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28-01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改变学习方式、知识自主建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运用到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效果是显著的。首先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学生学会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小组内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强了表达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时对学生仪表、表达的高要求,加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许多问题,现将此和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起提出来,以期得到专家和同仁的指点。
问题一:学生只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收集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学科有兴趣,并且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他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应该说,他们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组内那些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顶多是查寻一些资料,至于其它的比如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就不太积极,可以说成了学习内容研究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平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根据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与他人交流,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再加上他们表述时不讲策略,没有老师讲得生动,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小组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组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该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问题四:部分学生剪贴、抄袭资料,无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
或者因为不感兴趣,或者因为偷懒等众多的原因,很多同学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是从书上、网上、报纸上、杂志上把别人的东西剪下来,拼成一篇文章,然后到课堂上一读了之。文章到底讲的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怎样等,他们都不清楚,由于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压根儿就未认真思考过、探求过,所以就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因此,当其他同学问一些他们研究范围内的问题时就一问三不知。这种风气如果不加以制止,那将破坏学风,也会影响到为人的品格。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他们深入思考。从笔者实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来看,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比平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他们认为,在他们这一层次,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时有时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策略二: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指导工作,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他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策略三: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他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策略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教师教育学生首要的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一个人就算是学富五车,但如品德低下也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加强学生为人诚实的品质、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除了要在平时随机教育学生,在成绩评价表中也应将此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改变学习方式、知识自主建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运用到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效果是显著的。首先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学生学会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小组内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强了表达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时对学生仪表、表达的高要求,加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许多问题,现将此和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起提出来,以期得到专家和同仁的指点。
问题一:学生只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收集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学科有兴趣,并且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他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应该说,他们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组内那些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顶多是查寻一些资料,至于其它的比如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就不太积极,可以说成了学习内容研究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平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根据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与他人交流,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再加上他们表述时不讲策略,没有老师讲得生动,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小组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组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该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问题四:部分学生剪贴、抄袭资料,无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
或者因为不感兴趣,或者因为偷懒等众多的原因,很多同学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是从书上、网上、报纸上、杂志上把别人的东西剪下来,拼成一篇文章,然后到课堂上一读了之。文章到底讲的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怎样等,他们都不清楚,由于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压根儿就未认真思考过、探求过,所以就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因此,当其他同学问一些他们研究范围内的问题时就一问三不知。这种风气如果不加以制止,那将破坏学风,也会影响到为人的品格。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他们深入思考。从笔者实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来看,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比平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他们认为,在他们这一层次,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时有时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策略二: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指导工作,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他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策略三: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他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策略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教师教育学生首要的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一个人就算是学富五车,但如品德低下也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加强学生为人诚实的品质、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除了要在平时随机教育学生,在成绩评价表中也应将此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