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岁月变迁,古老的丝绸之路如今再度引来全世界的关注。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此言论一开,中外哗然,为什么在此时提出这一构想?这条“经济带”包括哪些内涵?各国经贸往来集中在哪些领域?中国将面临哪些挑战?带着诸多疑问,《经济》记者采访了多位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和学者。
“经济带”需要满足许多条件
丝绸之路繁盛并沿用至今,但是,在中国—中亚地区之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带。在这条凹陷带里,虽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落差巨大。
中国开始呼吁建设新丝绸之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1994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共建现代丝绸之路,扩大亚欧经济文化交流”。那个时候伴随着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相继独立,中国与中亚的交往也开始了新的探索。20年间,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断改善,“新丝绸之路”从概念到实施,慢慢走上了轨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这条经济带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国,延伸至地中海中岸和东岸,连接东亚、中亚、欧洲与非洲。
如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正式提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并提出“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以及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举措。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亚问题专家夏义善向《经济》记者指出,因为经过20多年中国与欧亚各国关系的不断深入,古丝绸之路上的沿途国家逐渐接受了“新丝绸之路”,并化为实际的行动,特别是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以此带动丝路沿途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而且,夏义善强调,“经济带”需要满足许多条件——“丝路沿途各国关系要发展紧密,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要高,各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带’提出需求,以及地区安全环境需要稳定,这些因素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与地区各国关系的不断发展,才慢慢让‘丝绸之路经济带’得以付诸实施的先决条件。”
契合中亚各国发展诉求
中亚地区主要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5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居于“首富”的地位,它的富裕是与生俱来的,其石油探明储量列世界第13位,铀储量世界第二,铁矿石储量占世界的8%。哈萨克斯坦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其他4个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刘华芹研究上合组织十余年,她向《经济》记者指出,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这一构想,就是要立足中亚这个丝绸之路上的焦点,将各个国家的通道打开,便利经贸往来。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主任吴宏伟指出,中亚国家都十分看重自己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这一地理优势,希望借助丝绸之路复兴本国经济,纷纷把复兴丝绸之路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我国此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张契合了中亚国家的发展诉求,必将带来“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往来新的繁荣期。
近年来,中国与欧亚各国经贸关系愈发密切,亚欧已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市场多元化的重要地区。据商务部统计,中国目前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国在海外第三大投资目的国,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亚各国的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也在提高。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已达到459.4亿美元,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第一年即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仅为4.6亿美元,相差近百倍。2013年第一季度,中哈贸易额比去年同期增加23%,中土增加4.9%,中吉增加3.9%,中乌增加53.5%。我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额已超过200亿美元,对哈各类形式的金融信贷超过300亿美元。中俄贸易额也连创新高,2012年高达882亿美元。
2012年,中国政府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承诺,向中亚提供100亿美元,主要用于中亚地区铁路、公路、光缆、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资金的注入,将加快中亚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为未来各领域合作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
挑战与问题不可忽视
开发并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这一区域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重新崛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中亚问题专家孙壮志指出,陆路交通的一体化进一步改变陆地文明式微的现状,亚非欧国家展开更活跃多元的经济交往,合作领域从过去的人力、能源、矿产等,纵深拓宽到现在的技术、投资、金融、服务,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能源合作是我国与亚欧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双方通过能源贸易与开发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有关各国的共识,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间建设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以及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推进人员流动、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前提出,应加紧研究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以解决项目融资难题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对于解决贸易和增长中所需的资金问题,专家认为目前可以通过建立专门账户、扩大本币互换规模、加紧研究建立开发银行等方式实现。
在预见积极效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条“经济带”上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刘华芹指出,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广阔,含括3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无论在文化、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开展合作的理念上均有很大差异;其次,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最后,非传统安全因素也在威胁这个地区。 另外,不同大国之间对该区域的竞争问题也将长期存在。近年来,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伊朗、阿富汗、印度等都在谈“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俄罗斯曾多次将从中国经过中亚和俄罗斯直抵德国杜伊斯堡,并连通欧洲铁路网和港口的“中欧运输走廊”称为“新丝绸之路”,并表示俄罗斯将在“新丝绸之路”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美国也正式提出过“新丝绸之路”计划,前国务卿希拉里更对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行了巡回访问。此外,伊朗、阿富汗、印度也分别提出过各自的“丝绸之路”蓝图。对此,刘华芹认为,各个国家都拟定各自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准备开发这片“热土”,不仅因为这个地区还有很多资源有待开发,也因为这里重要的战略位置。
中国上合组织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上海大学上合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博导王海运则指出,我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向既已明确,当务之急是丰富其内涵、充实其内容,避免国际社会对这一构想产生误读、误解。刘华芹也提出,尽快制定一个整体而明确的发展战略很重要,包括经济带的具体内涵、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执行规划等,而对于经济带这个比较大范围的建设区域,还需要有产业、项目的发展来带动,才能辐射到周边经济的发展。
上合组织经验可适当借鉴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们积极献言献策。
王海运和刘华芹都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是弘扬“古丝绸之路”精神,首先是承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多样文明共存、谋求共同发展、坚持互利平等的内涵,其次才是商贸互通的和谐相处之路。“古丝绸之路”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在当今世界仍然充满活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何建设,刘华芹指出,可以借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她介绍,首先,上海合作组织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是本地区国家一直以来合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应继续发扬光大;其次,上合组织有成功的合作机制,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国家元首正式会谈,定期举行政府首脑会谈,轮流在成员国举行,各国已遵循该机制十多年;第三,上海合作组织尤其重视并尽一切必要努力保障地区安全,这一策略的执行为上合组织国家心无旁骛发展经济提供了基本保障;最后,上合组织包括的14个国家都在丝绸之路上,几乎占了一半数量,其成功的经验在这些国家推广更具意义。因此,上合组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各国从中获得了实际的好处,以上合组织为基础,延展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其他国家,对于改变该地区失衡的经济格局、发展各国经济意义重大。
除了着重于经贸往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更要关注经贸以外的问题。刘华芹强调,国家间的合作不能仅仅只看重贸易额,国家安全、能源安全等背后的因素都必须考虑到。王海运提出,以上合组织作为基本依托,必须大力强化上合组织建设,特别要处理好中俄在上合组织的战略协作、上合组织与欧亚联盟的关系、维护中亚成员国的政权安全和发展道路选择、调解成员国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如何打消俄罗斯的顾虑,让存在竞争关系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成一股道,是未来中国需要努力的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解决方案之一。”一位熟知俄罗斯中亚事务的学者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正式提出,各界为此深受鼓舞,推进建设的有利条件很多,同时也必然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只要我们拿出“负责任大国”的魄力,不仅扎根做好经济建设,更为了维护各族和谐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就一定能够建成,从而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经济带”需要满足许多条件
丝绸之路繁盛并沿用至今,但是,在中国—中亚地区之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带。在这条凹陷带里,虽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落差巨大。
中国开始呼吁建设新丝绸之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1994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共建现代丝绸之路,扩大亚欧经济文化交流”。那个时候伴随着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相继独立,中国与中亚的交往也开始了新的探索。20年间,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断改善,“新丝绸之路”从概念到实施,慢慢走上了轨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这条经济带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国,延伸至地中海中岸和东岸,连接东亚、中亚、欧洲与非洲。
如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正式提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并提出“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以及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举措。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亚问题专家夏义善向《经济》记者指出,因为经过20多年中国与欧亚各国关系的不断深入,古丝绸之路上的沿途国家逐渐接受了“新丝绸之路”,并化为实际的行动,特别是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以此带动丝路沿途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而且,夏义善强调,“经济带”需要满足许多条件——“丝路沿途各国关系要发展紧密,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要高,各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带’提出需求,以及地区安全环境需要稳定,这些因素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与地区各国关系的不断发展,才慢慢让‘丝绸之路经济带’得以付诸实施的先决条件。”
契合中亚各国发展诉求
中亚地区主要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5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居于“首富”的地位,它的富裕是与生俱来的,其石油探明储量列世界第13位,铀储量世界第二,铁矿石储量占世界的8%。哈萨克斯坦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其他4个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刘华芹研究上合组织十余年,她向《经济》记者指出,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这一构想,就是要立足中亚这个丝绸之路上的焦点,将各个国家的通道打开,便利经贸往来。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主任吴宏伟指出,中亚国家都十分看重自己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这一地理优势,希望借助丝绸之路复兴本国经济,纷纷把复兴丝绸之路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我国此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张契合了中亚国家的发展诉求,必将带来“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往来新的繁荣期。
近年来,中国与欧亚各国经贸关系愈发密切,亚欧已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市场多元化的重要地区。据商务部统计,中国目前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国在海外第三大投资目的国,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亚各国的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也在提高。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已达到459.4亿美元,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第一年即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仅为4.6亿美元,相差近百倍。2013年第一季度,中哈贸易额比去年同期增加23%,中土增加4.9%,中吉增加3.9%,中乌增加53.5%。我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额已超过200亿美元,对哈各类形式的金融信贷超过300亿美元。中俄贸易额也连创新高,2012年高达882亿美元。
2012年,中国政府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承诺,向中亚提供100亿美元,主要用于中亚地区铁路、公路、光缆、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资金的注入,将加快中亚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为未来各领域合作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
挑战与问题不可忽视
开发并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这一区域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重新崛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中亚问题专家孙壮志指出,陆路交通的一体化进一步改变陆地文明式微的现状,亚非欧国家展开更活跃多元的经济交往,合作领域从过去的人力、能源、矿产等,纵深拓宽到现在的技术、投资、金融、服务,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能源合作是我国与亚欧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双方通过能源贸易与开发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有关各国的共识,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间建设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以及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推进人员流动、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前提出,应加紧研究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以解决项目融资难题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对于解决贸易和增长中所需的资金问题,专家认为目前可以通过建立专门账户、扩大本币互换规模、加紧研究建立开发银行等方式实现。
在预见积极效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条“经济带”上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刘华芹指出,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广阔,含括3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无论在文化、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开展合作的理念上均有很大差异;其次,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最后,非传统安全因素也在威胁这个地区。 另外,不同大国之间对该区域的竞争问题也将长期存在。近年来,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伊朗、阿富汗、印度等都在谈“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俄罗斯曾多次将从中国经过中亚和俄罗斯直抵德国杜伊斯堡,并连通欧洲铁路网和港口的“中欧运输走廊”称为“新丝绸之路”,并表示俄罗斯将在“新丝绸之路”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美国也正式提出过“新丝绸之路”计划,前国务卿希拉里更对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行了巡回访问。此外,伊朗、阿富汗、印度也分别提出过各自的“丝绸之路”蓝图。对此,刘华芹认为,各个国家都拟定各自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准备开发这片“热土”,不仅因为这个地区还有很多资源有待开发,也因为这里重要的战略位置。
中国上合组织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上海大学上合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博导王海运则指出,我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向既已明确,当务之急是丰富其内涵、充实其内容,避免国际社会对这一构想产生误读、误解。刘华芹也提出,尽快制定一个整体而明确的发展战略很重要,包括经济带的具体内涵、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执行规划等,而对于经济带这个比较大范围的建设区域,还需要有产业、项目的发展来带动,才能辐射到周边经济的发展。
上合组织经验可适当借鉴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们积极献言献策。
王海运和刘华芹都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是弘扬“古丝绸之路”精神,首先是承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多样文明共存、谋求共同发展、坚持互利平等的内涵,其次才是商贸互通的和谐相处之路。“古丝绸之路”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在当今世界仍然充满活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何建设,刘华芹指出,可以借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她介绍,首先,上海合作组织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是本地区国家一直以来合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应继续发扬光大;其次,上合组织有成功的合作机制,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国家元首正式会谈,定期举行政府首脑会谈,轮流在成员国举行,各国已遵循该机制十多年;第三,上海合作组织尤其重视并尽一切必要努力保障地区安全,这一策略的执行为上合组织国家心无旁骛发展经济提供了基本保障;最后,上合组织包括的14个国家都在丝绸之路上,几乎占了一半数量,其成功的经验在这些国家推广更具意义。因此,上合组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各国从中获得了实际的好处,以上合组织为基础,延展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其他国家,对于改变该地区失衡的经济格局、发展各国经济意义重大。
除了着重于经贸往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更要关注经贸以外的问题。刘华芹强调,国家间的合作不能仅仅只看重贸易额,国家安全、能源安全等背后的因素都必须考虑到。王海运提出,以上合组织作为基本依托,必须大力强化上合组织建设,特别要处理好中俄在上合组织的战略协作、上合组织与欧亚联盟的关系、维护中亚成员国的政权安全和发展道路选择、调解成员国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如何打消俄罗斯的顾虑,让存在竞争关系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成一股道,是未来中国需要努力的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解决方案之一。”一位熟知俄罗斯中亚事务的学者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正式提出,各界为此深受鼓舞,推进建设的有利条件很多,同时也必然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只要我们拿出“负责任大国”的魄力,不仅扎根做好经济建设,更为了维护各族和谐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就一定能够建成,从而实现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