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ai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是指以“抢救第一”为基本方针的保护性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法就是在“抢救第一”的方针指导下开展抢救性保护。本文首先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威胁的二个方面作出基本论述,从而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性,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具体施措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前言:
  21世纪初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飞速。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发展到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完善建立,同时还形成了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在此期间我国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另外很多濒危遗产在“抢救第一”方针的保护下,渐渐脱离了濒危行列,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样板[1]。就江西而言,2015年9月《江西省非遗条列》颁布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非遗工作的指导和实施力度。目前笔者工作的高安市共有非遗项目60个,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8项,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名录13项,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同时全市(县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4名,项目项目传承人5名,市级项目传承人1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单独建制,全市非遗项目保护体系正在形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
  (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遗产文化构成了威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民间自发的精神文明为主要表现形式,它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时期活跃于民间的多种艺术文化形式,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性的文化宝库,传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具有特定的选择取向,即以传统农耕文明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乡村或部落为主要社会结构的上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镇的现代化文明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发展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对现代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的极大不适应,比如大量的传统歌谣和民间精粹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化为乌有,那些流传于乡间,通过代代人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正因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以及对农村的大力改建而消亡。在高安的珠湖村,留存的大量明清古宅,也随着新农村改造的进步被推毁湮灭,而随着这种民居古宅消失而去的还有那些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精粹。箩编、鸡公车等传统生活生产工具的手工技艺失去传承。
  (二)现代人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威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改变,这就阻断了很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运用互联网,發展互联网新艺术形式,大量的影音图像等数字艺术形式正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倾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淡忘,或者丧失了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能力,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表现出了在当代高速化,娱乐性的文化经济中的发展弱势,比如民间戏曲,曲艺,说唱等艺术形式正在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必须尽快加以抢救性保护,才能使它们摆脱濒危的境况[2]。2009年列入江西省非遗名录之一的高安道情,其传统的说唱形式独具魅力。然而在电视、电影传媒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已失去了大量的受众,逐渐退去舞台,其传承也后继乏人。
  二、非物质遗产文化抢救性保护的措施
  (一)树立科学理念,实施科学保护
  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性工作,首先要以确立正确的保护理念为前提。当前对非物质遗产的各种不重视与偏见认识,对保护非物质遗产造成了很大阻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者必须唤醒国人对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首先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大量发挖掘民间正在走向濒危或已经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记录,整理以及保存,为其建构起一个完备的名录体系,并辅助其走上出版传播的道路,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可以借用现代化的传播途径,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互联网传播渠道具有天然的信息传播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在对非物质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传播途径的整合之路,利用现代化技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源泉,以发展促进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3]。
  (二)促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型
  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要以转变管理发展模式为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也就是说,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以传承为立足点,只要有人去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得以生生不息。因此,对于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应该仅仅采取静态的保护措施,还要以发展的眼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型。首先政府要出台保护与激励政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现代产业模式相结合,以激发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强化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4]。
  三、结语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原始的生态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情况同时也影响到文化的生存环境。随着现代文化西学东渐格局的形成,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将会更大,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J].中国文化研究,2015(3):9-19.
  [2]张惠萍.档案学视角下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研究[J].云南档案,2012(9):34-36.
  [3]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思考——中国北方民间布老虎现状反思[J].民俗研究,2012(4):23-29.
  [4]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政府主导型抢救模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3):75-77,82.
其他文献
中等卫校要培养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目前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所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
目的:对腹腔镜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患者的妊娠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观察采用腹腔镜治疗后患者的
新形势要求高等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适应各行业、各个职业层次的发展为需要.为此,高等学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应持之以恒地树立并强化以下几个理念:管理理念、制度
药理学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教学内容涉及生理、生化、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微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与其他医学基础课不同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混凝土喷射机的特点,分析了混凝土喷射机产生扬尘和粘结及拆卸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管理的基本手段.当前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会计审计人员责权不对称等原因造成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比较薄弱.为了加强对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必须从加强资本控
研究了低温氢化-原子荧光法测定钢材中的砷时,介质、酸度等条件对测定的影响及常见元素的干扰情况,建立了用低温氢化-原子荧光法测定钢材中砷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用于
摘要:进入21世纪,便意味着我国已经完完全全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促进了生活的便捷以及工作的高效。因此,随着社会的改变,教育教学模式也应当发生改变,信息技术也同样应当被运用于教学方案当中去。本文就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现状作为出发,浅论了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就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做出阐述,以期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可供
基于国内学者有关“中国英语”的相关论述,从哲学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了界定并描述了中国英语的几个特点,即它的客观性、可变性和特殊性。从而指出中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澳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