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来,面条的面目实在很草根,但它与城市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家面馆的师傅们都在面条里倾注了晚宴般的郑重,试图将平淡无奇的一碗面调理得活色生香。
城市有时可以看成是一碗汤面。面条、浇头、汤水、佐料济济一堂,虽然在碗里的位置不一样,但人生的欲望值基本能浓缩成这样一碗面条。
下期话题:有糖果的日子
“东方厨情”互动栏目升级至新浪微博,读者留言可至微博:http://weibo.com/foodandlife或E-mail至:sfdlf05@hotmail.com,也可来信至:上海市吴中东路513号 邮编:200235。
面趣
文‖杨周彝
2002年,我国科学家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黄河文化考古时,在地下3米发现了一个倒扣的陶碗,碗中装有黄色条状食物,最长有50厘米。这是一碗4 000年前的面条。
这项考古成果后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引起世界轰动。由于在伊比利亚半岛出土的一幅公元前400年的古墓壁画上,有奴隶在擀面做面条的画面,意大利人一直在跟我国争抢面条的发明权,现在用不着争了,我们比他们早了1 600年。
朴素本色
面条在我国是最普通的主食,13亿中国人,没吃过面包的一定有,但一定找不到没吃过面条的人。
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美食异彩纷呈,面条作为一种食材,依托各地菜系,形成了千姿、百态风味各异的特色。
从形状看,有细如毫发的龙须面,有宽如皮尺的拉面,有薄片状的杭州猫耳朵,有圆筒状的山西“靠栳栳”……
从原料看,有小麦、大麦、莜麦、燕麦、荞麦、高粱、小米、绿豆、玉米、黄豆、甘薯,涵盖主副杂粮。
从做法看,有煮、蒸、炒、烩、拌、泡、焖、炸,但最常见的是“下”面条,即把面条放入开水中,水沸后加一次凉水,再沸后捞出即成。
然后,根据地方餐饮特色进行“浇头”搭配,最简单是上海的阳春面:面条煮熟后加葱花和清汤即成;奢侈一点的是苏州的焖肉面、鳝丝面、爆鱼面;跑到广东,面里加几只馄饨,叫云吞面;去河南,则是羊肉烩面,把面直接放到羊肉汤内烩煮;到新疆,有一种蔬菜与牛羊肉搭配的拌面叫拉条子。
面条在我国始终是大众消费,鲜有硬让面条登堂入室、锦衣玉带、珠翠满头的。
臊子面
在上海的北京路常德路口有一家专卖大西北五省面食的餐馆,我与老板略熟,经常去。老板是甘肃张掖汉子,太太是上海支内职工的女儿,两人到上海创业。
他们的经营思路很简单,就是原汁原味的西北面食:荞麦面、蕨根粉、绿豆粉做的凉面、牛肉汤面、硌、羊肉泡馍、羊杂汤、大盘鸡、牛肉锅贴、羊肉烤包子、桂花稠酒、甘肃灰豆、红军菜、老虎菜等,还有岐山臊子面。
我在他们店里不仅尝到了西北美食,还顺便纠正了著名小说家、美食家汪曾祺的一个小小的文字错误。汪曾祺在谈美食的集子《五味》中的《菌小谱》一文中写道:“我曾在沽源吃过口蘑羊肉哨子(“哨”字我始终不知该怎么写)蘸莜面……”他承认不知道“shao子”的出处和正确的读音,随手写了“哨子”。其实,“哨子”应该是“臊子”,即切碎的肉末。
听老板介绍,岐山臊子面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臊子面面条必须手工擀制,汤是臊子面的灵魂。选较肥带皮猪肉,切成小片,入热锅,不断搅拌翻炒,六成熟时加陈醋翻炒;七成熟时加入酱油、花椒等调味品;当九成熟,快出锅时加入适量辣椒粉搅拌,微炖一会儿,加入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以及多种调味品即成。有15字顺口溜形容臊子面:“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光吃面,不喝汤。”十分贴切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美食的诱人之处。
这些大西北美食由于做工地道,风味独特,价格低廉,生意兴隆。每天中午,静安寺一带商务楼的白领纷纷到这里用餐,臊子面、牛肉拉面、羊肉泡馍、北京炸酱面、羊杂汤都是极受欢迎的,门庭若市。
面味
文‖郑国丽
新疆的拌面,又叫“拉条子”,维吾尔语叫 “兰格曼”。有人说,拌面是回族同胞发明的,还有人说来源于山西,是丝绸古道上的商旅驼队将它带到了塞外西域。我无法判定哪种说法是正解,只知道它是新疆天山南北最普遍的面食,广受欢迎。
为什么新疆的拌面如此惹人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食材好,取自自然精华,得天独厚,味道自然不一般。
新疆天山以北,是小麦的主产区。这里的小麦,一年只产一次。每年秋天,拖拉机轰鸣着,在褐色的田野里播种小麦。待到深秋,万物已经冬藏,小麦却在泥土里抓住最后的暖意悄悄发芽。天冷了,雪落了,潜伏着的害虫不耐寒,纷纷冻死,只有冬麦,在暖暖过冬。“瑞雪兆丰年”,有雪做被,数九寒天又能奈我如何?等到冬尽雪消,一畦畦的冬麦,绿油油的,早春里分外亮眼。小麦收获是在夏天,当干燥的热风一阵阵吹来,小麦一夜之间就黄灿灿的,尖利的麦芒下是一粒粒坚硬的麦仁。经过严冬和酷暑的锤炼,这样的面粉做出的面食,洁白,劲道,韧性十足。主料如此,配菜也毫不逊色。新疆的牛羊大多放养在风景优美的牧区,那里水草丰美,都说它们“走的是黄金路,吃的是中草药”,味道之鲜美,可想而知。
在新疆,不管是富丽堂皇的大雅之室,还是简陋粗糙的小店,你大可走进去,坦然交代:“来份拌面!”这时店家会问:“什么菜?”过油肉是拌面的顶级配置,它用羊肉、皮芽子(洋葱)和鲜辣椒炒制而成。据说,这是用来考验大师傅做拉条子水平的一道菜。也可选择白菜炒肉、洋芋(土豆)丝炒肉等。讲究的人家,还必有两道小菜,一是“za(第二声)韭菜”,将韭菜洗净后,切碎,撒盐即成;另一道是滚辣皮子,将红色的鲜辣椒切成段,与蒜末在热油里滚炒几下。怎么吃呢?你须将那菜悉数倒在面上,拌匀,卷起袖子,埋头吃他个风卷残云,直到微微出汗,才施施然端起旁边的那碗砖茶,解渴般地灌上一口。这还不算完,有没吃饱的,只管喊声:“加面!”服务员立刻会再端上一盘面来。这样必然收获旁人钦佩的眼光。如今,这样能吃的好汉日渐少了。末了,再喝碗冒着热气的面汤吧,所谓原汁化原食。如此这般全套下来,才算吃了一顿最正宗的新疆拌面。
四川的面食里,担担面最具特色,面条煮熟后舀上炒制的猪肉末再调味而成,菜味麻辣、色鲜红,香气扑鼻。鸡丝凉面也很出名,面条不能煮得太软,捞出放案板上趁热洒熟菜油少许,然后抖散,快速降温到互不黏连为止,才能成为凉面。
武汉热干面也很有名。所谓热干面,就是用事先煮好的碱水面,在滚烫的开水里过一道,滤掉水,趁着那股热劲赶紧把酱油、醋、味精、胡椒粉、蒜水、姜汁、碎榨菜、麻油等调到面里,最最关键的就是要给面淋上一层调好的深咖啡色的香喷喷的芝麻酱,最后再撒上葱花。由于面滤掉了多余的水分,又和着芝麻酱,就显得特别干,还冒着热气,所以顾名思义取名为“热干面”。
在酷暑高温天里,吃点清爽的食物能增进食欲。延吉冷面正是具备这种特质的一道美味。用荞麦做面,吃起来爽滑筋道,而不可缺少的汤也是冰镇过的,酸酸甜甜,凉彻心扉。一片苹果,两片牛肉,些许泡菜,再撒点芝麻就构成完整的一碗延吉冷面。
江南面道
文‖杨忠明
江南人爱吃面,有些人每天必上面馆,久而成为一种嗜好。
我老家与昆山古镇百年老店“奥灶面馆”为邻。“奥灶”两字,源于昆山方言“懊糟”谐音,意为肮脏不整洁,因为该店老屋简陋,土灶炊烟迷漫,桌凳破旧,店主衣着随便。
其实卫生不必担心,碗筷洗净后浸在沸水里,浇头现炒,来客面就下,因而有“三热面”之称。
白汤卤鸭面和红油爆鱼面是“奥灶馆”的特色。记得儿时,那边氽爆鱼的香味传来,爱吃的我就馋得不得了,吵着要外婆去买碗面过来。
我现在每到苏州,必去“朱鸿兴”吃面,浇头首选是焖肉、红烧羊肉、爆鱼,或者来点陆稿荐五香酱肉,再加一碟姜丝。尤其在下雪天,踏进苏州面馆吃一大碗滚滚烫、热腾腾的汤面,吃相难看,狼吞虎咽连汤带面和着肉呼噜呼噜一碗而尽,不亦快哉!食罢,就像汽车加足油,浑身精神倍爽,哈哈,这是面的魅力!
1968年我到杭州“奎元馆”面馆尝到虾爆鳝面,相当入味,钱塘湖中的野生佳物,虾鲜鳝脆越吃越好吃,乃面点中无上妙品!后来大画家程十发去“奎元馆”品味,吃了虾爆鳝面后,大欢喜,提笔写下了“江南面王”四字。
我友上海书法家周家盛亦是爱面一族,并对老上海面馆颇有研究。听他说,以前进面馆坐定只要吩咐一声,跑堂用行话吆喝着传与厨房名目繁多:“免青”即不放葱;汤要多叫“宽汤”;汤要少叫“紧汤”;“拣瘦”、“拣肥”是要吃瘦肉或肥肉;“去皮”,要去一层肉皮;还有“轻面重浇”或是“重面多浇”就是要多面或是多浇;另有一种叫“减底”,也就是浇头多些面少无妨。
面分硬面、硬硬面、烂面、烂烂面。面上浇头多加一份谓“双浇”,浇头另盛小碟当作下酒菜叫“过桥面”。老上海把上面馆小酌称作“过桥”,这一典故原只为盛半碗汤的面条,因汤少面多,面条高出汤面,状如江南石拱桥而得名。从前煮面师傅仅凭手中长筷一夹锅中面条,便能知晓面的生、熟、硬、软、烂、糊,捞面时用笊篱配合捞拨成形,朝空中掼两掼,将面条卷紧盛入碗中,如木梳梳过似的,食客观之赏心悦目,食欲大增。
沪人俗称的“沧浪亭”面馆是苏州人王寿平于1950年开的点心店,以售面点为主。该店的“三虾面”色艳味美鲜口,以前书画家吴湖帆、刘海粟、钱君等人常来品尝,并在店里留下许多书画墨宝。倘能在苏式面馆边听一曲评弹弹词开篇,边笃悠悠地挑着面吃,是一种享受。
雁荡路上味香斋老面馆日日座无虚席,听解淼江先生说,其父解豫凡于上世纪40年代在雁荡路近淮海中路开设西泠冷饮店,解放后改为味香斋面店。当年请来巨鹿路上“牛肉面大王”绰号“王大块头”的王献之及“歪头小无锡”两人共创麻酱热拌面、咖喱牛肉汤、五香牛肉面及苏锡帮浇头面等。弹指间,这锅用上等黄牛肉熬制的牛肉汤一煮就是半个多世纪,浓浓香味飘逸在雁荡路上,名气不减当年。
三国论面
文‖葛文潮(纽约)
与稻谷相比,由麦磨成的面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主食,分布区域也比稻谷要广。而且有趣的是,吃米的人吃面亦欢,吃面的人吃米就有些仓惶了。
意大利人就是以面食为主,从Pizza(比萨)到Spaghetti(意大利式细面条)到Lasagna(卤汁面条)到Gnocchi(面疙瘩)。据考证,意大利面种类多达1 347种,可谓令人目眩。意大利的面食如此繁多复杂,归根结底来自三方面的多样性:酱汁、配菜、面的形状,每个方面本已复杂多变,三个方面再自由组合就像万花筒的图案无穷无尽了。
不管意大利面怎么变化无穷,我最欣赏的只有两款,angle誷 hair(天使之发)和fettucine(一种宽面)。“天使之发”的另一个特点是,即使用比较劣质的面粉制作,依然能保持面的柔韧和弹性,口感不会差,这个特点也比较像天使,谁听过有问天使出身的?而宽宽的fettucine是意大利人奔放天性的最好表现,矫情中有质朴,坦诚中有算计,狡黠得可爱,令人恨不起来。这两款意大利面我喜欢的酱是浓醇丰腴的奶油酱,最好是用小小的蛤蛎肉熬制,配上切成米粒大小的prosciutto(意大利熏火腿),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我一直对Spaghetti(意大利式细面条)印象不好,直到在罗马火车站附近的一家百年小餐馆吃到一盘平生最好吃的Spaghetti。这家店不是什么高级餐厅,比路边摊稍微好些,老板还是中国温州过去的年轻夫妇,主厨竟然还是个孟加拉国人,在意大利菜上浸淫了十多年。
随着日本和风的全球流布,最为人熟知和喜爱的还是乌冬面和荞麦面。乌冬面以其滑溜弹牙、香糯厚实的口感,让人一吃难忘。乌冬面在日本也有很多种,最知名的当属香川县出产的“赞歧乌冬面”,它的最大特点是面粉,这种面粉以前只有日本有,据说源头是空海法师从中国长安带过去的小麦。如今做乌冬面所用面粉的小麦多出自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运到韩国磨成粉,再运到世界各地的乌冬面加工厂。
世界各地很早就开始模仿日本的乌冬面,特别是韩国和中国,包括美国,但都失败,丝毫没有乌冬面的神韵,徒具其形。有了澳大利亚的小麦,加上韩国的制粉,韩国和中国的乌冬面质量现在已经可以与日本产的乌冬面媲美了。全球化从小小的乌冬面上也能充分体现,想想真是不可思议。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是个不遗余力的推手,也是全球化比较彻底的国家。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知名不知名的料理和食材都可以在美国找到,面也是如此。从Spaghetti(意大利式细面条)到两面黄,从乌冬面到粗炒面,从中国兰州拉面到日本拉面,从中国台湾面线到泰国帕泰,还有中国的云吞面和贵州羊肉面,不怕吃不到就怕找不到,不怕找不到就怕想不到。面的种类是齐全了,但味道总是比正宗的要差一些,所以Spaghetti(意大利式细面条)可以在罗马吃,但千万别在纽约的小意大利城吃,兰州拉面可以在兰州吃,但千万别在华埠福州人开的拉面店吃。唯一可以在纽约吃的似乎就是日本拉面了。日本拉面排名第一的“一风堂”,排名第三的“火头山”都已经登陆纽约,加上异军突起的“秀君”,纽约刮起了日本拉面旋风,吃寿司已经落伍了,吃拉面才时髦。在这股旋风中,台湾人的牛肉面尚可一战,老广东的干炒牛河也来者不惧,其他就只好望风而叹了。
城市有时可以看成是一碗汤面。面条、浇头、汤水、佐料济济一堂,虽然在碗里的位置不一样,但人生的欲望值基本能浓缩成这样一碗面条。
下期话题:有糖果的日子
“东方厨情”互动栏目升级至新浪微博,读者留言可至微博:http://weibo.com/foodandlife或E-mail至:sfdlf05@hotmail.com,也可来信至:上海市吴中东路513号 邮编:200235。
面趣
文‖杨周彝
2002年,我国科学家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黄河文化考古时,在地下3米发现了一个倒扣的陶碗,碗中装有黄色条状食物,最长有50厘米。这是一碗4 000年前的面条。
这项考古成果后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引起世界轰动。由于在伊比利亚半岛出土的一幅公元前400年的古墓壁画上,有奴隶在擀面做面条的画面,意大利人一直在跟我国争抢面条的发明权,现在用不着争了,我们比他们早了1 600年。
朴素本色
面条在我国是最普通的主食,13亿中国人,没吃过面包的一定有,但一定找不到没吃过面条的人。
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美食异彩纷呈,面条作为一种食材,依托各地菜系,形成了千姿、百态风味各异的特色。
从形状看,有细如毫发的龙须面,有宽如皮尺的拉面,有薄片状的杭州猫耳朵,有圆筒状的山西“靠栳栳”……
从原料看,有小麦、大麦、莜麦、燕麦、荞麦、高粱、小米、绿豆、玉米、黄豆、甘薯,涵盖主副杂粮。
从做法看,有煮、蒸、炒、烩、拌、泡、焖、炸,但最常见的是“下”面条,即把面条放入开水中,水沸后加一次凉水,再沸后捞出即成。
然后,根据地方餐饮特色进行“浇头”搭配,最简单是上海的阳春面:面条煮熟后加葱花和清汤即成;奢侈一点的是苏州的焖肉面、鳝丝面、爆鱼面;跑到广东,面里加几只馄饨,叫云吞面;去河南,则是羊肉烩面,把面直接放到羊肉汤内烩煮;到新疆,有一种蔬菜与牛羊肉搭配的拌面叫拉条子。
面条在我国始终是大众消费,鲜有硬让面条登堂入室、锦衣玉带、珠翠满头的。
臊子面
在上海的北京路常德路口有一家专卖大西北五省面食的餐馆,我与老板略熟,经常去。老板是甘肃张掖汉子,太太是上海支内职工的女儿,两人到上海创业。
他们的经营思路很简单,就是原汁原味的西北面食:荞麦面、蕨根粉、绿豆粉做的凉面、牛肉汤面、硌、羊肉泡馍、羊杂汤、大盘鸡、牛肉锅贴、羊肉烤包子、桂花稠酒、甘肃灰豆、红军菜、老虎菜等,还有岐山臊子面。
我在他们店里不仅尝到了西北美食,还顺便纠正了著名小说家、美食家汪曾祺的一个小小的文字错误。汪曾祺在谈美食的集子《五味》中的《菌小谱》一文中写道:“我曾在沽源吃过口蘑羊肉哨子(“哨”字我始终不知该怎么写)蘸莜面……”他承认不知道“shao子”的出处和正确的读音,随手写了“哨子”。其实,“哨子”应该是“臊子”,即切碎的肉末。
听老板介绍,岐山臊子面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臊子面面条必须手工擀制,汤是臊子面的灵魂。选较肥带皮猪肉,切成小片,入热锅,不断搅拌翻炒,六成熟时加陈醋翻炒;七成熟时加入酱油、花椒等调味品;当九成熟,快出锅时加入适量辣椒粉搅拌,微炖一会儿,加入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以及多种调味品即成。有15字顺口溜形容臊子面:“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光吃面,不喝汤。”十分贴切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美食的诱人之处。
这些大西北美食由于做工地道,风味独特,价格低廉,生意兴隆。每天中午,静安寺一带商务楼的白领纷纷到这里用餐,臊子面、牛肉拉面、羊肉泡馍、北京炸酱面、羊杂汤都是极受欢迎的,门庭若市。
面味
文‖郑国丽
新疆的拌面,又叫“拉条子”,维吾尔语叫 “兰格曼”。有人说,拌面是回族同胞发明的,还有人说来源于山西,是丝绸古道上的商旅驼队将它带到了塞外西域。我无法判定哪种说法是正解,只知道它是新疆天山南北最普遍的面食,广受欢迎。
为什么新疆的拌面如此惹人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食材好,取自自然精华,得天独厚,味道自然不一般。
新疆天山以北,是小麦的主产区。这里的小麦,一年只产一次。每年秋天,拖拉机轰鸣着,在褐色的田野里播种小麦。待到深秋,万物已经冬藏,小麦却在泥土里抓住最后的暖意悄悄发芽。天冷了,雪落了,潜伏着的害虫不耐寒,纷纷冻死,只有冬麦,在暖暖过冬。“瑞雪兆丰年”,有雪做被,数九寒天又能奈我如何?等到冬尽雪消,一畦畦的冬麦,绿油油的,早春里分外亮眼。小麦收获是在夏天,当干燥的热风一阵阵吹来,小麦一夜之间就黄灿灿的,尖利的麦芒下是一粒粒坚硬的麦仁。经过严冬和酷暑的锤炼,这样的面粉做出的面食,洁白,劲道,韧性十足。主料如此,配菜也毫不逊色。新疆的牛羊大多放养在风景优美的牧区,那里水草丰美,都说它们“走的是黄金路,吃的是中草药”,味道之鲜美,可想而知。
在新疆,不管是富丽堂皇的大雅之室,还是简陋粗糙的小店,你大可走进去,坦然交代:“来份拌面!”这时店家会问:“什么菜?”过油肉是拌面的顶级配置,它用羊肉、皮芽子(洋葱)和鲜辣椒炒制而成。据说,这是用来考验大师傅做拉条子水平的一道菜。也可选择白菜炒肉、洋芋(土豆)丝炒肉等。讲究的人家,还必有两道小菜,一是“za(第二声)韭菜”,将韭菜洗净后,切碎,撒盐即成;另一道是滚辣皮子,将红色的鲜辣椒切成段,与蒜末在热油里滚炒几下。怎么吃呢?你须将那菜悉数倒在面上,拌匀,卷起袖子,埋头吃他个风卷残云,直到微微出汗,才施施然端起旁边的那碗砖茶,解渴般地灌上一口。这还不算完,有没吃饱的,只管喊声:“加面!”服务员立刻会再端上一盘面来。这样必然收获旁人钦佩的眼光。如今,这样能吃的好汉日渐少了。末了,再喝碗冒着热气的面汤吧,所谓原汁化原食。如此这般全套下来,才算吃了一顿最正宗的新疆拌面。
四川的面食里,担担面最具特色,面条煮熟后舀上炒制的猪肉末再调味而成,菜味麻辣、色鲜红,香气扑鼻。鸡丝凉面也很出名,面条不能煮得太软,捞出放案板上趁热洒熟菜油少许,然后抖散,快速降温到互不黏连为止,才能成为凉面。
武汉热干面也很有名。所谓热干面,就是用事先煮好的碱水面,在滚烫的开水里过一道,滤掉水,趁着那股热劲赶紧把酱油、醋、味精、胡椒粉、蒜水、姜汁、碎榨菜、麻油等调到面里,最最关键的就是要给面淋上一层调好的深咖啡色的香喷喷的芝麻酱,最后再撒上葱花。由于面滤掉了多余的水分,又和着芝麻酱,就显得特别干,还冒着热气,所以顾名思义取名为“热干面”。
在酷暑高温天里,吃点清爽的食物能增进食欲。延吉冷面正是具备这种特质的一道美味。用荞麦做面,吃起来爽滑筋道,而不可缺少的汤也是冰镇过的,酸酸甜甜,凉彻心扉。一片苹果,两片牛肉,些许泡菜,再撒点芝麻就构成完整的一碗延吉冷面。
江南面道
文‖杨忠明
江南人爱吃面,有些人每天必上面馆,久而成为一种嗜好。
我老家与昆山古镇百年老店“奥灶面馆”为邻。“奥灶”两字,源于昆山方言“懊糟”谐音,意为肮脏不整洁,因为该店老屋简陋,土灶炊烟迷漫,桌凳破旧,店主衣着随便。
其实卫生不必担心,碗筷洗净后浸在沸水里,浇头现炒,来客面就下,因而有“三热面”之称。
白汤卤鸭面和红油爆鱼面是“奥灶馆”的特色。记得儿时,那边氽爆鱼的香味传来,爱吃的我就馋得不得了,吵着要外婆去买碗面过来。
我现在每到苏州,必去“朱鸿兴”吃面,浇头首选是焖肉、红烧羊肉、爆鱼,或者来点陆稿荐五香酱肉,再加一碟姜丝。尤其在下雪天,踏进苏州面馆吃一大碗滚滚烫、热腾腾的汤面,吃相难看,狼吞虎咽连汤带面和着肉呼噜呼噜一碗而尽,不亦快哉!食罢,就像汽车加足油,浑身精神倍爽,哈哈,这是面的魅力!
1968年我到杭州“奎元馆”面馆尝到虾爆鳝面,相当入味,钱塘湖中的野生佳物,虾鲜鳝脆越吃越好吃,乃面点中无上妙品!后来大画家程十发去“奎元馆”品味,吃了虾爆鳝面后,大欢喜,提笔写下了“江南面王”四字。
我友上海书法家周家盛亦是爱面一族,并对老上海面馆颇有研究。听他说,以前进面馆坐定只要吩咐一声,跑堂用行话吆喝着传与厨房名目繁多:“免青”即不放葱;汤要多叫“宽汤”;汤要少叫“紧汤”;“拣瘦”、“拣肥”是要吃瘦肉或肥肉;“去皮”,要去一层肉皮;还有“轻面重浇”或是“重面多浇”就是要多面或是多浇;另有一种叫“减底”,也就是浇头多些面少无妨。
面分硬面、硬硬面、烂面、烂烂面。面上浇头多加一份谓“双浇”,浇头另盛小碟当作下酒菜叫“过桥面”。老上海把上面馆小酌称作“过桥”,这一典故原只为盛半碗汤的面条,因汤少面多,面条高出汤面,状如江南石拱桥而得名。从前煮面师傅仅凭手中长筷一夹锅中面条,便能知晓面的生、熟、硬、软、烂、糊,捞面时用笊篱配合捞拨成形,朝空中掼两掼,将面条卷紧盛入碗中,如木梳梳过似的,食客观之赏心悦目,食欲大增。
沪人俗称的“沧浪亭”面馆是苏州人王寿平于1950年开的点心店,以售面点为主。该店的“三虾面”色艳味美鲜口,以前书画家吴湖帆、刘海粟、钱君等人常来品尝,并在店里留下许多书画墨宝。倘能在苏式面馆边听一曲评弹弹词开篇,边笃悠悠地挑着面吃,是一种享受。
雁荡路上味香斋老面馆日日座无虚席,听解淼江先生说,其父解豫凡于上世纪40年代在雁荡路近淮海中路开设西泠冷饮店,解放后改为味香斋面店。当年请来巨鹿路上“牛肉面大王”绰号“王大块头”的王献之及“歪头小无锡”两人共创麻酱热拌面、咖喱牛肉汤、五香牛肉面及苏锡帮浇头面等。弹指间,这锅用上等黄牛肉熬制的牛肉汤一煮就是半个多世纪,浓浓香味飘逸在雁荡路上,名气不减当年。
三国论面
文‖葛文潮(纽约)
与稻谷相比,由麦磨成的面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主食,分布区域也比稻谷要广。而且有趣的是,吃米的人吃面亦欢,吃面的人吃米就有些仓惶了。
意大利人就是以面食为主,从Pizza(比萨)到Spaghetti(意大利式细面条)到Lasagna(卤汁面条)到Gnocchi(面疙瘩)。据考证,意大利面种类多达1 347种,可谓令人目眩。意大利的面食如此繁多复杂,归根结底来自三方面的多样性:酱汁、配菜、面的形状,每个方面本已复杂多变,三个方面再自由组合就像万花筒的图案无穷无尽了。
不管意大利面怎么变化无穷,我最欣赏的只有两款,angle誷 hair(天使之发)和fettucine(一种宽面)。“天使之发”的另一个特点是,即使用比较劣质的面粉制作,依然能保持面的柔韧和弹性,口感不会差,这个特点也比较像天使,谁听过有问天使出身的?而宽宽的fettucine是意大利人奔放天性的最好表现,矫情中有质朴,坦诚中有算计,狡黠得可爱,令人恨不起来。这两款意大利面我喜欢的酱是浓醇丰腴的奶油酱,最好是用小小的蛤蛎肉熬制,配上切成米粒大小的prosciutto(意大利熏火腿),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我一直对Spaghetti(意大利式细面条)印象不好,直到在罗马火车站附近的一家百年小餐馆吃到一盘平生最好吃的Spaghetti。这家店不是什么高级餐厅,比路边摊稍微好些,老板还是中国温州过去的年轻夫妇,主厨竟然还是个孟加拉国人,在意大利菜上浸淫了十多年。
随着日本和风的全球流布,最为人熟知和喜爱的还是乌冬面和荞麦面。乌冬面以其滑溜弹牙、香糯厚实的口感,让人一吃难忘。乌冬面在日本也有很多种,最知名的当属香川县出产的“赞歧乌冬面”,它的最大特点是面粉,这种面粉以前只有日本有,据说源头是空海法师从中国长安带过去的小麦。如今做乌冬面所用面粉的小麦多出自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运到韩国磨成粉,再运到世界各地的乌冬面加工厂。
世界各地很早就开始模仿日本的乌冬面,特别是韩国和中国,包括美国,但都失败,丝毫没有乌冬面的神韵,徒具其形。有了澳大利亚的小麦,加上韩国的制粉,韩国和中国的乌冬面质量现在已经可以与日本产的乌冬面媲美了。全球化从小小的乌冬面上也能充分体现,想想真是不可思议。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是个不遗余力的推手,也是全球化比较彻底的国家。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知名不知名的料理和食材都可以在美国找到,面也是如此。从Spaghetti(意大利式细面条)到两面黄,从乌冬面到粗炒面,从中国兰州拉面到日本拉面,从中国台湾面线到泰国帕泰,还有中国的云吞面和贵州羊肉面,不怕吃不到就怕找不到,不怕找不到就怕想不到。面的种类是齐全了,但味道总是比正宗的要差一些,所以Spaghetti(意大利式细面条)可以在罗马吃,但千万别在纽约的小意大利城吃,兰州拉面可以在兰州吃,但千万别在华埠福州人开的拉面店吃。唯一可以在纽约吃的似乎就是日本拉面了。日本拉面排名第一的“一风堂”,排名第三的“火头山”都已经登陆纽约,加上异军突起的“秀君”,纽约刮起了日本拉面旋风,吃寿司已经落伍了,吃拉面才时髦。在这股旋风中,台湾人的牛肉面尚可一战,老广东的干炒牛河也来者不惧,其他就只好望风而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