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低年级数学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加减乘除的运算,而是培养他们数学的基本思维,构建数学思维模式。小学数学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分析、比较、推理、想象的能力,增强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
关键词:“合”的思维;“分”的思维;比较思维的建立;变式思维的训练;联想功能的开发
小学低年级数学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加减乘除的运算,而是要培养他们数学的基本思维,构建数学思维模式。数学的基本思维包含很多,但就低年级来讲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的思维
1.合的思维与“加”的运算
如下图:(可通过实物演示来完成),列式是7 3=10,可为什么用加法来运算?这是因为左边有7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要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要强调加法运算是基于“合”的思维,反复强调当要把两个数合并为一个数时,要用加法来计算。在这里加法计算是表面现象,“合”思维的培养才是深层次的。
2.“合”的思维与“乘”的运算
(如上图),可用加法运算:3 3 3 3=12.当各部分数相同时,也可以用乘法计算3×4=12,所以乘法其实也是加法的延伸,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它的思维其实也是“合”的思维。反復强调当要把多个相同的数合并为一个数时,要用乘法来计算。
二、“分”的思维
1.分的思维与减的运算
与“合”的思维相对的是“分”,如:把一捆小棒分成两部分,用减法,10-3=7,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明白“分”可以用减法来运算。
2.“分”的思维与除的运算
到了二年级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分”的时候,有时候分得不一样多,一部分大,一部分小,但有时候却分得同样多,每份都一样,这就是平均分。如下图:
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运算,列式10÷2=5。
“分”有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之区别,当平均分时用除法运算,当不平均分时用减法运算。
三、比较思维的建立
1.比多比少
低年级的比较主要集中在“比多”和“比少”,如上图(2):苹果比梨( ),梨比苹果( ),苹果比梨少( ),梨比苹果多( )。要理解“比多”“比少”,首先要理解“同样多”,在理解同样多的基础上再理解谁多谁少,如上图(1)。
2.“差多少”
“差多少”也是较难理解的题目,要理解相差多少,也是首先要理解“相等”即“同样多”(上图1),在理解“相等”的基础上,再理解“差多少”。如上图(2),苹果和梨相差5,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苹果再加上5个就和梨一样多。
3.“倍”概念的建立
“倍”概念应建立在认识“同样多”的基础上,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5个梨,它们拥有的水果同样多。如果小华有10个梨,那么小华拥有的梨就是小明拥有苹果的两倍,如上图(2)。让学生明白,2倍就是两个“同样多”,3倍就是三个“同样多”,4倍就是四个“同样多”,以此类推……这样,慢慢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倍”的概念。
四、变式思维的训练
变式意即形式的改变,是指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变化、提升,从而更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原有的知识。如教学速度问题时,不仅要知道速度×时间=路程,还要进一步掌握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又如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也一样,不仅要知道单价×数量=总价,还要知道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其实在小学一二年级教学中就已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训练,比如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等,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联想功能的开发
联想就是由此及彼的想象。低年级的小学生,受阅读能力的限制,由文字产生联想较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由信息产生联想再过渡到问题,或由问题产生联想再过渡到信息,在信息和问题之间建立有效的途径,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很多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列出8×8=64平方厘米。“不假思索”就是没有进行合理联想或联想不够,可能只想到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而这里提供的信息是周长8厘米,据此信息应联想到周长÷4=边长,边长×边长=面积,或看到问题是求面积即应联想到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边长=周长÷4。联想多是由信息或问题引起的,因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有用的信息,认清所求问题,启动联想,在信息与问题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一个孩子的智商高不高,并不一定全是先天带来的,后天的培养尤为关键。小学数学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分析、比较、推理、想象的能力,同时加强变式思维的训练,增强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开启联想的功能,在信息与问题之间建立有效的途径,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完成数学思维模式的构建。
作者简介:陈居三,男,中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1991年8月参加工作,一线从教近27年。
编辑 谢尾合
关键词:“合”的思维;“分”的思维;比较思维的建立;变式思维的训练;联想功能的开发
小学低年级数学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加减乘除的运算,而是要培养他们数学的基本思维,构建数学思维模式。数学的基本思维包含很多,但就低年级来讲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的思维
1.合的思维与“加”的运算
如下图:(可通过实物演示来完成),列式是7 3=10,可为什么用加法来运算?这是因为左边有7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要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要强调加法运算是基于“合”的思维,反复强调当要把两个数合并为一个数时,要用加法来计算。在这里加法计算是表面现象,“合”思维的培养才是深层次的。
2.“合”的思维与“乘”的运算
(如上图),可用加法运算:3 3 3 3=12.当各部分数相同时,也可以用乘法计算3×4=12,所以乘法其实也是加法的延伸,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它的思维其实也是“合”的思维。反復强调当要把多个相同的数合并为一个数时,要用乘法来计算。
二、“分”的思维
1.分的思维与减的运算
与“合”的思维相对的是“分”,如:把一捆小棒分成两部分,用减法,10-3=7,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明白“分”可以用减法来运算。
2.“分”的思维与除的运算
到了二年级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分”的时候,有时候分得不一样多,一部分大,一部分小,但有时候却分得同样多,每份都一样,这就是平均分。如下图:
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运算,列式10÷2=5。
“分”有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之区别,当平均分时用除法运算,当不平均分时用减法运算。
三、比较思维的建立
1.比多比少
低年级的比较主要集中在“比多”和“比少”,如上图(2):苹果比梨( ),梨比苹果( ),苹果比梨少( ),梨比苹果多( )。要理解“比多”“比少”,首先要理解“同样多”,在理解同样多的基础上再理解谁多谁少,如上图(1)。
2.“差多少”
“差多少”也是较难理解的题目,要理解相差多少,也是首先要理解“相等”即“同样多”(上图1),在理解“相等”的基础上,再理解“差多少”。如上图(2),苹果和梨相差5,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苹果再加上5个就和梨一样多。
3.“倍”概念的建立
“倍”概念应建立在认识“同样多”的基础上,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5个梨,它们拥有的水果同样多。如果小华有10个梨,那么小华拥有的梨就是小明拥有苹果的两倍,如上图(2)。让学生明白,2倍就是两个“同样多”,3倍就是三个“同样多”,4倍就是四个“同样多”,以此类推……这样,慢慢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倍”的概念。
四、变式思维的训练
变式意即形式的改变,是指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变化、提升,从而更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原有的知识。如教学速度问题时,不仅要知道速度×时间=路程,还要进一步掌握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又如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也一样,不仅要知道单价×数量=总价,还要知道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其实在小学一二年级教学中就已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训练,比如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等,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联想功能的开发
联想就是由此及彼的想象。低年级的小学生,受阅读能力的限制,由文字产生联想较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由信息产生联想再过渡到问题,或由问题产生联想再过渡到信息,在信息和问题之间建立有效的途径,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很多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列出8×8=64平方厘米。“不假思索”就是没有进行合理联想或联想不够,可能只想到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而这里提供的信息是周长8厘米,据此信息应联想到周长÷4=边长,边长×边长=面积,或看到问题是求面积即应联想到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边长=周长÷4。联想多是由信息或问题引起的,因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有用的信息,认清所求问题,启动联想,在信息与问题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一个孩子的智商高不高,并不一定全是先天带来的,后天的培养尤为关键。小学数学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分析、比较、推理、想象的能力,同时加强变式思维的训练,增强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开启联想的功能,在信息与问题之间建立有效的途径,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完成数学思维模式的构建。
作者简介:陈居三,男,中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1991年8月参加工作,一线从教近27年。
编辑 谢尾合