述的故事就像数学上的圆周率π。我们可以确知一个圆的周长,确知它的半径,但是圆周率Pi是一个无线不循环的无理数,从一个可以完全测度的圆里脱离开去,陷入完全不可能穷尽的无理数里去。你可以计算Pi到亿兆尾数,但是你永远也无法得到完整的值,因为它无限延伸,且不循环。罗伯特·麦基说,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李安正是用派来比喻真相。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故事的真相呢?
人与虎的对峙和驯养。这是第一重故事。我发现有许多观众是带着孩子一起看这部电影的。因为适合儿童看的电影太少了,何况又是3D大片。尽管这并非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儿童电影,少年派的小说和电影都充满了大量的暗示、隐喻和符号。但它的高级之处正在于:即使抛开这些玄虚,故事依然成立且丝毫不损精彩——少年在大海漂流,此外还有一只猛虎,仅凭这两点就足以吸引观众。许多类似撒尿圈地的细节拍得非常生动。少年派用《小王子》式的驯养方式去接近老虎并且试图驾驭它,但由于极端环境的威胁,两者的关系始有危机,饶是最后告别,老虎也不会很迪士尼似地回头,再哭得像个He llo Kitty——真正的万兽之王绝不会被人类豢养,更不会被小恩小惠打动而变节,他的尊严就是靠骄傲来体现——一种就算难过我也不打算哭给你看的骄傲。
如果故事的内涵停留在这个层次,我相信绝大多数成年观众一定不满足;开头的铺垫的和结尾的第二种版本也会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第一个故事的逻辑漏洞百出,缺乏起码的常识。什么叫常识?你可以虚构一个并不存在 的岛,但不能把只在非洲生存的狐搬到太平洋上。第二重故事则是对真相的追问。相对而言,许多成年人更认同第二个版本,它更符合事实和人性的真相。持这种想法的人纷纷把两个版本里的动物和人连连看,比如猩猩象征妈妈,斑马象征水手,厨师象征豺狗,老虎代表了少年派内心邪恶的本能,而那个神秘的岛屿则是妈妈的尸体,那些密密麻麻探头探脑的狐
是蛆虫的化身,至于莲花里的牙齿和酸液就更好解释了,这里不赘言。问题是第二个版本就是全部真相吗?如果我没记错,当少年派讲述第一个故事时,说猩猩是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而思维缜密的日本调查员一口否认了这一点,因为香蕉根本不会漂浮;当少年派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仍是知错不改,坚持说妈妈是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香蕉和狐
这两个非常典型的错误是导演放出的饵,它鞭策我们继续寻找真相,或者顺便找点别的。
比如信仰。这也是故事的第三重含义。许多内心善良的观众在故事的第二层已经不寒而栗,少年派用了一个彩虹版瑰丽的缎带去包裹一个尸骨累累般的礼物。这种手法其实并不新鲜,仔细想,《野天鹅》里公主跪在荨麻上,《灰公主》里两个姐姐砍掉的脚后跟,以及阿里巴巴用热油一勺勺浇死40个强盗。它们不都基于极为恐怖的现实么?但是好故事就得这样,喜羊羊和灰太郎面对着同一口锅,强烈的求生欲和食欲发生碰撞,才会有想象力上下其手的空间,成为一个绵延不断的传奇。少年派的故事亦是如此,观众到了最后,面临的困境和调查官员是完全一样的:必须选择相信一个。第二个显然更接近真相,但作家和调查员纷纷选择第一个故事——因为它能让人看到上帝。现实太过残酷也太过狰狞,那么想象力让人超拔其上,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慈悲么?在这个意义上考虑,天堂也好,极乐世界也罢,何以会让人深信不疑,也就找到了答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物理到顶不过是哲学,哲学到顶不过是宗教。我更愿意把这句话里宗教理解为信仰,因为信仰更宽泛。当然你也可以像少年派一样选择相信三个宗教,因为信什么,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信仰。相信一种科学与逻辑无法证实的东西,相信人类善的本能,能战胜弱肉强食的现实。信仰不是放生与增寿的等价交换,它也不能解决我们的具体问题——比如少年派父亲的腿疾;然而信仰却看管着我们的内心,这就是理性之外,也是在我们的有形世界之上,宗教得以蔓延传播的原因吧。
合上《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小说,我就开始期待它的电影版。彼时我还不知道小说版权已被李安捷足先登,因为我心中不二的人选就是蒂姆·波顿,我相信看过《大鱼》的人都会认同我。李安固然好,他的优点是发挥极稳定,但缺点则是物极必反。他能拍《推手》能拍《断背山》,却很难驾驭流动性极强的《制造伍德斯托克》。拍少年Pi,他还缺少一点疯狂的想象力和不按理出牌的邪念。
改编成电影,少年名字Pi变成了派。这一改动极微小,在理解上不存在任何偏差,但在信息的传递上,它其实是一种提醒——在电影中稍显沉闷的前30分钟,导演耐心地讲述这个名字的由来,从世界上最洁净的泳池滑跌到最龌龊的公厕,为避免歧视,少年在名字上动了手脚变成“Pi”,也就是数学上的圆周率——提示已经很明确,但李安又安排少年默写了三个黑板的3.1415926……少年并非数学神童,导演只是在给你递进式的暗示——接下来要讲述的故事就像数学上的圆周率π。我们可以确知一个圆的周长,确知它的半径,但是圆周率Pi是一个无线不循环的无理数,从一个可以完全测度的圆里脱离开去,陷入完全不可能穷尽的无理数里去。你可以计算Pi到亿兆尾数,但是你永远也无法得到完整的值,因为它无限延伸,且不循环。罗伯特·麦基说,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李安正是用派来比喻真相。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故事的真相呢?
人与虎的对峙和驯养。这是第一重故事。我发现有许多观众是带着孩子一起看这部电影的。因为适合儿童看的电影太少了,何况又是3D大片。尽管这并非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儿童电影,少年派的小说和电影都充满了大量的暗示、隐喻和符号。但它的高级之处正在于:即使抛开这些玄虚,故事依然成立且丝毫不损精彩——少年在大海漂流,此外还有一只猛虎,仅凭这两点就足以吸引观众。许多类似撒尿圈地的细节拍得非常生动。少年派用《小王子》式的驯养方式去接近老虎并且试图驾驭它,但由于极端环境的威胁,两者的关系始有危机,饶是最后告别,老虎也不会很迪士尼似地回头,再哭得像个He llo Kitty——真正的万兽之王绝不会被人类豢养,更不会被小恩小惠打动而变节,他的尊严就是靠骄傲来体现——一种就算难过我也不打算哭给你看的骄傲。
如果故事的内涵停留在这个层次,我相信绝大多数成年观众一定不满足;开头的铺垫的和结尾的第二种版本也会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第一个故事的逻辑漏洞百出,缺乏起码的常识。什么叫常识?你可以虚构一个并不存在 的岛,但不能把只在非洲生存的狐搬到太平洋上。第二重故事则是对真相的追问。相对而言,许多成年人更认同第二个版本,它更符合事实和人性的真相。持这种想法的人纷纷把两个版本里的动物和人连连看,比如猩猩象征妈妈,斑马象征水手,厨师象征豺狗,老虎代表了少年派内心邪恶的本能,而那个神秘的岛屿则是妈妈的尸体,那些密密麻麻探头探脑的狐
是蛆虫的化身,至于莲花里的牙齿和酸液就更好解释了,这里不赘言。问题是第二个版本就是全部真相吗?如果我没记错,当少年派讲述第一个故事时,说猩猩是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而思维缜密的日本调查员一口否认了这一点,因为香蕉根本不会漂浮;当少年派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仍是知错不改,坚持说妈妈是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香蕉和狐
这两个非常典型的错误是导演放出的饵,它鞭策我们继续寻找真相,或者顺便找点别的。
比如信仰。这也是故事的第三重含义。许多内心善良的观众在故事的第二层已经不寒而栗,少年派用了一个彩虹版瑰丽的缎带去包裹一个尸骨累累般的礼物。这种手法其实并不新鲜,仔细想,《野天鹅》里公主跪在荨麻上,《灰公主》里两个姐姐砍掉的脚后跟,以及阿里巴巴用热油一勺勺浇死40个强盗。它们不都基于极为恐怖的现实么?但是好故事就得这样,喜羊羊和灰太郎面对着同一口锅,强烈的求生欲和食欲发生碰撞,才会有想象力上下其手的空间,成为一个绵延不断的传奇。少年派的故事亦是如此,观众到了最后,面临的困境和调查官员是完全一样的:必须选择相信一个。第二个显然更接近真相,但作家和调查员纷纷选择第一个故事——因为它能让人看到上帝。现实太过残酷也太过狰狞,那么想象力让人超拔其上,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慈悲么?在这个意义上考虑,天堂也好,极乐世界也罢,何以会让人深信不疑,也就找到了答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物理到顶不过是哲学,哲学到顶不过是宗教。我更愿意把这句话里宗教理解为信仰,因为信仰更宽泛。当然你也可以像少年派一样选择相信三个宗教,因为信什么,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信仰。相信一种科学与逻辑无法证实的东西,相信人类善的本能,能战胜弱肉强食的现实。信仰不是放生与增寿的等价交换,它也不能解决我们的具体问题——比如少年派父亲的腿疾;然而信仰却看管着我们的内心,这就是理性之外,也是在我们的有形世界之上,宗教得以蔓延传播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