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52
我院自2007年1月~2008年7月因患者跌倒引起护理纠纷3例,为更有效避免这种风险,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跌倒的原因分析
体位突然改变:由于老年人关节僵硬,不能正常坐立,起床及久坐后站立时,常因体位突然改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
排尿性晕厥:老年男性是排尿性晕厥的易发人群,这是因为老年男性夜间尿量增多,排尿次数增加;其次是他们多患有前列腺增生症,使得排尿不畅,每次排尿所需的时间延长。一般多出现在夜间睡醒后站立排尿时,往往在排尿即将结束时突然出现意识障碍,跌倒在地。
环境因素:引起跌倒的环境因素分周围环境较差和老年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较差两类因素。尽管医院方面均设法减少环境中容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但跌倒意外中仍有50%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对年轻健康者来说是安全的环境而对年老体弱者来说就不那么安全。
疾病因素: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眩晕、偏瘫、癫痫、老年痴呆等;影响运动与平衡的骨科疾病,如严重的关节炎、颈椎病、肌力减退、石膏管型、腋拐、假肢等,均易导致患者跌倒。
药物因素: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会影响平衡功能,容易导致跌倒。如:抗精神病药冬眠灵常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容易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跌倒。
生理因素: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步态不稳将导致跌倒。老年人步态的基本特點是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脚跟着地、踝跖屈和屈膝等动作缓慢,伸髋不充分,摆动腿抬高的程度降低,行走时拖拉,故容易发生跌倒。据报道,美国老年人的跌倒率是日本老年居民的4倍,原因是美国人习惯采取久坐的生活方式,易引起肌肉的萎缩老化和功能减弱,日本人习惯采用跪在地板上的生活方式和蹲厕,可保护股四头肌的力量故很少跌倒。
衣着因素:穿着过于宽松而且又长的衣裤,鞋不跟脚,鞋底不防滑等都容易导致跌倒。
心理及其他因素:绝大多数跌倒者是由于当时太匆忙,或情绪不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轮椅或床制动不好或未及时制动,床档固定差。不合适的助行器是造成老年人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床旁无呼叫器,病房坐椅无靠背、无扶手等。
跌倒的防范措施
加强入院宣教,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入院宣教时,尤其对于初次入院的老年患者,应重点给予环境的介绍,包括卫生间、水房的位置、床挡的使用等,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病室的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地面保持平整、干燥;护理员拖地应设警示牌;在地面未干时尽量避免下床活动,必要时搀扶,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起时借力。
评估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剂、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者,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 护士应加强巡视,主动给予帮助,如上下床、如厕、坐立予以搀扶,信号铃及常用物品放在随手可及处,排尿频繁者及服用利尿药、泻药的患者应安排离卫生间近的床位,夜间在床边放置便器,并按医嘱嘱其留陪护,将危险因素告知家属及患者,并做好护理记录。
用药护理: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等药物时做好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患者体位改变时尤其要注意防止跌倒。对于遵医嘱使用有跌倒危险的药物意识模糊的患者,需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护栏,调低床的高度。
加强个人防护:患者的衣裤大小合适,裤腿脚要利索,鞋子防滑合脚;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并及时制动,用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提供稳定性好带扶手的坐椅。行走时采用稳定性好、腕横纹上约2cm高度的手杖,偏瘫患者功能锻炼时采用四边形保护器具,穿防滑鞋。
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老年人普遍存有不愿麻烦他人的心理,护士应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加强沟通,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帮助。对于久病卧床及服用降压药物患者上下床、久蹲后起身速度宜缓慢,以防止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发生。对于排尿性晕厥老年患者,嘱其睡前少饮水;由卧位到起床、入厕的过程应该缓慢进行,通常应有“三个半分钟”的过程,即醒后在床上躺半分钟,接着在床上坐起半分钟,再下肢着地在床边坐半分钟。 经过这样“三个半分钟”后再入厕排尿,使人体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可避免因排尿时血压降低而引起晕厥,最好在夜间排尿时采用坐位,以防摔倒。对于有神经系统和骨科疾病的老年患者,指导其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肌力训练、关节灵活性训练,并注意补钙、多晒太阳,防止肌肉萎缩无力和骨质疏松。
我院自2007年1月~2008年7月因患者跌倒引起护理纠纷3例,为更有效避免这种风险,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跌倒的原因分析
体位突然改变:由于老年人关节僵硬,不能正常坐立,起床及久坐后站立时,常因体位突然改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
排尿性晕厥:老年男性是排尿性晕厥的易发人群,这是因为老年男性夜间尿量增多,排尿次数增加;其次是他们多患有前列腺增生症,使得排尿不畅,每次排尿所需的时间延长。一般多出现在夜间睡醒后站立排尿时,往往在排尿即将结束时突然出现意识障碍,跌倒在地。
环境因素:引起跌倒的环境因素分周围环境较差和老年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较差两类因素。尽管医院方面均设法减少环境中容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但跌倒意外中仍有50%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对年轻健康者来说是安全的环境而对年老体弱者来说就不那么安全。
疾病因素: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眩晕、偏瘫、癫痫、老年痴呆等;影响运动与平衡的骨科疾病,如严重的关节炎、颈椎病、肌力减退、石膏管型、腋拐、假肢等,均易导致患者跌倒。
药物因素: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会影响平衡功能,容易导致跌倒。如:抗精神病药冬眠灵常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容易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跌倒。
生理因素: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步态不稳将导致跌倒。老年人步态的基本特點是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脚跟着地、踝跖屈和屈膝等动作缓慢,伸髋不充分,摆动腿抬高的程度降低,行走时拖拉,故容易发生跌倒。据报道,美国老年人的跌倒率是日本老年居民的4倍,原因是美国人习惯采取久坐的生活方式,易引起肌肉的萎缩老化和功能减弱,日本人习惯采用跪在地板上的生活方式和蹲厕,可保护股四头肌的力量故很少跌倒。
衣着因素:穿着过于宽松而且又长的衣裤,鞋不跟脚,鞋底不防滑等都容易导致跌倒。
心理及其他因素:绝大多数跌倒者是由于当时太匆忙,或情绪不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轮椅或床制动不好或未及时制动,床档固定差。不合适的助行器是造成老年人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床旁无呼叫器,病房坐椅无靠背、无扶手等。
跌倒的防范措施
加强入院宣教,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入院宣教时,尤其对于初次入院的老年患者,应重点给予环境的介绍,包括卫生间、水房的位置、床挡的使用等,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病室的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地面保持平整、干燥;护理员拖地应设警示牌;在地面未干时尽量避免下床活动,必要时搀扶,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起时借力。
评估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剂、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者,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 护士应加强巡视,主动给予帮助,如上下床、如厕、坐立予以搀扶,信号铃及常用物品放在随手可及处,排尿频繁者及服用利尿药、泻药的患者应安排离卫生间近的床位,夜间在床边放置便器,并按医嘱嘱其留陪护,将危险因素告知家属及患者,并做好护理记录。
用药护理: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等药物时做好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患者体位改变时尤其要注意防止跌倒。对于遵医嘱使用有跌倒危险的药物意识模糊的患者,需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护栏,调低床的高度。
加强个人防护:患者的衣裤大小合适,裤腿脚要利索,鞋子防滑合脚;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并及时制动,用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提供稳定性好带扶手的坐椅。行走时采用稳定性好、腕横纹上约2cm高度的手杖,偏瘫患者功能锻炼时采用四边形保护器具,穿防滑鞋。
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老年人普遍存有不愿麻烦他人的心理,护士应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加强沟通,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帮助。对于久病卧床及服用降压药物患者上下床、久蹲后起身速度宜缓慢,以防止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发生。对于排尿性晕厥老年患者,嘱其睡前少饮水;由卧位到起床、入厕的过程应该缓慢进行,通常应有“三个半分钟”的过程,即醒后在床上躺半分钟,接着在床上坐起半分钟,再下肢着地在床边坐半分钟。 经过这样“三个半分钟”后再入厕排尿,使人体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可避免因排尿时血压降低而引起晕厥,最好在夜间排尿时采用坐位,以防摔倒。对于有神经系统和骨科疾病的老年患者,指导其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肌力训练、关节灵活性训练,并注意补钙、多晒太阳,防止肌肉萎缩无力和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