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和历史中的哲学r——简论昆廷·斯金纳对史学理论的贡献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ooo208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史家昆廷·斯金纳闻名遐迩,是当代世界思想界的重量级人物,斯金纳的学术以两卷本的《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而闻名于世.他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欧洲著名思想家为对象,研究他们的论著如何形塑了近代国家的政治和社会.从早年起,斯金纳便在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同时,积极探讨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他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出版的数篇论文,就已经反映了这一思考路径及其演变.斯金纳对近代史学的实证主义传统,持有批判的立场.他通过借鉴约翰·奥斯汀等语言哲学家的著作,探究语言和观念所隐含的“言外之意”如何需要通过阅读同时代的著作,了解当时的语言习惯来获取对其真切的理解.斯金纳的探索有助推广学术界的“语言学转向”,但他又并非是一个后结构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他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历史中的哲学”—做出了别具一格的贡献,而其学术兴趣,则依旧受制于“西方中心论”的传统,与现代史学的基本走向没有形成积极的互动.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2019年对上海市S区城市青年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有效样本量为城市失业青年323人、就业青年243人。通过与就业青年的比较,本文分析了城市失业青年群体特征,借用延迟满足理论,建构了城市失业青年群体特征的回归解释模型,分析影响失业的因素。研究发现城市失业青年的延迟满足能力低于就业青年的延迟满足能力,间接延迟满足的差异大于直接延迟满足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青年失业的个体因素。
运动式治理与常规治理是理解中国治理逻辑的一组重要分析框架。运动式治理短时期内治理成效显著,却不可持续;压力型体制下的科层制是常规治理的载体,但面临着科层僵化、权力碎片化等诸多难题。源起于运动式治理的河长制通过“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机制建立起自身的科层系统,实现了运动式治理的常规化,但其治理效果不佳,权力碎片化、人治隐忧与形式主义、治理模式不稳定等问题仍然突出存在。运动式治理常规化面临的困境主要源于国家治理“有效性”与“政治官僚”的双重压力。欲实现较为稳定的社会治理,需要合理整合权力,激活社会力量,并在法
【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刊刊发了此专题,包括唐亚林、郝文强的《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张翔、包涵川的《新型举国体制中的“市场
近年来,不断增长的恐婚族是我国婚姻传统、法律制度等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收集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448名用户对婚姻的内心独白案例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恐婚会给人带来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重在理解和阐释人的精神活动。本文基于精神分析视角发现社会因素带给婚姻的不安全感、个人能力不足、个人不良成长经历、个人认知、崇尚自由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性格是我国青年恐婚的五大主要原因。针对恐婚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后果,建议恐婚者挖掘不良防御机制,让理性主导意识。社会也应通过精神分析等心理学视角
[摘要] 社会工作者从自我防御到自我察觉再到自我批判,这种自我被打散再被整合的过程,从解构到重构,既是探索社会工作者“自我”解放之路,也是对社会工作实践知识进行反思、沉淀的过程。在中国社会情境中,社会工作者“自我”建构及发展,尽管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但在专业实践社群形成中,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作一样,都面临对人的认识的问题,都需要认可、共享及发展专业基本价值观。因此,本文借鉴认知论对知
[摘要] 随着社会企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社会企业认证制度成为识别组织身份、获取合法性的重要方式。但现有研究多从“义”与“利”的层面探求社会企业认证,存在实践性误区。基于此,在研究国际社会企业认证的典型模式之后,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企业认证制度始于民间推动,现已进入政社协同推动的阶段。未来我国社会企业认证制度需要坚持整合性认证范式,突破“义”“利”困境,迈向“义”“利”“信”“新”一体化,联合不同行动主
[摘要] 在中国发展转向内外循环并重的时期,地方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引擎,它的自主性问题再次变得重要起来。在制度化程度有限的地方政府运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不可能消失。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地方政府自主性的相关研究,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间纵向关系、政府与干部的关系、城市与地方的关系四个维度探讨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地方政府自主性 国家与社会
冯契哲学道路的精神境界,是心灵自由思考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统一,这突出地反映在他对毛泽东哲学著作能入而又能出;对毛泽东著作"心悦诚服"而确立的真实信仰是"能入",而《智慧说三篇》以知识和智慧关系为主题,则反映了对毛泽东哲学的"能出".冯契哲学道路的历史维度,是对毛泽东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总结的"接着讲",表现在对于时代课题的回答、分析近代哲学的成果与不足、近代哲学革命作为世界哲学的开端等方面.冯契哲学道路的理论基石,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表现在三个方面: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
索萨讨论了两个关于知识本性和知识价值的柏拉图问题,但知识不仅还涉及索萨所没有讨论的第三个柏拉图问题,而且离开了这第三个柏拉图问题,索萨所讨论的前两个柏拉图问题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第三个柏拉图问题即知识的影响问题:一个人的知识是否具有内在驱动作用.由索萨所讲的认知能力所产生的完好适切的道德信念并不具有道德上的动力.为了解决第三个柏拉图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王阳明的良知说,考察良知的三个特性.在阳明看来,道德知识是一种引发人行动的动力之知.依此,索萨意义上的知者并不具有完好之知,因为他的知识并没有引发他做出相
赔偿问题是美苏对德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美苏在战后德国赔偿问题上经历了从协商、合作走向分裂、对抗的历史过程.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苏求同存异在对德索赔问题上达成共识,确定了赔偿原则.尽管苏联在东部地区采取单边行动,且战后美苏矛盾加剧,但双方还是在实现大国合作的愿望中于1946年3月制定了统一的赔偿计划.然而,由于双方在赔偿的基本方针和目标上产生的分歧加剧,统一赔偿计划从未得到落实.1947年4月莫斯科外长会议后美苏在赔偿问题上分道扬镳,是年底的伦敦外长会议终于为盟国共同索赔画上了句号.苏联对德占领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