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研教材、精修教法、精钻学法,它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头脑风暴”,让教师在相互探讨交流碰撞中产生教学灵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在一次中小学联谊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两节同课题的课《生命,生命》。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先是让学生默读,在此基础上分别概括前三段的段意,然后结合最后一段总结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整堂课流畅自然,教师的讲解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堂课,教师规定时间让学生默读并概括段意,然后与第三段对比,结合末段讨论为什么前三段要按这样的顺序排列,通过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用打破常规跳跃着读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很显然,第二堂课比较符合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两位教师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呈现了两堂不同形式、不同設计、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异”比较凸显,“同”略显牵强。因此,同课异构前的教研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确定同一课程、同一课题,更要依此去对标相应的课程标准,明确所传授的内容。没有这个前提,“同课”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异构”就难以发挥真正的价值。
异课也可同构。不同的课文、不同的体裁,如果能巧妙地找到相似点和联系点,也可以运用相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想。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有几篇文章,《变色龙》《范进中举》《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分列于不同单元,有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区别。稍加留意,可以采取相同的教学策略和切入点——寻找“物”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将军的白发、苏轼的鬓、辛弃疾的白发……这些细节性的“物”看似微小,实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升华文章的主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设置相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去判别和分析这些小而慎微的物。有了初次尝试,再遇到有同样特性的文章,授课就会变得容易,教学效果也会愈加显现。
在一次中小学联谊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两节同课题的课《生命,生命》。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先是让学生默读,在此基础上分别概括前三段的段意,然后结合最后一段总结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整堂课流畅自然,教师的讲解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堂课,教师规定时间让学生默读并概括段意,然后与第三段对比,结合末段讨论为什么前三段要按这样的顺序排列,通过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用打破常规跳跃着读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很显然,第二堂课比较符合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两位教师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呈现了两堂不同形式、不同設计、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异”比较凸显,“同”略显牵强。因此,同课异构前的教研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确定同一课程、同一课题,更要依此去对标相应的课程标准,明确所传授的内容。没有这个前提,“同课”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异构”就难以发挥真正的价值。
异课也可同构。不同的课文、不同的体裁,如果能巧妙地找到相似点和联系点,也可以运用相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想。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有几篇文章,《变色龙》《范进中举》《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分列于不同单元,有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区别。稍加留意,可以采取相同的教学策略和切入点——寻找“物”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将军的白发、苏轼的鬓、辛弃疾的白发……这些细节性的“物”看似微小,实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升华文章的主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设置相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去判别和分析这些小而慎微的物。有了初次尝试,再遇到有同样特性的文章,授课就会变得容易,教学效果也会愈加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