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四川省彝族贫困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于2012年,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原则,抽取四川省凉山州两个贫困县的14个村为调查地,每个村抽取至少10名有0~12月龄婴儿的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共计284名。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彝族女大学生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调查指标包括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产后检查率、社会人口学特征、孕产期保健知识的认知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之间上述指标差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284名调查对象中,拥有2个以上孩子者占51.7%(147名),30岁以上者占41.6%(118名),文盲占87.3%(248名);产前检查率为69.7%(197名),住院分娩率为26.8%(76名),产后检查率为22.9%(65名)。孩子数量、年龄、文化程度是孕产期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10.92、13.24、9.58,P值分别为0.027、0.004、0.008)。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孕产期保健行为主要受主观行为规范(β=0.236,P<0.001)、妇女对孕产期保健的认知(β=0.226,P=0.020)、态度(β=0.157,P=0.001)等因素的直接及间接影响;在主观行为规范中,调查对象对其丈夫(β=0.850, P<0.001)、同伴(β=0.708,P<0.001)、婆婆(β=0.636,P<0.001)的态度依从性较高。
结论四川彝族贫困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行为问题严峻,其主要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自身对孕产期保健的认知和态度,同时还包括对周围重要社会关系人群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