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科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动脑、动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及同伴合作能力等,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奥秘。
关键词:科学活动;斜坡实验;摩擦力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037-02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2)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3)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一天,孩子带来一本新的绘本《滑溜溜,摔倒了》,区域活动中几个小朋友一起在津津有味的阅读。这么好看啊!原来这是一本科学类的绘本,它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的现象。在我看的时候,孩子问我:老师,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其他孩子好奇地看着我。孩子的提问引起我的思考。摩擦力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实际生活中到处存在。
看着孩子一双双眼睛里散发着探究的兴趣。我思考,摩擦力这么抽象的答案,我该如何解释给孩子们听呢?能不能把摩擦力作为科学探究活动,放在区域活动中探究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与我的孩子们一起进行了有关摩擦力的研究。
1.日常生活中捕捉科学活动教育契机
案例一:平躺的轮胎真难推
一日,几个孩子在体育活动区玩小轮胎,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玩法,其中有一种玩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幼儿把轮胎放平向前推,推得很用力。孩子们在说:“平躺的轮胎真难推!”针对这种现象,活动后与孩们一起探讨:平躺的轮胎好推吗?孩子们都觉得不好推,我追问:“为什么呢?”有的孩子说轮胎重啊、有的说看到轮胎上摩掉了一块皮了,还有的说轮胎竖起来我推(滚)得动,倒下来就推不动了。
案例分析:其实就是因为有摩擦力。这好像就是绘本里说的摩擦力啊,在滚轮胎时会感觉有股力道阻碍了轮胎向前运动,这股力叫做摩擦力。孩子们亲身体验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教师此时再给与孩子摩擦力的概念,这样孩子就能较好地理解摩擦力这个抽象概念了。
2.科学活动应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二:大轮胎更难推啊
孩子们已经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摩擦力有大有小,什么情况下摩擦力大,什么情况下摩擦力小呢?我们决定继续研究。这日,许多孩子滚着小轮胎向前移动,这时,我把一个大轮胎放倒在地面上向前推。孩子们看见我拿了大轮胎,就纷纷去换大轮胎。这一推啊,把孩子们都累倒了,他们一会儿就没力气了,一个个瘫在轮胎上,爬不起来了。孩子们纷纷说:“大轮胎更难推啊!”活动后又与孩子们一起探讨:大轮胎好推还是小轮胎好推?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说:小轮胎。我问:为什么呢?有的说小轮胎轻,大轮胎重。这和摩擦力有关系吗,我继续追问?有啊有啊,大轮胎推的时候我发现更重了,是不是受到阻碍的力更大了啊;就是摩擦力变大了。孩子们你一个我一个的说着。
案例分析:对啊,摩擦力有大有小,轮胎大就重,重了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推,摩擦力就更大了。通过推轮胎游戏,孩子们发现了大轮胎重,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推它,摩擦力就大。那么除了物体的重量影响摩擦力大小,还会有哪些因素也会影响摩擦力呢?探索继续。
3.科学活动要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合作能力
案例三:两个轮胎怎么这样好推
区域活动中,在教室门口的走廊上,我悄悄放置了两个轮胎并且叠加在一起。
有一名幼儿直接把上面的轮胎搬开,推一个轮胎玩。她发现轮胎似乎很容易就能移动,然后她又把两个轮胎架起来一起推,也能推动。突然大叫起来:两个轮胎怎么这样好推!过了一会儿,她又大叫:我是大力士,我能推动两个轮胎!
她的叫聲吸引了一大批孩子过来尝试,结果孩子们发现,他们个个都是大力士。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在塑胶场地上,一个大轮胎都好难推呀,为什么在地砖的走廊上不仅推得动,而且能推动两个呢?孩子们很是好奇。我让他们到塑胶场地和地砖上用手轻轻的来回摩擦一下,有什么感觉。这下孩子们发现了——外面地毛毛的,教室里面的太滑了;对,毛毛的地方需要花的力气大,说明摩擦力大;那光滑的地方摩擦力就是小了;对对,外面摩擦力大,里面摩擦力小。
案例分析:我听着孩子们的讨论,用微笑鼓励孩子们,这群会探究的孩子们,真是太厉害了。又发现了一个摩擦力的秘密,原来轮胎放在粗糙与光滑的不同地方滚动,摩擦力是不一样的。粗糙的地方受到的摩擦力大,光滑的地方受到的摩擦力小。
活动延伸: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放置了两个斜坡,刚开始没有幼儿玩,于是我进入区域,拿一本书放置木板斜坡上面,书很快就滑下来了,孩子们看见了,也跟着我学,开始斜坡上的游戏。一位幼儿拿了一本书放置在有纱网的木板斜坡上面,书没有滑下来。他歪着脑袋问:书放在这个斜坡上,怎么滑不下来了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我们开始讨论。孩子们发现两个斜坡不一样:斜面有一个是光滑的,有一个是粗糙的。那么哪一个斜面的摩擦力大呢?孩子们找到了记录表,发现,书在光滑面斜面上能很快的滑下来,书在粗糙面的斜面上滑得慢,甚至滑不下来。于是,孩子们共同得出结论:物体的表面粗糙,它的摩擦力就会变大。
经过户外活动与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究,孩子们对摩擦力有了许多感性经验,也获得了一些理性经验。于是我决定将绘本再次与大家分享,引导孩子在阅读的基础上去观察生活中的摩擦力,进一步激发孩子对摩擦力兴趣与探究力,培养孩子拥有一颗爱科学爱生活的大脑。
4.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些基本策略
(1)科学材料来源于生活
本次科学活动中所有材料都来自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大小轮胎、木板、毛巾、书等,取材虽容易,却能激发大探究。
(2)问题探究推游戏进程
整个活动用问题来推进科学探究进程,带给孩子不断的挑战,使孩子能一直拥有好奇与探究欲,一次又一次地去探究体验。
(3)探究过程教师要在后
活动过程后,孩子在前,教师在后,跟随孩子的兴趣与探究点给以鼓励、给以支持、给以科学道理的提升。
(4)科学概念力求科学性
在操作实验中,我们一直在学习,寻找资料,考虑科学活动的严谨性,始终保持变量的唯一性,力争将正确的科学知识与孩子分享传递。
科学活动应成为教师支持、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科学活动的开展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着引导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要充分把握幼儿即时反馈的信息,做好“抛接球”的工作,捕捉、深化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更正错误的信息。
关键词:科学活动;斜坡实验;摩擦力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037-02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2)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3)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一天,孩子带来一本新的绘本《滑溜溜,摔倒了》,区域活动中几个小朋友一起在津津有味的阅读。这么好看啊!原来这是一本科学类的绘本,它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的现象。在我看的时候,孩子问我:老师,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其他孩子好奇地看着我。孩子的提问引起我的思考。摩擦力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实际生活中到处存在。
看着孩子一双双眼睛里散发着探究的兴趣。我思考,摩擦力这么抽象的答案,我该如何解释给孩子们听呢?能不能把摩擦力作为科学探究活动,放在区域活动中探究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与我的孩子们一起进行了有关摩擦力的研究。
1.日常生活中捕捉科学活动教育契机
案例一:平躺的轮胎真难推
一日,几个孩子在体育活动区玩小轮胎,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玩法,其中有一种玩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幼儿把轮胎放平向前推,推得很用力。孩子们在说:“平躺的轮胎真难推!”针对这种现象,活动后与孩们一起探讨:平躺的轮胎好推吗?孩子们都觉得不好推,我追问:“为什么呢?”有的孩子说轮胎重啊、有的说看到轮胎上摩掉了一块皮了,还有的说轮胎竖起来我推(滚)得动,倒下来就推不动了。
案例分析:其实就是因为有摩擦力。这好像就是绘本里说的摩擦力啊,在滚轮胎时会感觉有股力道阻碍了轮胎向前运动,这股力叫做摩擦力。孩子们亲身体验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教师此时再给与孩子摩擦力的概念,这样孩子就能较好地理解摩擦力这个抽象概念了。
2.科学活动应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二:大轮胎更难推啊
孩子们已经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摩擦力有大有小,什么情况下摩擦力大,什么情况下摩擦力小呢?我们决定继续研究。这日,许多孩子滚着小轮胎向前移动,这时,我把一个大轮胎放倒在地面上向前推。孩子们看见我拿了大轮胎,就纷纷去换大轮胎。这一推啊,把孩子们都累倒了,他们一会儿就没力气了,一个个瘫在轮胎上,爬不起来了。孩子们纷纷说:“大轮胎更难推啊!”活动后又与孩子们一起探讨:大轮胎好推还是小轮胎好推?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说:小轮胎。我问:为什么呢?有的说小轮胎轻,大轮胎重。这和摩擦力有关系吗,我继续追问?有啊有啊,大轮胎推的时候我发现更重了,是不是受到阻碍的力更大了啊;就是摩擦力变大了。孩子们你一个我一个的说着。
案例分析:对啊,摩擦力有大有小,轮胎大就重,重了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推,摩擦力就更大了。通过推轮胎游戏,孩子们发现了大轮胎重,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推它,摩擦力就大。那么除了物体的重量影响摩擦力大小,还会有哪些因素也会影响摩擦力呢?探索继续。
3.科学活动要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合作能力
案例三:两个轮胎怎么这样好推
区域活动中,在教室门口的走廊上,我悄悄放置了两个轮胎并且叠加在一起。
有一名幼儿直接把上面的轮胎搬开,推一个轮胎玩。她发现轮胎似乎很容易就能移动,然后她又把两个轮胎架起来一起推,也能推动。突然大叫起来:两个轮胎怎么这样好推!过了一会儿,她又大叫:我是大力士,我能推动两个轮胎!
她的叫聲吸引了一大批孩子过来尝试,结果孩子们发现,他们个个都是大力士。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在塑胶场地上,一个大轮胎都好难推呀,为什么在地砖的走廊上不仅推得动,而且能推动两个呢?孩子们很是好奇。我让他们到塑胶场地和地砖上用手轻轻的来回摩擦一下,有什么感觉。这下孩子们发现了——外面地毛毛的,教室里面的太滑了;对,毛毛的地方需要花的力气大,说明摩擦力大;那光滑的地方摩擦力就是小了;对对,外面摩擦力大,里面摩擦力小。
案例分析:我听着孩子们的讨论,用微笑鼓励孩子们,这群会探究的孩子们,真是太厉害了。又发现了一个摩擦力的秘密,原来轮胎放在粗糙与光滑的不同地方滚动,摩擦力是不一样的。粗糙的地方受到的摩擦力大,光滑的地方受到的摩擦力小。
活动延伸: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放置了两个斜坡,刚开始没有幼儿玩,于是我进入区域,拿一本书放置木板斜坡上面,书很快就滑下来了,孩子们看见了,也跟着我学,开始斜坡上的游戏。一位幼儿拿了一本书放置在有纱网的木板斜坡上面,书没有滑下来。他歪着脑袋问:书放在这个斜坡上,怎么滑不下来了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我们开始讨论。孩子们发现两个斜坡不一样:斜面有一个是光滑的,有一个是粗糙的。那么哪一个斜面的摩擦力大呢?孩子们找到了记录表,发现,书在光滑面斜面上能很快的滑下来,书在粗糙面的斜面上滑得慢,甚至滑不下来。于是,孩子们共同得出结论:物体的表面粗糙,它的摩擦力就会变大。
经过户外活动与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究,孩子们对摩擦力有了许多感性经验,也获得了一些理性经验。于是我决定将绘本再次与大家分享,引导孩子在阅读的基础上去观察生活中的摩擦力,进一步激发孩子对摩擦力兴趣与探究力,培养孩子拥有一颗爱科学爱生活的大脑。
4.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些基本策略
(1)科学材料来源于生活
本次科学活动中所有材料都来自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大小轮胎、木板、毛巾、书等,取材虽容易,却能激发大探究。
(2)问题探究推游戏进程
整个活动用问题来推进科学探究进程,带给孩子不断的挑战,使孩子能一直拥有好奇与探究欲,一次又一次地去探究体验。
(3)探究过程教师要在后
活动过程后,孩子在前,教师在后,跟随孩子的兴趣与探究点给以鼓励、给以支持、给以科学道理的提升。
(4)科学概念力求科学性
在操作实验中,我们一直在学习,寻找资料,考虑科学活动的严谨性,始终保持变量的唯一性,力争将正确的科学知识与孩子分享传递。
科学活动应成为教师支持、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科学活动的开展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着引导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要充分把握幼儿即时反馈的信息,做好“抛接球”的工作,捕捉、深化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更正错误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