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教育局温泉教育指导中心,广东 广州 510900)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和创新阅读中享受快乐呢?本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从“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期待、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构建、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挑战”这三方面进行阐述,观点鲜明,操作性较强。
【关键词】探究与创新阅读;享受快乐;《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重视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感悟、应用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带着快乐之情进行探究阅读和创新阅读?下面谈谈我对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一些看法: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期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自身智能提高的发展观,它需要我们利用好“期待”的契机,营造良性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教师首先要拥有宽厚的期待心理。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争议”时,教师不能为了赶时间,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急于把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答案或所谓“标准”全“送”给学生,而应宽待学生的“卡壳”,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一位老师在教《童年的发现》中,当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世界上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由于知识面的限制,学生听完题目后,陷入了一片安静之中,句子的表面意思在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能够完整表达出来,但句子内在的意思和真正意义所在,学生却无法洞悉。她不急不躁,鼓励学生“不要急,用心去想一想,在你过去学过的课文中,或者在你读过的课外书中,有没有相关的人和事?”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有学生举起手来,“老师,我记得四年级时学过一篇文章叫《两个地球同时着地》,里边的主人公伽利略,他因为在天体运动上的发现受到审判并被投入监狱”。这位老师肯定了他的答案——“你很会联系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学生的思路一经打开,别的学生马上触类旁通,举出别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种无压力的阅读氛围中,能够对自己充满期待,用心去想、去感受、去阅读。
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期待心理,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读书实际上是伴随我们的生活与成长,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可以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境界。当然,我们应该提供一些适合学生的书籍,例如那些比较接近他们生活的年轻作家的作品,那些与教科书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者是那些平时接触比较多的报纸杂志。先让学生从那些比较容易接受的作品入手,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中真正能够收获我们所说的那些东西:可能有美丽的心情,可能有深沉的思考,也可能有无穷的回味,也可能是迷途中的点拨,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自然产生对阅读的“自我期待”,进一步提高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构建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每个人会读出不一样的效果,从浏览、品读到深层次的读,都会反映学生读中感悟的深浅。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尤其重要。
(一)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自我构建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如一位教师教完《新型玻璃》后,他突发奇想,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改编”小组,以“新型玻璃自述”为题,采用童话形式对这篇文章重新改編。学生不亦乐乎,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喋喋不休。时而为同伴的点子大发议论,时而为某个词语大加赞赏,活像一个个小作家,那股认真劲儿让人佩服。
(二)在学习需求中进行自我建构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有根本性的命题。在阅读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从而生成了很多个性化的表达——“贝多芬的琴声,让人陶醉,让人心旷神怡,让人置身在迷人的环境中。”“我感受到贝多芬弹琴时内心是汹涌澎湃的。”“我被月光曲的美好意境陶醉了。”可见,教师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怀疑,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挑战
作为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产生丰富的联想, 产生思维碰撞,激起浓厚的读书兴趣。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挑战,是在阅读中享受快乐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某课堂上,师生学习《桥》一文,在第二课时抓住了一个极佳的思维训练点——老汉揪出一个小伙子,也就是自己的儿子。揪出自己的儿子从亲情来说是对立的,但从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领导者角色来说又是统一的。这位教师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引导学生用矛盾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下:
师:可以肯定,当时还有别的党员也排在队伍的前面,可为什么老汉单单揪出自己的儿子?(挖掘出一个矛盾而带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1:因为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也是共产党员,按纪律应当排在后面。
师:谁还能挑战自己,说说自己更加独特的理解? 生2:共产党员应该冲锋在前。
师:你的理解很好。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3:我认为是老汉为了稳住这个混乱的局面,危急关头只有把自己的亲儿子揪出来,才能够让大家佩服。
师:对,共产党员发挥表率作用,才能以理服人。如果当时老汉揪的是别人,又会怎样?
生4:老汉丧失威信,大家不听他的,只顾往桥上挤。那么,木桥可能立即垮掉,大家都没有生还的机会了。
师:通过学习,老汉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是一个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人!
师:对于他的儿子,你又有何评价呢?(挖掘出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将焦点从课文的主要人物转移到次要人物身上,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赏析不同的人物。)
生1:木桥开始发抖时,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叫他先走,说明他很爱自己的父亲。
生2:因为他被父亲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
师:生死抉择的刹那间,小伙子把生的希望让给了父亲,他爱他的父亲,那他之前为什么会在队伍前面呢?
生1:我认为当时的小伙子虽然是一个党员,但是他求生属于人之常情。
师:说的有道理,还记得《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吗?毛主席在决定要不要把自己儿子遗体运回祖国的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决定的,伟人也有着常人的情怀,更何况是一名普通党员、群众。还有谁想说说?
生2:小伙子想活下来照顾自己的母亲。
生3:他在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急于跟着大家一起挤。
师:是呀,他还是一个小伙子,是成长中的党员,思想还不成熟。
生4: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这是一种本能的求生反应。
生5:从后面结尾处小伙子推了他的父亲一把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小伙子其实并不是怕死的,因为后面的情况更加危险了,小伙子想讓父亲先离开。
师: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精彩,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思想,才能读出感情。然而,在灾难面前,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这就是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心灵之桥!他那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在不断的探究性和创新性的阅读中,不断自我期待、自我构建、自我挑战,便能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用自己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去感受文本核心的价值,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天异.在探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吉林教育:综合,2009(9).
[2]林光辉.阅读教学中自主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2009(7).
[3]爱德华.语文阅读教学无法[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4(20).
[4]宴艳琴.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4).
(编辑:马梦杰)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和创新阅读中享受快乐呢?本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从“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期待、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构建、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挑战”这三方面进行阐述,观点鲜明,操作性较强。
【关键词】探究与创新阅读;享受快乐;《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重视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感悟、应用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带着快乐之情进行探究阅读和创新阅读?下面谈谈我对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一些看法: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期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自身智能提高的发展观,它需要我们利用好“期待”的契机,营造良性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教师首先要拥有宽厚的期待心理。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争议”时,教师不能为了赶时间,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急于把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答案或所谓“标准”全“送”给学生,而应宽待学生的“卡壳”,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一位老师在教《童年的发现》中,当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世界上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由于知识面的限制,学生听完题目后,陷入了一片安静之中,句子的表面意思在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能够完整表达出来,但句子内在的意思和真正意义所在,学生却无法洞悉。她不急不躁,鼓励学生“不要急,用心去想一想,在你过去学过的课文中,或者在你读过的课外书中,有没有相关的人和事?”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有学生举起手来,“老师,我记得四年级时学过一篇文章叫《两个地球同时着地》,里边的主人公伽利略,他因为在天体运动上的发现受到审判并被投入监狱”。这位老师肯定了他的答案——“你很会联系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学生的思路一经打开,别的学生马上触类旁通,举出别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种无压力的阅读氛围中,能够对自己充满期待,用心去想、去感受、去阅读。
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期待心理,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读书实际上是伴随我们的生活与成长,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可以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境界。当然,我们应该提供一些适合学生的书籍,例如那些比较接近他们生活的年轻作家的作品,那些与教科书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者是那些平时接触比较多的报纸杂志。先让学生从那些比较容易接受的作品入手,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中真正能够收获我们所说的那些东西:可能有美丽的心情,可能有深沉的思考,也可能有无穷的回味,也可能是迷途中的点拨,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自然产生对阅读的“自我期待”,进一步提高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构建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每个人会读出不一样的效果,从浏览、品读到深层次的读,都会反映学生读中感悟的深浅。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尤其重要。
(一)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自我构建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如一位教师教完《新型玻璃》后,他突发奇想,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改编”小组,以“新型玻璃自述”为题,采用童话形式对这篇文章重新改編。学生不亦乐乎,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喋喋不休。时而为同伴的点子大发议论,时而为某个词语大加赞赏,活像一个个小作家,那股认真劲儿让人佩服。
(二)在学习需求中进行自我建构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有根本性的命题。在阅读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从而生成了很多个性化的表达——“贝多芬的琴声,让人陶醉,让人心旷神怡,让人置身在迷人的环境中。”“我感受到贝多芬弹琴时内心是汹涌澎湃的。”“我被月光曲的美好意境陶醉了。”可见,教师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怀疑,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挑战
作为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产生丰富的联想, 产生思维碰撞,激起浓厚的读书兴趣。在阅读中学会自我挑战,是在阅读中享受快乐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某课堂上,师生学习《桥》一文,在第二课时抓住了一个极佳的思维训练点——老汉揪出一个小伙子,也就是自己的儿子。揪出自己的儿子从亲情来说是对立的,但从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领导者角色来说又是统一的。这位教师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引导学生用矛盾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下:
师:可以肯定,当时还有别的党员也排在队伍的前面,可为什么老汉单单揪出自己的儿子?(挖掘出一个矛盾而带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1:因为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也是共产党员,按纪律应当排在后面。
师:谁还能挑战自己,说说自己更加独特的理解? 生2:共产党员应该冲锋在前。
师:你的理解很好。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3:我认为是老汉为了稳住这个混乱的局面,危急关头只有把自己的亲儿子揪出来,才能够让大家佩服。
师:对,共产党员发挥表率作用,才能以理服人。如果当时老汉揪的是别人,又会怎样?
生4:老汉丧失威信,大家不听他的,只顾往桥上挤。那么,木桥可能立即垮掉,大家都没有生还的机会了。
师:通过学习,老汉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是一个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人!
师:对于他的儿子,你又有何评价呢?(挖掘出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将焦点从课文的主要人物转移到次要人物身上,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赏析不同的人物。)
生1:木桥开始发抖时,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叫他先走,说明他很爱自己的父亲。
生2:因为他被父亲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
师:生死抉择的刹那间,小伙子把生的希望让给了父亲,他爱他的父亲,那他之前为什么会在队伍前面呢?
生1:我认为当时的小伙子虽然是一个党员,但是他求生属于人之常情。
师:说的有道理,还记得《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吗?毛主席在决定要不要把自己儿子遗体运回祖国的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决定的,伟人也有着常人的情怀,更何况是一名普通党员、群众。还有谁想说说?
生2:小伙子想活下来照顾自己的母亲。
生3:他在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急于跟着大家一起挤。
师:是呀,他还是一个小伙子,是成长中的党员,思想还不成熟。
生4: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这是一种本能的求生反应。
生5:从后面结尾处小伙子推了他的父亲一把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小伙子其实并不是怕死的,因为后面的情况更加危险了,小伙子想讓父亲先离开。
师: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精彩,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思想,才能读出感情。然而,在灾难面前,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这就是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心灵之桥!他那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在不断的探究性和创新性的阅读中,不断自我期待、自我构建、自我挑战,便能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用自己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去感受文本核心的价值,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天异.在探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吉林教育:综合,2009(9).
[2]林光辉.阅读教学中自主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2009(7).
[3]爱德华.语文阅读教学无法[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4(20).
[4]宴艳琴.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4).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