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形成和演唱特点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形成的背景、所具备特征并以《南飞之雁语》和《大江东去》两首代表作品为例,阐述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共有的演唱特点和艺术特征,诸多艺术歌曲予以重视并加以分析,认识到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为中国之后的艺术歌曲发展所做出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关键词】五四时期;艺术歌曲;作品分析;演唱特点
“五四运动”是爆发于1919年的一次反封建文化的民主革命。在这一时期,大量知识分子各表其态,促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与诗人为艺术歌曲的诞生提供了题材与内容上的基础条件。我国艺术歌曲也因此诞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新音乐文化的新开端。本文总体上对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从曲式曲调、演唱等方面进行了探究,而后结合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几大特点,以《南飞之雁语》和《大江东去》为例,具体到歌曲本身,从实际作品总结出五四时期作品的特点尤其是演唱特点,这对当代声乐作品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宝。
一、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特点概述
(一)曲调与调试调性布局。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高度融合和吸收了西洋艺术歌曲的特点,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民族性。尤其在曲式结构、调式和调性方面最为突出。在曲式结构上,改变原有单一的传统民族曲式,高度借鉴西方多样的曲式结构,又加之本民族的曲式特点,形成了单乐段、二段式、二单部和带有尾声的二部曲式、三段体等。在调式上,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歌曲作品甚少采用对比的方法,基本采用单一的调式。
(二)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风格结合。五四时期艺术歌曲是将“歌”与“诗”相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这个时期的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恰恰是当时人们内心想要抒发的情感,作曲家与作词人通过这种共鸣力求两者之间的最大结合,表现出内心情感,最大程度使音乐与诗词相统一,意境和谐。
(三)钢琴伴奏演绎。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除了曲调,意境和东西方风格的结合能体现民族风格的特点以外,钢琴伴奏也在其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钢琴伴奏表达的意境通常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所以,作曲家都是根据歌词的意境来创作作钢琴伴奏的。
二、《南飞之雁语》和《大江东去》的音乐特点
(一)曲式结构分析。关于《南飞之雁语》的曲式结构为无再现单三部曲式,虽然三连音连续运用多遍,但歌曲分为三段,首段的旋律为平缓上升,以三连音、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进行创作。这首曲子的总体情绪为柔情,富有充沛的情感。加之三连音连续的使用所起到的铺垫作用,为高潮部分情绪至高点的表达做了很强的铺垫。关于《大江东去》曲式结构,曲作者将歌词的上阙分为了两个基本部分(1-8小节和15-22小节),中间以6个小节间奏(9-14小节)隔开,使歌曲上阙就有三部分的感觉。下阙的曲调主要是以柔顺抒情、舒展优美的曲调展开,充分展现了一代将才周瑜的风流潇洒和诸葛亮的从容不迫,和他们胜券在握的历史形象。
(二)旋律特点。《南飞之雁语》曲式结构多为三连音加八分音符的节奏型,旋律流畅动听,结构方正有规律乐句前半段以上升式音阶为形态,后半段自然过渡为下行音阶,流畅自然。
(三)歌词赋予韵味。从《南飞之雁语》这首歌的歌词写对当时国家南北对抗的时期,和歌曲《问》中写的“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同样是寄托了我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是一种爱国担忧的情感表达。《大江东去》根据苏轼的《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式上的主要特点是连系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情感。
三、《南飞之雁语》和《大江东去》演唱特点分析
(一)咬字吐字特点。用词规范影响自己和听众对歌曲的理解,诗歌在每个字词中传达重要信息,一旦模糊,会导致语句不光滑,整个歌唱链接不连贯,甚至让人困惑的感觉。《大江东去》的第一部分高音是平声的音放在“河”,和“东”两个字中,旋律音调明显低于两个字之间,在歌唱的过程中,心中默默地朗诵这首诗词,才能唱的韵味。又如《南飞之雁语》中的歌词以相同音调的三连音为主,而在高潮的过渡之前,如“怀”需要将平缓的演唱基调逐渐上升为歌曲的高音部分,且注意字音的长度和归韵的时机。
(二)对音量的控制。艺术歌曲中,情感起伏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部分,很多人唱的这句歌词的时候,都会根据原来的标点符号将歌词气息安排在“岸”、“雪”后面。这会容易歌手在前两小节部分到后两小节部分在音量控制很容易中断,使后面的“卷”这个词的味道没有凸显出来,如果两个“卷”在一起,音乐变化又规律、有逻辑又有味道。最后“卷起千堆雪”那句似乎是前面mp演唱的影子,若隐若现,这种处理方法更加独特。
(三)注意对节奏停顿的处理。在艺术歌曲中,歌曲作者布置了很多特殊的节奏,这些节奏不仅仅只是气口,他们富含了很多特殊的意思。像这种停顿和很多表情记号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说《大江东去》从弱到强表现的很明显,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状态的变化,不能太突然,让演唱者和听众能接受的恰好是这一八分音符的停顿,练习过程中也应该从弱起音,等气息和声带、腔体自然协调之后可慢慢渐强变化、最终要记住一点,强弱变化是靠横膈膜的力量控制。
(四)情感表达。五四时期的声乐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洋结合,并且多数表达的是对国家未来忧患盼望和平的愿望,所以在演唱时候情感的表达需要在演唱前仔细斟酌。
四、结束论
“五四”时期是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交锋期。研究和分析五四时期的演唱特色,不但可以加深对其作品和的理解,还可以准确的帮助声乐学习者把握这一时期作品的风格与特色,从而在演唱方面提高音乐表现力。也有利于本人今后声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曹媛.浅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J].名作欣赏.2011(27)
[2]张馨洁.20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分析[J].乐府新?声,2007(1).
【关键词】五四时期;艺术歌曲;作品分析;演唱特点
“五四运动”是爆发于1919年的一次反封建文化的民主革命。在这一时期,大量知识分子各表其态,促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与诗人为艺术歌曲的诞生提供了题材与内容上的基础条件。我国艺术歌曲也因此诞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新音乐文化的新开端。本文总体上对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从曲式曲调、演唱等方面进行了探究,而后结合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几大特点,以《南飞之雁语》和《大江东去》为例,具体到歌曲本身,从实际作品总结出五四时期作品的特点尤其是演唱特点,这对当代声乐作品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宝。
一、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特点概述
(一)曲调与调试调性布局。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高度融合和吸收了西洋艺术歌曲的特点,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民族性。尤其在曲式结构、调式和调性方面最为突出。在曲式结构上,改变原有单一的传统民族曲式,高度借鉴西方多样的曲式结构,又加之本民族的曲式特点,形成了单乐段、二段式、二单部和带有尾声的二部曲式、三段体等。在调式上,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歌曲作品甚少采用对比的方法,基本采用单一的调式。
(二)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风格结合。五四时期艺术歌曲是将“歌”与“诗”相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这个时期的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恰恰是当时人们内心想要抒发的情感,作曲家与作词人通过这种共鸣力求两者之间的最大结合,表现出内心情感,最大程度使音乐与诗词相统一,意境和谐。
(三)钢琴伴奏演绎。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除了曲调,意境和东西方风格的结合能体现民族风格的特点以外,钢琴伴奏也在其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钢琴伴奏表达的意境通常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所以,作曲家都是根据歌词的意境来创作作钢琴伴奏的。
二、《南飞之雁语》和《大江东去》的音乐特点
(一)曲式结构分析。关于《南飞之雁语》的曲式结构为无再现单三部曲式,虽然三连音连续运用多遍,但歌曲分为三段,首段的旋律为平缓上升,以三连音、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进行创作。这首曲子的总体情绪为柔情,富有充沛的情感。加之三连音连续的使用所起到的铺垫作用,为高潮部分情绪至高点的表达做了很强的铺垫。关于《大江东去》曲式结构,曲作者将歌词的上阙分为了两个基本部分(1-8小节和15-22小节),中间以6个小节间奏(9-14小节)隔开,使歌曲上阙就有三部分的感觉。下阙的曲调主要是以柔顺抒情、舒展优美的曲调展开,充分展现了一代将才周瑜的风流潇洒和诸葛亮的从容不迫,和他们胜券在握的历史形象。
(二)旋律特点。《南飞之雁语》曲式结构多为三连音加八分音符的节奏型,旋律流畅动听,结构方正有规律乐句前半段以上升式音阶为形态,后半段自然过渡为下行音阶,流畅自然。
(三)歌词赋予韵味。从《南飞之雁语》这首歌的歌词写对当时国家南北对抗的时期,和歌曲《问》中写的“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同样是寄托了我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是一种爱国担忧的情感表达。《大江东去》根据苏轼的《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式上的主要特点是连系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情感。
三、《南飞之雁语》和《大江东去》演唱特点分析
(一)咬字吐字特点。用词规范影响自己和听众对歌曲的理解,诗歌在每个字词中传达重要信息,一旦模糊,会导致语句不光滑,整个歌唱链接不连贯,甚至让人困惑的感觉。《大江东去》的第一部分高音是平声的音放在“河”,和“东”两个字中,旋律音调明显低于两个字之间,在歌唱的过程中,心中默默地朗诵这首诗词,才能唱的韵味。又如《南飞之雁语》中的歌词以相同音调的三连音为主,而在高潮的过渡之前,如“怀”需要将平缓的演唱基调逐渐上升为歌曲的高音部分,且注意字音的长度和归韵的时机。
(二)对音量的控制。艺术歌曲中,情感起伏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部分,很多人唱的这句歌词的时候,都会根据原来的标点符号将歌词气息安排在“岸”、“雪”后面。这会容易歌手在前两小节部分到后两小节部分在音量控制很容易中断,使后面的“卷”这个词的味道没有凸显出来,如果两个“卷”在一起,音乐变化又规律、有逻辑又有味道。最后“卷起千堆雪”那句似乎是前面mp演唱的影子,若隐若现,这种处理方法更加独特。
(三)注意对节奏停顿的处理。在艺术歌曲中,歌曲作者布置了很多特殊的节奏,这些节奏不仅仅只是气口,他们富含了很多特殊的意思。像这种停顿和很多表情记号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说《大江东去》从弱到强表现的很明显,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状态的变化,不能太突然,让演唱者和听众能接受的恰好是这一八分音符的停顿,练习过程中也应该从弱起音,等气息和声带、腔体自然协调之后可慢慢渐强变化、最终要记住一点,强弱变化是靠横膈膜的力量控制。
(四)情感表达。五四时期的声乐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洋结合,并且多数表达的是对国家未来忧患盼望和平的愿望,所以在演唱时候情感的表达需要在演唱前仔细斟酌。
四、结束论
“五四”时期是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交锋期。研究和分析五四时期的演唱特色,不但可以加深对其作品和的理解,还可以准确的帮助声乐学习者把握这一时期作品的风格与特色,从而在演唱方面提高音乐表现力。也有利于本人今后声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曹媛.浅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J].名作欣赏.2011(27)
[2]张馨洁.20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分析[J].乐府新?声,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